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肩關節是全身大關節中運動范圍最廣而結構又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外傷時很容易引起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的發生率中,肩關節居第二位,它可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種,常見的是前脫位。肩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那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中醫怎麼推拿治療肩關節脫位呢?

肩關節脫位功能鍛煉方法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肩關節是全身大關節中運動范圍最廣而結構又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外傷時很容易引起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的發身率中,肩關節居第二位,它可分為前脫位於後脫位兩種,常見的時前脫位。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那麼,肩關節脫位功能鍛煉方法是什麼?專傢具體做瞭如下介紹:

伸指、握拳練習:用力張開手掌保持2秒,然後以最大的力量握拳,保持2秒,放松後重復,每小時練5~10分鐘。

肱三頭肌等長收縮練習:患肢上臂背側肌肉等長收縮練習,可在健側肢體協助保護下進行,每組30次,每天3~4組。

聳肩練習:聳肩至可耐受的最大力量,保持2秒,放松後重復,每組30次,每天3~4組。

腕關節的主動屈伸練習:盡量大范圍活動腕關節,每組30次,每天3~4組。

術後3天左右:根據情況開始肩關節"擺動練習。體前屈(彎腰)至上身與地面平行,在三角巾和健側手的保護下擺動手臂。首先是前後方向的,待適應基本無痛後增加左右側向的,最後增加繞環(畫圈)動作,逐漸增加活動范圍,但不超過90°,每個方向每組20~30次,每天1~2組,練習後即刻冰敷 15~20分鐘。術後第2~3周∶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逐漸加大負荷和被動活動的角度。

中醫怎麼推拿治療肩關節脫位

中醫推拿治療肩關節脫位

治則治法:活血祛瘀,理筋整復。

常用手法:按揉、捏拿、拔伸、搖法等。

推拿操作步驟:

(1)患者仰臥,術者坐於患側床邊,按揉肩髃、臂脯、手三裡、曲池等穴,再拿肩井及肩部諸軟組織,使痙攣緩解。

(2)用手牽足蹬復位法:醫者兩手握住患肢腕上,用一腳伸入患肩腋下(膝關節伸直),兩手用力,沿患肢的縱軸方向,使患肢在外展,稍外旋位拔伸,繼而徐徐內旋、內收,同時足蹬,利用足跟為支點,將肱骨頭擠放關節盂內,當聽到“咯噔”一聲時,即表示復位已經成功。

(3)再按揉肩關節周圍及曲池、手三裡等處。

(4)固定:上臂貼於胸壁,腋下墊一棉墊,將上臂用繃帶固定於胸壁,前臂屈肘90°,使上臂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用三角巾懸吊於胸前,固定時間1~2周。

治療肩關節脫位的幾種手法

1.仰臥位拔伸足蹬整復肩關節脫位:(1)患者仰臥位,以右肩為例,術者立於病者患肢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右膝伸直用足蹬於患者腋下,順勢用力牽引患肢,持續1~3分鐘,先外展、外旋,後內收、內旋,傷處有滑動感,即表明復位成功。(2)患者仰臥,以左肩脫位為例,助手位於患者左膝側,用左足後跟蹬著患者的左腋下,用繃帶一端縛患者左手腕上,另一端系於助手的腰部,助手扶平病人肘,身體向前傾,然後徐徐拔伸患上肢,術者用拇指按肩,以四指端托肱骨頭使之入臼。

2.側臥位拔伸足蹬整復肩關節脫位:患者側臥,用凳子一條靠緊患者背固定,助手彎腰坐於椅子上,用繃帶縛住病者的前臂,而另一端系於助手的肩上,用足蹬患者腋下,同時挺腰帶動病者前臂,徐徐用力牽引患肢,術者用手按捺脫出的肱骨頭使之歸臼。

3.仰臥位牽引過頂足踏整復肩關節前脫位:在復位前肌註地西泮或哌替啶。患者平臥位,在適度牽引下將患肢由胸前牽引到外展位,再至過頂位,牽引過程中盡量使患肢外旋位。然後,術者用另一側足弓抵住患者脫位的肩峰處,患肢外旋位拔伸,可以感覺到肱骨頭入臼的滑動感,在適度牽引下將患肢再由過頂位牽引到胸前。撕脫性骨折大多也能同樣復位。

4.拔伸足蹬法結合牽抖手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患者平躺於治療床一側,患側腋窩墊毛巾保護,術者立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手腕,術者同側足抵於患者腋窩,先在外展外旋位持續緩緩用力牽引,視患者粗壯程度持續約3~10分鐘,維持牽引下再緩緩內收內旋,以術者足跟為支點,把肱骨頭頂入肩關節。對整復未成功者,結合牽抖手法,維持牽引下牽抖患肢數次,使其復位。

5.足蹬皮帶牽引整復肩關節脫位:以右肩關節脫位為例,患者端坐凳上,身後有人扶持,以保持穩定。術者面對患者,將準備好約2米長的皮帶對疊、打結。將打好結的皮帶一頭牽紮於患肢腕部,使患臂處旋位,另一端套術者的右足上,術者雙手拇指置於患肩峰處,兩手餘4指扣在脫位的肱骨頭上,右足緩緩向身後伸開牽引患肢,力量逐漸加大;同時兩手拇指向下按壓肩峰,餘4指向上外提托肱骨頭,即可聽到肱骨頭入臼的聲音。

肩關節脫位有哪些癥狀

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均有明顯的外傷史,肩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傷肢呈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內旋位,肘屈曲,用健側手托住患側前臂。外觀呈“方肩”畸形,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在腋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傷肢輕度外展,不能貼緊胸壁,如肘部貼於胸前時,手掌不能同時接觸對側肩部(Dugas征,即搭肩試驗陽性)。上臂外側貼放一直尺可同時接觸到肩峰與肱骨外上踝(直尺試驗)。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類型和確定有無骨折情況。

應註意檢查有無合並癥,肩關節有脫位病例約30~40%合並大結節骨折,也可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肱骨頭壓縮骨折,有時合並關節囊或肩胛盂緣自前面附著處撕脫,愈合不佳可引起習慣性脫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可向後滑脫,造成關節復位障礙。腋神經或臂叢神經內側束可被肱骨頭壓迫或牽拉,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以損傷腋動脈。

後脫位臨床癥狀不如前脫位明顯,主要表現為喙突明顯突出,肩前部塌陷扁平,在肩胛下部可以摸到突出肱骨頭。上臂略呈外展及明顯內旋的姿勢。肩部頭腳位X線片可明確顯示肱骨頭向後脫位。

搭肩試驗(Dugas)陽性,患側手靠胸時,手掌不能搭在對側肩部。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均有明顯的外傷史,肩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傷肢呈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內旋位,肘屈曲,用健側手托住患側前臂。外觀呈“方肩”畸形,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在腋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傷肢輕度外展,不能貼緊胸壁,如肘部貼於胸前時,手掌不能同時接觸對側肩部(Dugas征,即搭肩試驗陽性)。上臂外側貼放一直尺可同時接觸到肩峰與肱骨外上踝(直尺試驗)。

疾病癥狀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非常明顯:

1、受傷後肩關節劇烈疼痛

2、肩關節活動嚴重受限

3、肩關節向下、向前下垂,肩峰下有一個大的凹陷

4、肱骨頭在肩前或腋窩可以看見,像一個腫塊一樣。將脫臼的肩關節復位通常要去醫院的急診科尋找醫生幫助,而有一些復發性肩脫位的病人很有經驗,可以自己復位。

肩關節脫位可吃6種食療方

1、牛蹄筋白芷湯

組成:牛蹄筋100克,白芷20克。

用法:牛蹄筋洗凈,切成小塊;白芷洗凈,紗佈包紮。牛蹄筋、白芷同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鐘,去浮沫,加黃酒、薑、蔥、精鹽等,文火煮30分鐘,分次食用,連服10~20天。

功效:強筋骨,利關節。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晚期,關節仍僵硬不能伸屈,腰膝酸軟乏力者。

2、豬蹄筋杞桂湯

組成:豬蹄筋100克,紅棗15枚,枸杞子10克,桂圓肉15克。

用法:幹豬蹄筋水發後洗凈,切成小段,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紅棗、枸杞子、桂圓肉,急火煮開5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分次食用。

功效:養氣補血,滑利關節。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期,氣血虛損,肝腎不足,或有習慣性脫位者。

3、薤白鯽魚湯

組成:鯽魚1條,薤白25克。

用法:鯽魚活殺,去鰓、內臟等,洗凈,油鍋煎至魚背微黃,加清水500毫升;薤白洗凈,紗佈包紮,同置鍋中,急火煮開3分鐘,加黃酒、薑、蔥、精鹽等,改文火煮20分鐘,去薤白,食魚及湯,連續1周。

功效:消腫行氣活血,利水濕。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早期,關節部脹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者。

4、韭菜炒佛手

組成:韭菜250克,佛手200克。

用法:韭菜洗凈,切成小段;佛手洗凈,切成小片。油鍋燒熱, 將韭菜、佛手同置鍋內,熱炒炒熟,分次食用,連續10天。

功效:行氣止痛,溫經通絡。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中期,關節仍腫脹,活動不利者。

5、蔥油拌萵筍

組成:萵筍300克。

用法:將萵筍洗凈,去皮切成絲,熱油加蔥末,與萵筍絲拌勻,分次食用。

功效:通經絡,養筋骨。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中期,關節僵直不能動者。

6、大棗甘草米粥

組成:大棗10枚,炙甘草5克,粳米50克。

用法:大棗、炙甘草洗凈,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開3分鐘,改文火煮20分鐘,成粥,趁熱分次食用。

功效:調衛調營,緩急止痛。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中期,關節隱痛不愈者。

溫馨提示:關節脫位最好按照醫生的囑咐吃藥,才能更快更好的治療。

關節脫位患者不能吃什麼

1、忌食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2、香煙、飲酒等嗜好應戒除。

肩關節脫位的病因介紹

肩關節脫位占全身關節脫位的40%以上,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肩關節脫位可分前脫位和後脫位,前者多見。其關節由肩盂和肱骨頭構成,肩盂小而淺,肱骨頭呈半球形,其面積為盂的4倍。肩關節囊薄弱松弛,活動范圍大,易發生脫位。當跌倒時,掌或肘著地,上肢內旋後伸,由於傳導暴力或杠桿外力的作用,隨暴力大小可分別造成盂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前脫位。肩關節的關節盂小,肱骨頭大並且其活動范圍大,故穩定性差,易發生脫位。脫位可由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引起。根據受傷的時間可分為新鮮脫位和陳舊性脫位;根據肱骨頭脫出的位置又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而前脫位最多見,並可分為盂下、喙突下、鎖骨下和胸腔內脫位。

臨床表現,肩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呈“方肩”畸形,搭肩試驗陽性。X線片可確診並可除外有無合並骨折。治療,急取盡早復位。復位手法有拔伸足蹬法、椅背整復法、拔伸托入法、牽引回旋法等。復位後用繃帶將上臂固定於胸壁,前臂懸吊於胸前2-3周。固定期間做肘、腕、手指關節的屈伸鍛煉

肩關節脫位的病因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沖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肩關節脫位分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以前者多見,多因間接暴力所引起。如當上肢外展、外旋及後伸時,手或肘部著地,暴力即沿肱骨縱軸向近側端沖擊,肱骨頭突破關節囊前壁或自下方脫出,移位至喙突下或鎖骨下方。肩關節脫位多見於青壯年及男性中學生,有的病人還伴有肩部骨折。

肩關節脫位多由傳達暴力或杠桿作用所致,一般來說,側方跌倒,手掌著地,軀幹傾斜,肱骨幹高度外展、外旋位,由手掌傳達到肱骨間的外力可沖破關節囊的前壁,向前滑出,造成肩關節前脫位;當肩關節前方受到沖擊時,可使肱骨頭向後沖破關節囊造成肩關節後脫位,此時,肱骨頭強力過度內旋亦可造成肩關節後脫位。肩關節後脫位臨床較為少見。

手法復位治療肩關節脫位措施

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Hippocrate's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Kocher's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松弛 ,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臥,一助手用佈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佈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肩關節脫位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並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

肩關節脫位護理保健方法

在骨科急診病人中,肩關節脫位是最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多發生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關節脫位除有明顯的外傷史和患部疼痛、腫脹外,最主要的特征是肩關節功能的喪失。有時亦可合並血管、神經的損傷,以及受傷關節所具有的特有體征,如方肩畸形等。據我科接診關節脫位病例統計,肩關節脫位是臨床最常見的脫位,可出現外傷性肩周炎或復發等並發癥。手法復位後采用我院特有的黃水外敷, “8”字包紮固定。常規門診處理復位後可不必住院,定期門診復診、換藥。在康復期間,護理要註意以下幾點:

1、妥善固定、為使受損的組織有充足的時間修復,肩關節應保持內收位,時間2~3周。固定期間要克服一切不利於關節穩定的因素;經常檢查繃帶的松緊程度,應註意末梢循環,如出現患肢青紫,高度腫脹應及時到醫院處理。固定期間鼓勵病人積極進行功能鍛煉,進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舒縮練習,活動肘、腕、手指關節。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為宜。禁忌外展外旋活動。每天或隔日淋適量黃水於關節處。

2、解除固定後進行功能鍛煉時,也應適當限制肩關節的外展外旋活動,如潑洗臉水、伸手高處取物、以毛巾展臂擦背等動作。習慣性脫位者,固定時間不少於3周。

3、藥物治療,給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如內服田七口服液、去傷片、消脫止等。

4、飲食調護,宜食易消化、清淡且富有營養之品,忌食辛辣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