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骨骼的保健是個重要課題。老人骨質疏松,預防重於治療,重點要防止骨質進一步快速流失,要保護好脆弱的骨質。而維護一副質量完好的骨骼,就要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做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問必答網專傢是怎麼說的吧,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對你們的生活有所幫助。

骨質疏松的飲食調理

合理、健康的飲食有利於骨質疏松的緩解和康復,骨質疏松的飲食調理作為骨質疏松的輔助治療也很好的效果。骨質疏松的飲食調理應該從補充人體骨骼所需的蛋白、鎂、維生素C、維生素D等營養元素著手。

一、適量補充蛋白質食物

骨骼合成需要的一種關鍵營養素就是蛋白質。事實上,骨骼22%的成分都是蛋白質。每公斤體重大約需要補充1克蛋白質,但也不能補太多。否則容易使血液呈酸性,從而消耗骨骼裡的鈣質。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肉、魚、蛋、蝦;豆類、豆腐、低脂奶制品等。

二、鎂的補充

雖然鎂在骨骼的所有礦物中含量不過1%,但是缺鎂會讓骨頭變脆,更易斷裂。尤其是針對於女性來說,骨質疏松的女性嚴重缺鎂。每天攝入400毫克即可。如果額外補充也有好處,因為能預防因補鈣而引起的便秘。

富含鎂的食物對骨質疏松的飲食調理有一定的幫助,富含鎂的食物有:全谷物食品、糙米、杏仁、花生和菠菜、胡蘿卜、萵苣等新鮮綠色蔬菜(蔬菜盡量少進行加工);常喝硬水,如自來水,礦泉水等。另外值得註意的是,飲酒、咖啡、茶水、食用食鹽過量會使鎂減少。

三、維生素C的補充

維生素C具有減壓、增強免疫力、抗癌的作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有:南瓜、辣椒、紅薯、芹菜、西紅柿、胡蘿卜;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蘋果、獼猴桃、橘子、柚子、櫻桃、草莓、番石榴等。

四、維生素D的補充

維生素D主要存在於三文魚等海魚、動物肝臟、蛋黃和瘦肉中。另外像脫脂牛奶、魚肝油、乳酪、堅果和海產品、添加維他命D的營養強化食品。需要註意的是維生素D不可過量補充。

骨質疏松的飲食調理可以對骨質疏松的治療和緩解起到很好的作用,生活中飲食調理還需註意的問題是,適當補充,補充過量反而會引起身體的不適。

老人如何預防骨質疏松

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可以使骨質疏松的發生減緩,或使其程度減輕。我們前面說過,運動可以強化骨骼,而且運動之時增加瞭日照,使維生素D的來源充足,做一些運動,像散步、打網球、跳舞、打太極拳等強化和支持背部的特殊運動。運動加上鈣營養能提高預防效果。

多吃高鈣食物

高鈣食物是你日常生活中的重點選擇,你也許苦於不瞭解哪些食品鈣源豐富,那麼這裡首先可以告訴你的是,牛奶、奶制品、蝦皮、蝦米、魚(特別是海魚)、動物骨、芝麻醬、豆類及其制品、蛋類及某些蔬菜等,都是含鈣豐富的食物。其中牛奶不僅含鈣量高,而且奶中的乳酸又能促進鈣的吸收,是最好的天然鈣源。

補腎

祖國醫學認為腎主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骨賴髓以滋養。中醫大多數學者認為,骨質疏松癥與腎關系密切,經實驗研究表明,補腎中藥可影響骨骼生長和恢復。因此中醫治療骨質疏松多從補腎著手,此外肝、脾與骨質疏松也有著一定的關系,益肝補脾之法用來治療骨質疏松的報道也有。

多曬太陽

我們知道紫外線能刺激某些皮脂制造維生素D,因此陽光也是維生素D的絕好來源。所以每天1~2次,每次10分鐘處於陽光下是解決維生素D不足的絕好辦法。當然不可在陽光最強的時候曝曬,以上午10點以前和下午3點以後為佳。陽光照射後使自身產生維生素D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過量服用維生素D也是有害的,會增加骨質再吸收。如果在冬季或是寒冷地帶日照不足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來確定你的維生素D用量,一般每天400國際單位的用量是適宜和安全的。

慎用藥物

老年人應慎用藥物,如利尿劑、甲狀腺補充品、抗血凝素、四環素、異煙肼、抗癌藥、潑尼松等均可影響骨質的代謝。若正服用利尿劑,需提高鈣質的劑量。噻嗪利尿劑具危險性,而且可能引起腎結石。勿將此利尿劑與鈣及維生素D合用。

積極治療

骨質疏松癥一旦確定,想要使它逆轉相當困難,而且在診斷確定前發生的損害,通常都是永久性的。但不應放棄努力,可使用激素、鈣劑及氟化物治療,可使病情的發展緩慢下來,甚至停止。

如何擺脫骨質疏松治療的誤區

骨質疏松患者在治療過程的誤區有哪些?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疏松的危險日益加重,骨質疏松會帶來疼痛、骨折,使得老年人對骨質疏松存在著一些懼怕心理。治療骨質疏松有一定不要聽信廣告誇大宣傳,中老年人並不一定要補鈣,鈣過量反而會適得其反,下面我們來看看老年人治療骨質疏松的三個誤區。

誤區一:補鈣能治好骨質疏松

許多老年人錯誤地認為,人老瞭,骨頭脆瞭,所以要吃鈣片來防治骨質疏松。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是人體衰老的表現。女性在絕經以後5~10年,男性在65~70歲一般都會出現骨質疏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般在30~35歲達到一生中所獲得的最高骨量,稱為峰值骨量。此後骨質就開始丟失。由此可見,要想老來骨頭硬朗,就得在35歲之前打好基礎。底子厚瞭,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補鈣並不能逆轉骨量減少的趨勢,也不可能治愈骨質疏松。

誤區二:治骨質疏松不辯病因

骨質疏松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原發性的骨質疏松和繼發性的骨質疏松。針對不同類型的骨質疏松,治療手段也不一樣,千萬不能不加區分,一律補鈣,否則會出現並發癥。繼發性的骨質疏松,如鈣營養不良等引起的骨質疏松,補充鈣劑就非常有效;而對於原發性的骨質疏松就不能依靠補鈣來治療。絕大多數老年人發生的骨質疏松屬於原發性骨質疏松,這類老年人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盲目補鈣沒什麼作用。

誤區三:鈣補得越多越好

許多老人誤認為,鈣補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實不是這樣。通常,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攝800毫克的鈣。過量補鈣並不能變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鈣含量過高。可導致高鈣血癥,並會引起並發癥,如腎結石、血管鈣化等,危害老人健康。

骨質疏松患者在治療過程的誤區有哪些?就為您講解到這裡瞭,如果您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請您及時的聯系我們網站的在線專傢,我們會為您詳細的講解,祝您早日康復。

骨質疏松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鈣、磷和堿性磷酸酶 在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血清鈣、磷以及堿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後數月堿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狀旁腺激素 應檢查甲狀旁腺功能除外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者血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標記物 骨質疏松癥患者部分血清學生化指標可以反應骨轉換(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狀態,在骨的高轉換狀態(例如Ⅰ型骨質疏松癥)下,這些指標可以升高,也可用於監測治療的早期反應。但其在骨質疏松癥中的臨床意義仍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些生化測量指標包括:骨特異的堿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反應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d resistant acid phosphatse,反應骨吸收)、骨鈣素(Osteocalcin,反應骨形成)、Ⅰ型原膠原肽(Type I procollagenpeptidase,反應骨形成)、尿吡啶啉(Urinary pyridinoline)和脫氧吡啶啉(Urinary deoxypyridinoline,反應骨吸收)、Ⅰ型膠原的N-C-末端交聯肽(cross-linked N-an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反應骨吸收)。

4.晨尿鈣/肌酐比值 正常比值為0.13±0.01,尿鈣排量過多則比值增高,提示有骨吸收率增加可能。

骨影像學檢查和骨密度:

1.對於有局部癥狀的患者應攝取病變部位的X線片 即使無脊柱癥狀的患者也應攝取該部位的側位片,以免遺漏椎體骨折。X線可以發現骨折以及其他病變,如骨關節炎、椎間盤疾病以及脊椎前移。骨質減少(低骨密度)攝片時可見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減少及其間隙增寬,橫行骨小梁消失,骨結構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觀察到。大體上可見因椎間盤膨出所致的椎體雙凹變形,椎體前緣塌陷呈楔形變,亦稱壓縮性骨折,常見於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

2.骨密度檢測 骨密度檢測(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骨折最好的預測指標。測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來評估總體的骨折發生危險度;測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以預測局部的骨折發生的危險性。

根據美國最新的國傢骨質疏松癥基金會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制定的治療指南規定,以下人群需進行骨密度的檢測:65以上的絕經後婦女,盡管采取瞭各種預防措施,這類人群仍有發生骨質疏松的危險,如有骨質疏松癥存在則應該進行相應的治療;存在1個或1個以上危險因素、小於65歲的絕經後婦女;伴有脆性骨折的絕經後婦女;需根據BMD測定值來決定治療的婦女;長期激素代替療法的婦女;輕微創傷後出現骨折的男性;X線顯示骨質減少的人群以及存在可導致骨質疏松癥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通過與健康成年的BMD比較,WHO建議根據BMD值對骨質疏松癥進行分級,規定正常健康成年人的BMD值加減1個標準差(SD)為正常值,較正常值降低(1~2.5)SD為骨質減少;降低2.5SD以上為骨質疏松癥;降低2.5SD以上並伴有脆性骨折為嚴重的骨質疏松癥。

測定骨密度的方法有多種,其中定量計算機體層掃描(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測量BMD最為準確,單位為g/cm3,該方法不受骨大小的影響,可用於成人和兒童。但QCT隻能測定脊柱的BMD,骨贅會幹擾測定值,而且費用較高,同時所受射線亦不可低估。

雙能X-線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接受射線較少、相對便宜,而且可重復性較QCT高,可用於成人及兒童。DXA可以測定脊柱以及髖骨的BMD,可視為測定BMD的標準方法,然而DXA存在校正值的差別。建議使用同一臺機器上對患者進行隨訪連續測定BMD。影響DXA測定的因素有脊柱骨折、骨贅以及主動脈等脊柱外的鈣化。外周DXA可以測定腕關節的BMD。

跟骨的定量超聲(quantitative ultra sound,US)可用於普通篩查,該方法費用低、便攜且無電離輻射,但該方法不如QCT和DXA準確,因此不用來監測治療效果。

射線測量(radiogrametry),通常用於測定手的骨皮質情況,尤其是第二掌骨。該法可用於兒童的BMD測定,費用最為低廉。但該法不如DXA精確,而且對於BMD變化的敏感性不大。

骨質疏松常見四類表現

(1)疼痛: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癥,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後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老年骨質疏松癥時,椎體骨小梁萎縮,數量減少,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腰肌為瞭糾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縮,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一般2-3周後可逐漸減輕,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後疼痛類似心絞痛,也可出現上腹痛類似急腹癥。若壓迫脊髓、馬尾還中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長縮短、駝背:多在疼痛後出現。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松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攣拘顯著。每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約 2cm左右,老年人骨質疏松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mm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cm。

(3)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並發癥,它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經濟負責,並嚴重限制患者活動,甚至縮短壽命。據我國統計,老年人骨折發生率為6.3-24.4%,尤以高齡(80歲以上)女性老人為甚。骨質疏松癥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橈骨遠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見,老年期以後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見。一般骨量丟失20%以上時即發生骨折。BMD每減少1.0DS,脊椎骨折發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壓縮性骨折約有20%-50%的病人無明顯癥狀。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肺上葉前區小葉型肺氣腫發生率可高達40%。老年人多數有沒程度肺氣腫,肺功能隨著增齡而下降,若再加骨質疏松癥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