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脫臼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關節脫臼的時候是需要及時營救的,那麼大傢對關節脫臼的急救方法都瞭解嗎?下面我們就為大傢詳細的介紹一下出現關節脫臼的急救方法是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關節脫臼的預防方法

本病大多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無特殊的預防措施,臨床上防治的重點在於早期明確診斷,早期治療,則治療方法簡單,患者痛苦小,治療結果好。而漏診誤診使新鮮脫位轉化為陳舊性脫位,則治療復雜,療程長,患者痛苦大,治療結果差,故臨床骨科醫師應警惕肩關節後脫位的可能,對可疑病例應加攝腋位或穿胸側位X 線片,必要時作肩關節CT 掃描。

對於先天性的習慣性脫位的治療,由於沒有明顯病灶,問題出在組織結構松弛,所以原則上以保守(非手術)復健治療為主,訓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加強肌力來幫助穩定關節。成效約為80%,除非得已,才以手術方式縮緊關節囊膜,減少關節活動的范圍以維持穩定。至於,創傷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則分兩方面來說:在急性期,也就是第一次脫臼發生時,以往都是使用保守關節復位術後就“靜觀其變”,但是對於年輕人及愛好運動患者的高復發率(80%―95%),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治療方式以降低”明明知道,必然會發生的不良預後。近年來,由於關節鏡手術的發展,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其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後,適時予以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及所帶來的困擾,與復發後再治療的復雜性。

是肘關節發生脫臼時,應立即送往醫院。同時可把肘部彎成直角,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托起,掛在頸上。如果跟前無救助者,傷者本人根據肘關節的傷情判斷是關節脫位,不要強行將處於半伸位的傷肢拉直,以免引起更大的損傷。可用正常的手臂解開衣扣,用衣襟從下向上兜住受傷的前臂,系在領口上,使受傷的肘關節呈半屈曲位固定在胸前,再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脫臼後的關節在復位後還需要一定時間的恢復,這段時間內盡量不要頻繁或動作幅度過大地活動受傷的關節。不恰當的過早過頻的關節活動會導致關節囊和韌帶修復過程產生障礙,造成關節囊松弛,衍變成該關節習慣性脫位,那就更麻煩瞭。

預防脫臼的方法

對於運動傷害來說,預防比治療重要,下面我們就向你提供幾個預防脫臼的方法:

1.活動前認真做準備活動,比如說做一些環繞、伸展的活動,讓各個關節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動。

2.活動前,檢查運動器械是否牢固,場地是否平整。

3.活動時要采取保護,尤其是要加強對易受傷部位的保護。

4.量力而行,做些適合自己體力的體育活動,決不做力不能及的危險動作。

5.要盡可能地避免暴力的直接沖撞,不要在硬地(水泥地)上直接跳躍。

關節脫臼有哪些常見的急救方法

關於關節脫臼,是運動傷害中,一種常見的急癥。人體的關節分為不可動,部份可動及可動關節。脫臼系指骨骼由關節中脫出,產生移位的現象。一旦發現脫臼應該盡快送往醫院救治!同時在送往醫院過程中采取正確的急救方法!

脫臼通常會造成韌帶的拉扯或撕傷,嚴重者會合並骨折的發生。臨床的表徵包括:關節突出及功能喪失,關節變形疼痛,中度到重度的腫脹。若脫臼的骨骼壓迫神經,會造成脫臼關節以下的肢體麻木;若壓迫到血管,脫臼以下關節肢體會摸不到脈動且發紫。

對於任何骨折及脫臼的病患,一定要測量脈搏強度及檢查感覺功能,若摸不到脈動,則表示肢體已無足夠的血流供應,必須立即送醫就診。同時在急救過程中,不論是固定前與固定後,都要測量脈搏及運動感覺功能。

急救處理方式:

首先為避免病患再度跌倒受傷,應幫助其坐下或躺下,檢查是否有其他傷處,並檢查遠端脈搏,讓病患安靜,溫暖並防止休克,通常以坐姿最舒服。

上面就是為大傢介紹的出現關節脫臼的急救方法,希望上面的介紹能夠給大傢帶來幫助,祝您身體健康!

脫臼患者的鑒別診斷和檢查方法

本病診斷較容易,臨床上最主要是鑒別是否有合並損傷的存在,最常見的是骨折,如肩關節有脫位病例約30~40%合並大結節骨折,也可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肱骨頭壓縮骨折,故在診斷需應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做出詳細的分析,如懷疑骨折的存在,需進行X線檢查,X 線檢查可明確診斷。

一、關節脫位的診斷

(1)有明顯外傷史。

(2)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與腫脹、畸形、彈性固定及關節盂空虛。

(3)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的部位、程度、方向及有無骨折及移位。

二、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肩周炎進行鑒別,肩周炎與肩關節脫位均有肩部的劇烈疼痛和肩關節功能明顯受限,但肩周炎是一種慢性的肩部軟組織的退行性炎癥,早期以劇烈疼痛為主,中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而肩關節脫位則多有急性損傷史,如過力或突發暴力的牽拉及沖撞,跌倒時手掌和肘部著地,由於突然的暴力沿肱骨向上沖擊,使肱骨頭脫離關節盂。

另外,還需對脫位的類型進行鑒別,脫位後根據肱骨頭的位置可分為3 型:

①盂下型:肱骨頭位於關節盂下方,此類少見。

②岡下型:肱骨頭位於肩胛岡下,此類亦少見。

③肩峰下型:肱骨頭仍位於肩峰下,但關節面朝後,位於肩胛盂後方,此類最常見。

三、檢查方法

肩關節後脫位時常規肩關節前後位X 線攝片報告常為陰性,由於肩峰下型後脫位最為常見,且肩前後位X 線攝片時肱骨頭與關節盂及肩峰的大體位置關系仍存在,故攝片報告常為陰性,但仔細閱片仍可發現以下異常特征:

①由於肱骨頭處於強迫內旋位,即使前臂處於中立位,仍可發現肱骨頸“變短”或“消失”,大小結節影像重疊。

②肱骨頭內緣與肩胛盂前緣的間隙增寬,通常認為其間隙大於6 mm,即可診斷為異常。

③正常肱骨頭與肩胛盂的橢圓形重疊影消失。

④肱骨頭與肩胛盂的關系不對稱,表現為偏高或偏低,且與盂前緣不平行。

高度懷疑肩關節後脫位時應加攝腋位片或穿胸側位片,則可發現肱骨頭脫出位於肩胛盂後側,必要時作雙肩CT 掃描,即可清楚顯示出肱骨頭關節面朝後,且脫出關節盂後緣。有時可發現肱骨頭凹陷性骨折並與關節盂後緣形成卡壓而影響復位,或關節盂後緣的骨折。

哪些原因導致脫臼

暴力所致(30%):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沖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杠桿作用力(30%):

當上肢高舉、外屜、外旋時,肪骨大結節與肩蜂緊密相接,並形成杠桿力的支點。若手掌撐地暴力上傳或暴力使上肢過度外展,肱骨頭受力後向前下部滑脫,成為盂下脫位。因胸大肌和肩腫下肌的牽拉,肱骨頭又滑至肩前成為喙突下脫位。

外傷(30%):

患者側向跌倒,患肢手掌或肘後著地,暴力沿著肪骨幹傳至肋骨頭,使肋骨頭沖破較薄弱的關節囊前壁,滑至除突下間隙,形成吸突下脫位,此種脫位較為多見。若暴力過大,則肋骨頭可被推至鎖骨下部成為鎖骨下脫位,但臨床上較為少見。

因關節脫位而從間盂的邊緣撕裂,並且和骨頭剝離。之後雖然關節復位,但受傷的部位沒有愈合,形成一永久性的缺口,而無法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度。90%以上的肩關節脫位都是由前方脫出,所以,肩盂唇韌帶剝離處亦位於肩盂的前下方,也就是如此;再脫位都發生在肩上舉外展及外轉的動作。另外脫位次數多瞭,前方的關節囊亦被撐的變成愈來愈松弛,也使得脫位愈易發生。

脫位一次,關節就受傷一次,不但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或是剝離掉落,甚至也會造成上盂唇韌帶的撕裂。大多數的病人對於肩關節進進出出的不穩定不以為意,認為隻要多加註意某些不良姿勢或避免某些活動,其就可以減少脫位發生的機會;有些人也認為許久才脫出一次影響不大;更有人認為自己愈來愈會自行復位,是否病情減輕瞭。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及我們自己的經驗顯示,常時間的肩關節不穩定,累積瞭多次的脫位或半脫位,這都會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而有很大的機會得到肩關節炎。

關節脫位食療方

方1 炒油菜莧

組成:油菜莧250克。

用法:油菜莧洗凈,切成小段,菜油起油鍋,將油菜莧炒熟,加少許精鹽、味精,分次食用,每日2次,連續1周。

功效:活血祛瘀通絡。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早期,腫脹明顯不退者。

方2 赤小豆竹筍湯

組成:赤小豆100克,綠豆100克,竹筍30克。

用法:將赤小豆、綠豆、嫩竹筍分別洗凈,置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鐘,文火煮20分鐘,分次食用,連服1周。

功效:消腫活血,逐血利濕。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早期,局部腫脹明顯,瘀塊不退者。

方3 薤白鯽魚湯

組成:鯽魚1條,薤白25克。

用法:鯽魚活殺,去鰓、內臟等,洗凈,油鍋煎至魚背微黃,加清水500毫升;薤白洗凈,紗佈包紮,同置鍋中,急火煮開3分鐘,加黃酒、薑、蔥、精鹽等,改文火煮20分鐘,去薤白,食魚及湯,連續1周。

功效:消腫行氣活血,利水濕。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早期,關節部脹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者。

方4 韭菜炒佛手

組成:韭菜250克,佛手200克。

用法:韭菜洗凈,切成小段;佛手洗凈,切成小片。油鍋燒熱, 將韭菜、佛手同置鍋內,熱炒炒熟,分次食用,連續10天。

功效:行氣止痛,溫經通絡。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中期,關節仍腫脹,活動不利者。

方5 蔥油拌萵筍

組成:萵筍300克。

用法:將萵筍洗凈,去皮切成絲,熱油加蔥末,與萵筍絲拌勻,分次食用。

功效:通經絡,養筋骨。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中期,關節僵直不能動者。

方6 百合桃仁湯

組成:鮮百合250克,桃仁20克。

用法:鮮百合洗凈,桃仁洗凈,同置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鐘,文火煮20分鐘,分次食用,連續10~15天。

功效:活血止痛,和營通絡。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中期,關節活動不利者。

方7 木瓜粥

組成:木瓜250克,粳米50克。

用法:木瓜洗凈,切成小片,置鍋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開3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成粥,趁熱食用,連服10~15天。

功效:接筋續損,和營通絡。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中期,關節活動不利者。

方8 大棗甘草米粥

組成:大棗10枚,炙甘草5克,粳米50克。

用法:大棗、炙甘草洗凈,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開3分鐘,改文火煮20分鐘,成粥,趁熱分次食用。

功效:調衛調營,緩急止痛。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中期,關節隱痛不愈者。

方9 豬蹄黃豆湯

組成:豬蹄2隻,黃豆100克。

用法:豬蹄洗凈,剁碎,置鍋中,加黃豆,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鐘,加黃酒、薑、蔥、精鹽少許,改文火煮60分鐘,分次食用,連服10天左右。

功效:滋養筋骨、滑利關節。

主治:關節脫位復位後晚期,關節僵硬,不能伸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