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是全身大關節中運動范圍最廣而結構又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外傷時很容易引起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的發身率中,肩關節居第二位,它可分為前脫位於後脫位兩種,常見的時前脫位。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那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對於肩關節脫位有哪些臨床表現呢?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措施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有以下四種方法手法復位、手術復位、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如脫位頻繁宜用手術治療,目的在於增強關節囊前壁,防止過分外旋外展活動,穩定關節,以避免再脫位。

1、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Hippocrate's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Kocher's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臥,一助手用佈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佈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並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

2、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癥為:肩關節前脫位並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後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並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並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並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愈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松和關節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復位在全麻下進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輕輕的搖擺活動,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便於復位。復位操作采用牽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復位後處理與新鮮脫位者相同。必須註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和腋部神經血管損傷。若手法復位失敗,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對青壯年傷員,可考慮手術復位。如發現肱骨頭關節面已嚴重破壞,則應考慮作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肩關節復位手術後,活動功能常不滿意,對年老患者,不宜手術治療,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

4、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松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復發生脫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診斷比較容易,X線檢查時,除攝肩部前後位平片外,應另攝上臂60~70°內旋位的前後X線片,如肱骨頭後側缺損可以明確顯示。

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如脫位頻繁宜用手術治療,目的在於增強關節囊前壁,防止過分外旋外展活動,穩定關節,以避免再脫位。手術方法較多,較常用的有肩胛下肌關節囊重疊縫合術(Putti-Platt氏法)和肩胛下肌止點外移術(Magnuson氏法)。

怎麼判斷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那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肩關節脫位呢?

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均有明顯的外傷史,肩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傷肢呈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內旋位,肘屈曲,用健側手托住患側前臂。外觀呈“方肩”畸形,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在腋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

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均有明顯的外傷史,肩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傷肢呈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內旋位,肘屈曲,用健側手托住患側前臂。外觀呈“方肩”畸形,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在腋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傷肢輕度外展,不能貼緊胸壁,如肘部貼於胸前時,手掌不能同時接觸對側肩部(Dugas 征,即搭肩試驗陽性)。上臂外側貼放一直尺可同時接觸到肩峰與肱骨外上踝(直尺試驗)。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類型和確定有無骨折情況。

應註意檢查有無合並癥,肩關節有脫位病例約 30~40%合並大結節骨折,也可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肱骨頭壓縮骨折,有時合並關節囊或肩胛盂緣自前面附著處撕脫,愈合不佳可引起習慣性脫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可向後滑脫,造成關節復位障礙。腋神經或臂叢神經內側束可被肱骨頭壓迫或牽拉,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以損傷腋動脈。

後脫位臨床癥狀不如前脫位明顯,主要表現為喙突明顯突出,肩前部塌陷扁平,在肩胛下部可以摸到突出肱骨頭。上臂略呈外展及明顯內旋的姿勢。肩部頭腳位X線片可明確顯示肱骨頭向後脫位。

肩關節脫位有哪些臨床表現

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均有明顯的外傷史,肩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傷肢呈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內旋位,肘屈曲,用健側手托住患側前臂。外觀呈“方肩” 畸形,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在腋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傷肢輕度外展,不能貼緊胸壁,如肘部貼於胸前時,手掌不能同時接觸對側肩部(Dugas征,即搭肩試驗陽性)。上臂外側貼放一直尺可同時接觸到肩峰與肱骨外上踝(直尺試驗)。

病人多采用坐位,頭偏向傷側,傷肩下垂,輕度外展,肘屈曲,並用健側手托著傷側前臂的姿勢,肩部變平,肩峰突出,腋前皺壁下降,呈方肩。檢查時,當患側肘部靠近胸壁時,患側手指不能摸到對側肩峰部,醫學士稱此為“杜加氏征陽性”。局部腫痛,在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肩關節活動受限。主要表現為:

1、一般表現:

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活動受限。健側手常用以扶持患肢前臂,頭傾向患肩,以減少活動及肌牽拉,減輕疼痛。傷肩腫脹,疼痛,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患肢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位,常以健手托患臂,頭和軀幹向患側傾斜。

2、局部特異體征

①彈性固定:上臂保持固定在輕度外展前屈位,任何方向上的活動都會導致疼痛;Dugas征陽性:患肢肘部貼近胸壁,患手不能觸及對側肩,反之,患手已放到對側肩,則患肢不能貼近胸壁;

②畸形:從前方觀察患者,患肩失去正常飽滿圓鈍的外形,呈“方肩”畸形,肩峰到肱骨外上髁的距離多增加;肩三角肌塌陷,呈方肩畸形,在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可觸及移位的肱骨頭,關節盂空虛。

③關節窩空虛:除方肩畸形外,觸診發現肩峰下空虛,可在腋窩、喙突或鎖骨下觸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陽性,患側手靠胸時,手掌不能搭在對側肩部。

肩關節脫位功能鍛煉方法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肩關節是全身大關節中運動范圍最廣而結構又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外傷時很容易引起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的發身率中,肩關節居第二位,它可分為前脫位於後脫位兩種,常見的時前脫位。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那麼,肩關節脫位功能鍛煉方法是什麼?專傢具體做瞭如下介紹:

伸指、握拳練習:用力張開手掌保持2秒,然後以最大的力量握拳,保持2秒,放松後重復,每小時練5~10分鐘。

肱三頭肌等長收縮練習:患肢上臂背側肌肉等長收縮練習,可在健側肢體協助保護下進行,每組30次,每天3~4組。

聳肩練習:聳肩至可耐受的最大力量,保持2秒,放松後重復,每組30次,每天3~4組。

腕關節的主動屈伸練習:盡量大范圍活動腕關節,每組30次,每天3~4組。

術後3天左右:根據情況開始肩關節"擺動練習。體前屈(彎腰)至上身與地面平行,在三角巾和健側手的保護下擺動手臂。首先是前後方向的,待適應基本無痛後增加左右側向的,最後增加繞環(畫圈)動作,逐漸增加活動范圍,但不超過90°,每個方向每組20~30次,每天1~2組,練習後即刻冰敷 15~20分鐘。術後第2~3周∶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逐漸加大負荷和被動活動的角度。

關節脫位的飲食護理方法

關節脫位患者吃什麼對身體好?

1、關節脫位術後,應增進營養,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類、雞蛋、豆制品等及適當增加鈣質。

2、保持大便通暢,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若便秘可用開塞露等緩瀉劑。

關節脫位患者吃什麼對身體不好?

1、忌食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2、香煙、飲酒等嗜好應戒除。

方8大棗甘草米粥。組成:大棗10枚,炙甘草5克,粳米50克。用法:大棗、炙甘草洗凈,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開3分鐘,改文火煮20分鐘,成粥,趁熱分次食用。功效:調衛調營,緩急止痛。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中期,關節隱痛不愈者。

豬蹄黃豆湯。組成:豬蹄2隻,黃豆100克。用法:豬蹄洗凈,剁碎,置鍋中,加黃豆,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鐘,加黃酒、薑、蔥、精鹽少許,改文火煮60分鐘,分次食用,連服10天左右。功效:滋養筋骨、滑利關節。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晚期,關節僵硬,不能伸屈者。

豬蹄筋杞桂湯。組成:豬蹄筋100克,紅棗15枚,枸杞子10克,桂圓肉15克。用法:幹豬蹄筋水發後洗凈,切成小段,置鍋中,加清水1000 毫升,加紅棗、枸杞子、桂圓肉,急火煮開5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分次食用。功效:養氣補血,滑利關節。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期,氣血虛損,肝腎不足,或有習慣性脫位者。

龍眼大棗粥。組成:龍眼肉50克,大棗10枚,粳米50克。用法:龍眼肉、大棗分別洗凈,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開3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成粥,趁熱食用,連續10~20天。功效:壯陽益氣,溫補中陽。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期,屬腎陽虛損,怕冷,手足不溫者。

蓮肉米粥。組成:蓮子肉30克,粳米50克。用法:蓮子肉洗凈,置鍋中,加清水l0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開5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成粥,分次食用,連續10~20天。 功效:補益脾腎。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期,脾腎兩虛,腹瀉便溏,心煩失眠者。

關節脫位除瞭積極的治療之外,日常飲食護理非常的重要,以上內容為大傢介紹瞭一些關節脫位的飲食護理方法,對於關節脫位來說,很多的人都會認為治療才是重中之重,但是專傢告訴大傢,關節脫位的治療雖然可以幫助關節復位,但是患者的骨骼還是受到瞭一定的損傷。想要讓骨骼恢復到原有狀態,還需要進行調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