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年人進入中年之後便莫名其妙的出現聽力減退的現象,專傢指出,這很可能與心血管有關。聽力下降危害中年人身心健康。那麼你知道哪些原因導致中年人聽力下降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下。

老年人不適合這些運動

1.下蹲運動

在做下蹲運動時,由於運動重心較低,會使膝關節負重過大,從而引起關節疼痛,並加快關節軟骨的磨損。而長時間的猛烈蹲起,也會使老年人的血壓變得不穩定。

2.爬山

爬山不利保護老年人的膝關節。因為上山時膝關節的負重主要來自自身的重量;而下山時,除瞭負擔自身體重外,還有身體向下沖的力量,這種沖擊會加大對膝關節的損傷。

3.爬樓梯

爬樓梯對膝關節的傷害更大。爬樓梯時,膝關節的負重是體重的3—4倍,會使損傷加重。而且,爬樓梯時膝關節彎曲度增加,髕骨與股骨之間的壓力也相應增加,會加重膝關節疼痛。因此,有膝關節病的老年人應盡量少走樓梯,尤其不能提重物上下樓梯。

4.飯後散步

不少老年人把“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古話當作健身格言,其實,飯後百步走並不適合所有人。從近代醫學觀點看,吃飯特別是吃飽飯時,老年人的心臟負荷增加,餐後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因此老年人應該避免在飽餐後2個小時內進行運動鍛煉。

老年人可以做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太極拳、韻律操、社交舞等,而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人,應特別註意運動強度和方式。如果在運動中出現頭暈、胸痛、臉色蒼白、盜汗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運動。另外,鍛煉前最好進行5—10分鐘的熱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建議老年人每次運動時間最好為30分鐘。

老年人健康十大標準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有神,無呆滯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說話聲音宏亮,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無腹痛、腹瀉之慮,則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形勻稱,不宜過胖。

六、牙齒堅:註意口腔衛生,基本上沒有齲齒和其他口腔疾病。

七、腰腿靈:每周有三次以上運動,每次不少於半小時;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靈活。

八、脈形小:指每分鐘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暴食酗酒,無煙酒嗜好,註意營養科學合理。

十、起居準: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為什麼會導致中年人聽力下降

耳與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分佈部位,在大腦和脊髓等處相同或相近。人體在心血管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往往使耳蝸早於心肌出現病理改變,並損害耳蝸的功能,引起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

另外,神經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力極差,如聽神經完全缺氧超過一分鐘,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病理損害。而聽神經的血管極細,當出現動脈血管硬化或血液黏度增高等病變時,很容易造成血管腔狹窄或血流減慢,甚至造成血管閉塞,從而導致聽神經的損害,使其功能下降或喪失,這樣就可出現非耳源性耳鳴癥狀,甚至出現耳聾。

因此,中年以後若出現耳鳴及耳聾癥狀,應及時去醫院就醫。在檢查五官科的同時,還要對心血管系統進行相關檢查。

老年人常按摩耳朵的好處多

提拉耳垂法 雙手食指放耳屏內側後,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內向外提拉,手法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為限,每次3~5分鐘。此法可並治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手摩耳輪法 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此法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可防治尿頻、便秘、腰腿痛、頸椎病、心慌、胸悶、頭痛、頭昏等病癥。

提拉耳尖法 用雙手拇、食指夾捏耳廊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抗過敏、養腎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壓、失眠咽喉炎和皮膚病。

搓彈雙耳法 兩手分別輕捏雙耳的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後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每天二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進耳朵的血液循環,健腎壯腰。

雙手拉耳法 左手過頭頂向上牽拉右側耳朵數十次,然後右手牽拉左耳數十次。這一鍛煉還可促進頜下腺、舌下腺的分泌,減輕喉嚨疼痛,治慢性咽炎。

雙手掩耳法 兩手掌掩兩耳廊,手指托後腦殼,用食指壓中指彈擊24下,可聽到“隆隆”之聲,回擊“天鼓”。此刺激可活躍腎臟,有健腦、明目、強腎之功效。

老人聽力衰退60歲後比較明顯

老人因“聽不到”變得孤獨

據估計,75歲以上的老年人70%-80%受到老年性耳聾的困擾。這是因為步入老年以後,身體器官功能逐漸退化,這種退化也會體現在聽力上。武警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胡海文說,臨床上,老年性耳聾常常是以雙耳緩慢性聽力下降或伴耳鳴為主要特點。這類老人常常會把電視的音量開很大,傢裡人說話也很難聽清楚,有的時候隻有貼著耳說才能聽到,而且語音辨別力低,即便是聽著瞭也會聽錯瞭,以致造成交談困難。

然而,不少老年人認為,都一把年紀瞭,耳聾也就讓它聾吧,沒必要再檢查治療瞭。實際上,聽不到後,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67歲的張伯伯 “聽不見”已經有些年頭瞭。以前的朋友都逐漸不來往瞭 ,社交圈子越來越窄,他自己常常是一個人不言不語,看起來十分孤獨寂寞。傢裡人發現這個問題後,就帶著他到醫院檢查治療,被醫生診斷為“感音神經性聾”,醫生建議戴助聽器補償聽力。令病人及傢屬都想不到的是,在接受醫生治療建議後,張伯伯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可以與人交流瞭,甚至可以結伴外出旅遊。

胡海文說,老年人因為聽不見,不願意與人交流,不喜歡出門,什麼都積在心裡,久而久之抑鬱的情緒就來瞭。但如果這些聽力不好的老年人,他們能接收到外界信息,與人交流溝通,心情舒暢,對於身心都是有益的事情。

老年性耳聾盡早佩戴助聽器

“老年性耳聾一般在40歲左右出現癥狀,60-70歲聽力下降明顯。”胡海文指出,所以,一旦發現聽力下降,應盡早到醫院的耳鼻咽喉科進行檢查,由專科醫生判斷屬於哪種耳聾及耳聾的程度,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目前,對於老年性耳聾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辦法使這種聽力損傷發生逆轉,隻能通過一些治療,提高患者的部分聽力或減緩耳聾進展的速度,比如用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的神經營養劑或者是活血化瘀開氣的中成藥等。另外,積極治療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高脂血癥等,可減少耳聾的發生率和減緩耳聾的發展速度。

值得提醒的是,雖然擴血管藥物和增加能量代謝藥物對延緩老年性耳聾可能有幫助,但要想聽力改善提高生活質量,還須到醫院請專科醫師驗配合適的助聽器,而不可未經聽力測試及專業醫師選配,自行到市場購買助聽器。一旦選配不恰當,會損傷原來剩餘的聽力,造成殘餘聽力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