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能奔跑跳躍、活動自如,關鍵在於關節——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相連部分,關節使人既能折疊彎曲又能伸展自如。骨頭之間有關節相連,使肌肉能帶動骨頭做出各種動作。肩關節有那些運動,假如不小心脫臼瞭又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肩關節運動

肩關節的運動時各關節間的協調運動,肩肱關節運動時肩胸連接處隨之運動,此協調運動稱為肩肱節律性,肩關節外展至30°或前屈至60°,肩胛骨是不旋轉的,稱為靜止期,在此以後肩胛骨開始旋轉,每外展15°肩關節轉10°肩胛骨轉5°,兩者比例為2:1,當外展至90°以上時,每外展15°肩關節轉5°肩胛骨轉10°,兩者比例為1:2.肩關節的活動范圍在正常情況下為:

前屈上舉150°-170°、後伸40°-45°、外展上舉160°-180°、內收20°-40°、水平位外旋60°-80°(或貼壁45°)、水平位內旋70°-90°(或貼壁70°)、水平屈曲135°、水平伸展30°,加之肩關節的活動是以胸鎖關節為支點,以鎖骨為杠桿,因此肩關節的活動范圍又可因“肩胸關節”的活動而增加。肩關節的這些特點就決定瞭肩部易發生如上所述的疾患。參與肩關節運動的肌肉主要為肩部肌肉,而且肩關節運動需在上臂肌肉協助下共同進行。肩關節的運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要有良好的肩胛部肌肉使肩部保持相當的穩定,其二是肱骨頭和關節盂之間須保持密切相接(這主要是由肩袖來完成)。因此,參與肩關節運動的骨骼肌並不單純地隻供給關節動力,在穩定肩關節方面也起很大的作用。肩關節屬於球窩關節,能作多軸性靈活運動,同下肢髖關節比較,肩關節的運動幅度較大,但穩固性差。肩關節可以完成七種動作:屈、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環轉。

(一)屈:從肩關節冠狀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屈肩關節的作用。重要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纖維、胸大肌鎖骨部和肱二頭肌短頭。前屈的運動范圍約70°

。(二)伸:從肩關節冠狀軸後方跨過的肌肉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背闊肌、三角肌後部纖維和肱三頭肌長頭。後伸時,由於受到關節囊前臂及肱骨頭與喙突相接觸的限制,故運動范圍小於屈的范圍,約為60°。

(三)內收:從貫肱骨頭的矢狀軸下方跨過的肌肉能使肩關節內收,主要的肌肉有胸大肌、背闊肌和肩胛下肌。內收時,由於肱骨頭滑向關節窩的上方而受到軀幹的阻礙,其運動范圍很小,約為20°。

(四)外展:從矢狀軸上方跨過的肌肉,可使肩關節外展,主要的外展肌有三角肌(中部纖維)和岡上肌,當肩關節旋外時,肱二頭肌長頭也參與外展。肩關節外展時肱骨頭滑向關節窩的下方,所以運動范圍較大,約90°。

(五)旋內:沿貫穿於肱骨頭中心與肱骨小頭中心之間的垂直軸,上臂可作旋內和旋外運動。凡由內(起點)向外(止點)從垂直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旋內作用。旋內的肌肉有背闊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纖維。旋內時,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向後滑動,肱骨大結節和肱骨體向前方轉動。

(六)旋外:從垂直軸後方跨過的肌肉有旋外作用。旋外的肌肉有岡下肌和小圓肌。旋外時,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向前滑動,肱骨大結節和肱骨體向後方轉動。當上肢垂直時,旋轉運動的范圍最大,可達120°。(七)環轉:三角肌(三個束)、胸大肌、斜方肌、菱形肌、前鋸肌、背闊肌、大圓肌、小圓肌。

肩關節運動損傷

肩關節的運動性損傷在日常的體育和健身活動中非常多見,也嚴重影響瞭人們的生活質量。但肩關節的運動性損傷往往會被人誤認為肩周炎、頸椎病或肌肉疲勞過度而忽視,有時也因為損傷的癥狀難以表述而不願就診,因此,瞭解肩關節損傷的相關知識,對防止損傷,更好地進行體育健身活動,以及治療已有的損傷都是非常有益的。

為什麼受傷的是肩關節?

肩關節可以向上、下、左、右、前、後等各個方向進行大范圍的活動,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可以說,肩關節有很大的“自由度”。相應的,自由越多,約束越少,肩關節的骨性限制很小,主要依靠周圍的軟骨樣關節盂唇、關節盤、關節囊、韌帶、肌腱及強有力的眾多肌肉來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性。同時,在活動時,滑膜、滑囊等其它軟組織起著營養潤滑關節、減少磨擦的作用,使肩關節的活動更加靈活。在體育健身活動中,這些軟組織經常會因為某些劇烈的動作導致急性拉傷或因為反復牽拉、撞擊導致慢性炎癥,而中老年人由於軟組織柔韌性下降、脆性增加更是容易產生損傷,對他們來說,一些簡單的動作也可引起肩關節的損傷,甚至有許多病人根本不能回憶起損傷的誘因。損傷的表現是多樣化的,從輕微的肌肉疲勞感或酸痛感到嚴重的肩關節彌漫性疼痛、活動受限,甚至於肩關節的反復脫位,不一而同。

最常見的就是中老年人群中所謂的“肩周炎”表現,即肩關節疼痛,夜間加重,以至不能入睡,上舉、後伸肩關節受限,使穿衣、梳頭等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在損傷未得到正確及時治療的情況下,疼痛使病人不敢進行活動,進而發展成整個肩關節及其周圍所有軟組織的慢性炎癥,導致攣縮和粘連,進一步加重癥狀,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嚴重影響瞭病人的生活質量。

治病不如防病!

充分做好熱身運動動是永遠正確的,包括全身活動(如跑步等)和肩關節練習(如伸展關節、廣播操等)。運動量不宜過大,在疲勞時,肌肉的協調性和控制能力變差,容易引起損傷。對中老年人來說,特別應註意的是鍛煉的運動強度要適當,不主張進行節奏感強、運動量大的鍛煉方式,而主張選擇非負重的、比較緩慢的、運動量小的、活動范圍較大的鍛煉方式。

損傷瞭,怎麼辦?

“養幾天”,這是多數人在損傷後的想法。的確,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但隻有輕微的功能性損傷才能通過單純的休息治愈。更多的損傷並不能僅僅通過休息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必須盡快去醫院找專科醫生就診,詳盡的病史和仔細的體檢可以幫助醫生作出初步的診斷,辨別損傷部位是肩袖、關節盂、滑囊或是肌腱。輔助檢查是必須的,X片能清晰的顯示骨性結構,但隻能間接的提示軟組織損傷,對軟組織損傷的意義不大。B超被廣泛應用於肩袖撕裂的診斷,但B超診斷的準確性嚴重依賴於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對其它軟組織損傷如關節盂唇撕裂等也無能為力。MRI(核磁共振)能同時清晰顯示所有肩關節軟組織,通過MRI圖像,我們可以快速地對損傷的結構和種類做出準確的診斷,及時地選擇正確的方案進行治療,盡快地解除癥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我能重返運動嗎?

在明確的診斷後,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休息、口服或外用藥物、理療、體療康復、局封、關節腔或滑囊內透明質酸鈉註射或者肩關節鏡手術治療,損傷程度較輕的病人,在經過系統的正規治療後,大多可以重返運動。而損傷較重的病人,如有肩袖、肩盂等組織撕裂的病人,則需要通過手術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現代醫學技術發展使手術的創傷可以非常微小,通過肩關節鏡的微創手術,可以隻通過3~4個1cm左右的小切口將手術器械伸入肩關節內操作,術後恢復快,手術效果好。在手術之後,通過醫師指導下的正規康復,可以達到消除癥狀,重返健身運動的目的。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

1.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hippocrate's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kocher's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臥,一助手用佈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佈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並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

2.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癥為:肩關節前脫位並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後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並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並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並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愈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松和關節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復位在全麻下進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輕輕的搖擺活動,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便於復位。復位操作采用牽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復位後處理與新鮮脫位者相同。必須註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和腋部神經血管損傷。若手法復位失敗,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對青壯年傷員,可考慮手術復位。如發現肱骨頭關節面已嚴重破壞,則應考慮作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肩關節復位手術後,活動功能常不滿意,對年老患者,不宜手術治療,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

4.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松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復發生脫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診斷比較容易,x線檢查時,除攝肩部前後位平片外,應另攝上臂60~70°內旋位的前後x線片,如肱骨頭後側缺損可以明確顯示。

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如脫位頻繁宜用手術治療,目的在於增強關節囊前壁,防止過分外旋外展活動,穩定關節,以避免再脫位。手術方法較多,較常用的有肩胛下肌關節囊重疊縫合術(putti-platt氏法)和肩胛下肌止點外移術(magnuson氏法)。

孩子為什麼容易肩脫位

放心醫苑網核心提示:孩子為什麼容易肩脫位,這是很多患者想知道的,肩關節脫位外科常見疾病,怎麼判斷肩關節脫位,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碰撞導致的,下面我們看下孩子為什麼容易肩脫位:

孩子為什麼容易肩脫位

拉著孩子的手外出散步時,突然有一輛車子從拐角處開出來,你會大吃一驚地把孩子拉到懷裡。這時,孩子往往會嚷“痛”,被拽的胳膊搭拉著。

母親用手去拽睡睡懶覺而不想起床的孩子的一隻胳膊時,也會發生肩脫位。

孩子的一隻胳膊搭拉著,完全不能動彈,一碰就痛,這叫肩脫位,是由於胳膊根上的骨頭從肩關節囊脫落下來而引起的。

帶孩子去看外科,當時就會治好。最終連父母也能學會而在傢裡給孩子治療瞭。這種治法就是把孩子的肘輕輕彎曲,在把小胳膊向外側扭的同時,向上推胳膊根的橈骨前端。

肩脫位是正骨大夫最常見的疾病。帶孩子去外科,照個x線照片,再讓正骨大夫治療就比較安全。

小編提醒:孩子為什麼容易肩脫位,看瞭以上介紹你對孩子為什麼容易肩脫位有瞭瞭解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肩關節脫位臨床表現是肩部腫脹疼痛,如果肩關節脫位請立即去醫院復位,以免造成後遺癥!

肩袖撕裂的治療

  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和手術治療。治療通常始於非手術治療。當年青病人因創傷造成肩袖撕裂,外科手術治療常為首選。對此類病人,早期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最好。一般來說,該種情況指病人年齡小於50歲,受傷在4周以內。

1.肩袖撕裂和撞擊綜合癥的非手術治療方法相似,絕大多數病人僅通過初期的非手術治療即明顯改善癥狀。

(1)運動鍛煉治療

運動鍛煉治療的目的是增強肩袖肌腱力量、通過牽拉恢復因疼痛和炎癥喪失的活動度、使肱骨在肩峰下的位置恢復到較好狀態以減輕滑囊的壓迫。主要的活動方式有:

A、外旋運動

與橡皮筋平行站立,肘關節屈曲90°置於體側,以肘關節作為軸心,手慢慢旋轉離開軀幹直到臂部處於中立位。

B、交臂推(cross arm push)

手放於對側肩上,另一隻手用於推橫放於胸前的肘部,直到肩關節後部感到一定的牽拉。

(2)抗炎藥物治療 可以止痛、消炎。很多肩袖撕裂病人通過物理治療和藥物控制疼痛後功能明顯改善,這對老年人和那些對肩關節要求較低的病人尤其如此、有意義。

(3)類固醇註射 如果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癥狀沒有改善,醫生要可能會推薦肩峰下滑囊註射類固醇。可的松或類似的類固醇常與局麻藥物聯合應用以控制疼痛和滑囊炎癥。類固醇要小心使用。數月之內應用2-3次以上類固醇可能損害肩袖肌腱組織。糖尿病患者也不適合應用類固醇註射。

2.手術治療方法

並不是所有肩袖撕裂都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很多病人對非手術治療感到滿意。如果病人不能恢復肩關節活動度並有效加強周圍肌肉力量,則需要手術修復肩袖。這通常針對年輕、更加活躍的病人,需要改善物理治療後的持續的無力。

肩袖修復手術可以通過微創的關節鏡或者開放手術完成。關節鏡手術是新的技術,不適用於全部類型的肩袖撕裂。開放手術修肩袖撕裂可將肩袖肌腱牢固地定於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