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脫位是運動傷害中,一種常見的骨科急癥。人體的關節分為不可動,部份可動及可動關節。關節脫位系指骨骼由關節中脫出,產生移位的現象。關節脫臼是日常生活中都會碰到的情況之一。那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給關節脫臼復位方法呢?

關節脫臼如何急救與護理

有時候由於摔跤瞭等原因,容易出現關節脫臼的現象發生,關節脫位的原因有直接外力和間接外力,以間接外力為多見。脫位關節以肩、肘、髖和下巴、手指等部位最易發生。

關節脫臼的急救措施:

(1)觀察有無休克發生,並在搶救休克後,再用夾板及佈帶等固定受傷的關節。

(2)對開放性關節脫位,需盡早做傷口包紮。對無破口的關節脫位,可用冷濕佈敷於傷處。

(3)在單純脫位的早期,局部無明顯腫脹,可摸到脫位之骨端,救護者可試行手法對其復位。但如果對骨骼組織不大熟悉,就不可隨意地自己整復脫位部位,以免引起血管或神經的損傷。

(4)若脫位時間較長,周圍軟組織腫脹,常難判斷脫位的情況,則不宜盲目作手法復位,應在X線檢查後,在麻醉下施行。

(5)單純脫位在復位後局部必須固定,一般固定時間上肢約2-3周,下肢約4-6周。

關節脫臼的護理方法:

(1)幫助傷員活動未被固定的肢體及關節。傷處解除固定後,也應加強受累關節的主動功能鍛煉,以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

(2)為脫位患者脫衣服時,一定要先由健康的一手脫起,穿衣服時,由患部的一側先穿。減少傷肢的活動,以免再脫位。

如果遇到關節脫臼,即使你沒有專業知識,以上關節脫臼的急救措施和護理方法,也能迅速幫助你處理脫臼事件!

關節脫臼的緩解方法

原則上以保守(非手術)復健治療為主,訓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加強肌力來幫助穩定關節。成效約為80%,除非得已,才以手術方式縮緊關節囊膜,減少關節活動的范圍以維持穩定。至於,創傷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則分兩方面來說:在急性期,也就是第一次脫臼發生時,以往都是使用保守關節復位術後就”靜觀其變〃,但是對於年輕人及愛好運動患者的高復發率 (80%―95%),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治療方式以降低”明明知道,必然會發生〃的不良預後。近年來,由於關節鏡手術的發展,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其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後,適時予以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及所帶來的困擾,與復發後再治療的復雜性。關節鏡手術的結果可以將這些高復發率患者復發的機會降至10%―20%以下。另一方面,保守復健治療對於創傷後習慣性脫位的效果並不好,成功率不到20%。但這些病灶如果以手術的方式矯正,縫合撕離的韌帶並收緊松弛的關節囊膜,術後以肩吊帶保護二至四周,並開始被動關節活動,八周開始肌力訓練,十二周恢復日常生活活動,四至六個月恢復運動。我們統計過去10年間手術成功率可達95%。近年來,我們更開始使用關節鏡手術的方式來治療,除瞭前述急性期第一次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更對於某些習慣性脫位而其病灶受傷並不是太嚴重的患者進行修補。關節鏡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三個小洞),術後較不痛,較容易復健,關節不易僵硬,容易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及功能。短期的治療效果和開放式手術的結果差不多。

關節脫臼有哪些復位方法

關節脫位是運動傷害中,一種常見的骨科急癥。人體的關節分為不可動,部份可動及可動關節。關節脫位系指骨骼由關節中脫出,產生移位的現象。

脫臼通常會造成韌帶的拉扯或撕傷,嚴重者會合並骨折的發生。臨床的表徵包括:關節突出及功能喪失,關節變形疼痛,中度到重度的腫脹。若脫臼的骨骼壓迫神經,會造成脫臼關節以下的肢體麻木;若壓迫到血管,脫臼以下關節肢體會摸不到脈動且發紫。

對於任何骨折及脫臼的病患,一定要測量脈搏強度及檢查感覺功能,若摸不到脈動,則表示肢體已無足夠的血流供應,必須立即送醫就診。同時在急救過程中,不論是固定前與固定後,都要測量脈搏及運動感覺功能。

測量的方法如下:一,檢查脈搏:在傷側距離心臟的遠處摸脈搏,例如手肘脫臼檢查橈動脈,肩部脫臼檢查肱動脈,足踝脫臼檢查足背動脈等,並在病患傷肢的指甲上,施壓後放松,測其恢復正常顏色的時間,正常值應小於兩秒,若摸不到脈搏或指甲顏色恢復很慢,表示受傷嚴重或固定包紮的力度太緊,必須加以放松。二,檢查遠端運動及感覺功能:要求患者自行擺動上,下肢體,觸摸病患手指或腳趾,視其是否能辨識清楚,若患者意識不清,則輕輕掐患者觀察其疼痛反應情形。

肩部關節就如同一個球在手套中的感覺一樣,比較不穩固。若受到打擊,跌跤,抽筋,用力丟球等,都極有可能會造成肩部脫臼。百分之九十六的病患,其肱骨頭會被迫向前,肩關節脫臼還會合並上肢骨折,兼韌帶裂傷或血管及神經受傷。病患除無法動彈外,有時會因劇烈疼痛而昏倒,若僅有肩部痛而沒有任何外傷的情況下,就必須先將病患發生的原因來評估,如疼痛的位置,感覺,傷側與健側運動功能之比較,衰弱的情形與無力感等。

※急救處理方式

首先為避免病患再度跌倒受傷,應幫助其坐下或躺下,檢查是否有其他傷處,並檢查遠端脈搏,讓病患安靜,溫暖並防止休克,通常以坐姿最舒服。

固定脫臼部位是減輕疼痛最佳的方法,自救的方法可用雜志,厚報紙或紙板托住手肘,另外使用三角巾,將手肘固定在胸部,就可以避免肩關節的活動,減少疼痛。禁止進食,因為可能需要全身麻痹治療,可以聊天方式分散病患註意力,以減少其痛覺,另使用冰敷減少病患疼痛及腫脹,若要移動病患,盡量讓她自己動,若其無法自動,則以托手肘及腕部來幫忙他,同時可用一個小枕頭或軟墊,置放在病患傷側上肢內側及胸部之間。

如在關節脫位病患可以忍痛下,立即給予復位是非常好的。就肩部脫臼而言,可考慮雙手緊握病患傷肢手肘,呈九十度,施救者另一隻腳采著患部腋下,用力向前,向下拉,有時就可以使它恢復原狀。

小兒脫臼應註意的事項

在遊戲中“拉大鋸扯大鋸”,孩子們在歡快的歌聲中往往會忘情地牽拉對方,如用力過猛,很容易導致脫臼。另外,傢長領著孩子玩時幫助小兒跨臺階、上樓梯或為避免小兒摔倒,有時會突然用力牽拉小兒的前臂,急躁魯莽的拉拽,均可引起肘關節脫臼。這種現象多見於2~3歲的小兒,女孩更易發生。當孩子在遊戲中有牽拉動作,且突然喊疼痛,拒絕別人移動他的肘部;不肯用患側手拿取物品或上舉活動,試著前後旋轉肘部時因疼痛而啼哭,肘關節常表現輕度彎曲,手心向下旋垂於胸前,但表面無明顯變化,要想到有橈骨小頭半脫位的可能,應及時去醫院檢查。確診脫臼後,需及時給孩子進行復位。

復位後疼痛立即消失,患肢不再拒動,肘關節活動完全恢復正常。但有些經常發生脫臼的小兒,手法復位後最好用三角毛巾或繃帶將患肢固定在胸前7~10 天,同時避免再牽拉,以免造成習慣性脫臼。幼兒脫臼雖經復位但很容易復發,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大致到瞭8歲以後,幼兒發生脫臼的幾率才會大大降低。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幫孩子穿衣服,還是同孩子做遊戲,傢長都應盡可能註意避免猛力提拉孩子的胳膊,即使要拉,也應選擇上臂部位,而孩子在遊戲過程中,老師則應告知孩子們遊戲中應該註意的安全事項。

關節脫位的病因

關節脫位,多數是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引起,其中以間接暴力所致者為常見。個別病例可因肌肉強烈收縮的內力或病理因素而引起。另外,關節脫位還與年齡、性別、職業、體質等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如下:

1.身體向側方栽倒時,因肩部著地或直接沖撞,所致的肩關節脫位為直接暴力所引起。

2.踢足球時引起的髖關節或膝關節脫位,為間接暴力所致。

3.個別人因打哈欠而發生的顳下頜關節脫位,是由肌肉收縮的內力所致。常發生於年老體弱,肝腎虧損,筋肉松弛者。

4.關節本身及其周圍組織疾病(如化膿、結核等)引起關節破壞,而導致病理性脫位。如小兒癱瘓等疾病,由於關節周圍筋肉組織松弛,可引起關節全脫位或半脫位,臨床常見於肩關節和髖關節。

5.由於先天性發育缺陷引起的脫位,稱為先天性脫位。如兒童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此外,創傷性脫位還與關節結構特點、活動程度、使用情況及其所處的位置等有一定關系。如肩關節,其肱骨頭大、關節盂小而淺,關節囊的前下方缺乏筋肉保護,加上肩關節活動機會多與活動范圍大,故容易發生脫位;小兒因橈骨小頭發育不健全,環狀韌帶松弛,常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

關節脫位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骨端關節面的對應關系超越正常范圍,常伴有關節囊的撕裂或松弛,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損傷引起血管破裂,並在關節囊內、外迅速形成血腫。有時可因暴力過大,造成骨端關節面及關節邊緣部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若脫位時間較久,由於關節囊內、外血腫機化,疤痕組織充填於關節腔內,使脫位之關節與周圍筋肉組織形成粘連,可造成復位的困難,甚至使復位難以成功。

1.按脫位的原因

(1)外傷性脫位,由外界暴力引起的脫位。

(2)病理性脫位,由關節本身疾病引起的脫位。

(3)先天性脫位,由先天發育引起,出生時即存在的脫位。

(4)習慣性脫位,反復多次發生的脫位,由第一次脫位處理不當,關節囊及其周圍筋骨肉組織未能很好的修復而引起。

2.按脫位的程度

(1)全脫位,相鄰骨端相對應的關節面完全無接觸。

(2)半脫位,相鄰骨端關節面有部分接觸。

3.按脫位的時間

(1)新鮮性脫位,脫位時間在3周以內者。

(2)陳舊性脫位,脫位時間超3周仍未復位者。

4.按脫位的方向

(1)前脫位。(2)後脫位。(3)上脫位。(4)下脫位。(5)中心型脫位,股骨頭穿過髖臼底部,進入盆腔內,形成髖關節中心型脫位。又可概括為前下方脫位和後上方脫位兩種。

5.按構成關節的遠方骨端是否與外界相通

(1)閉合性脫位,脫位的骨端未穿破皮膚。

(2)開放性脫位,由於過大暴力,引起脫位的骨端把皮膚頂破,與外界環境發生接觸。

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

1.一般癥狀

(1)疼痛與壓痛:在關節脫位時,往往引起周圍筋肉組織損傷,脈絡受損,氣血凝滯,阻塞經絡,出現局部疼痛和壓痛,尤其在活動時疼痛更甚。

(2)腫脹:由於關節囊及周圍筋肉損傷,其出血或滲出充滿關節囊內外,即在短時間內出現腫脹。若傷及血脈,則形成血腫。

(3)功能喪失:因脫位的關節結構異常,關節周圍筋肉組織又因疼痛發生痙攣,而出現關節活動功能喪失。

2.特有體征

(1)畸形:頭位關節與傷肢的正常形態發生改變,而出現畸形。如肩關節前下方脫位出現的方肩,肘關節後脫位出現的形似足跟狀及肘三角正常關系的改變;髖關節後上脫位出現的傷肢屈曲、短縮、內收、內旋畸形及關節部凸凹等。

(2)關節腔內空虛:原來位於關節腔內的骨端脫出於異常位置,致使關節腔內空虛,表淺關節易觸及此體征。如肩關節脫位,肩峰下不能觸及肱骨頭,而有空虛感。

(3)彈性固定:脫位後,關節周圍未撕裂的筋肉組織緊張收縮,將脫位後的肢體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該關節被動活動時,仍可輕微運動,但有彈性阻力,活動停止後,傷肢又恢復原有的特殊位置,這種情況稱謂彈性固定。

(4)肢體間接長度改變:脫位後,肢體的間接長度縮短或增長。如髖關節後脫位時,傷側下肢間接長度比健肢短;前脫位時,則肢體間接長度比後脫位長。

3.脫位並發癥

(1)骨折:常發生於關節部位鄰近關節面的骨端或關節盂的邊緣。如肩關節前脫位時,可並發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肘關節後脫位合並尺骨喙突部骨折;髖關節後脫位,合並髖臼後上緣骨折等。這些伴發的骨折,絕大多數在脫位整復後,骨折片也隨之復位。關節脫位合並同側骨幹骨折的病例,可轉骨科處理,若有條件亦可處理。但其原則是先整復脫位,而後整復骨折。

(2)神經損傷:多因脫位之骨端壓迫或牽拉所致。如肩關節脫位時,腋神經被肱骨頭牽拉或肱骨頭壓迫臂叢神經;髖關節脫位時,坐骨神經被股骨頭壓迫或牽拉等。脫位整復後,即可同時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和牽拉因素。大多數神經挫傷,可在3個月左右逐漸恢復,故不必外科手術治療。

(3)血管損傷:多系毛細血管損傷。若遭受強大暴力,脫位之骨端可挫傷較大的F管,導致肢體遠端血運障礙。如肩關節前下方脫位,肘關節後脫位,可分別挫傷腋動脈碗肱動脈,影響傷肢血液循環;膝關節後脫位時,可傷害國窩部血管。尤其是伴有動脈硬化癥的老年患者,可因動脈挫傷導致血栓形成,影響傷肢血液循環。

(4)軟組織嵌頓:脫位後,可在兩骨之間發生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筋肉組織的嵌頓,使復位產生困難。

(5)感染:常發生於開放性關節脫位,應註意預防。

(6)內臟損傷:脫位可以造成其它內臟器官的損傷。如嚴重的肩關節脫位,肱骨頭穿進胸腔,可發生胸膜破裂和肺損傷。恥骨聯合嚴重分離時,可發生尿道的損傷等。

(7)嚴重的脊椎脫位,常合並脊髓受壓或挫傷,造成神經麻痹或肢體癱瘓,有時還可伴有腦震蕩等並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