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時期是人體大腦和身體各器官發展最快的階段,如果這時缺乏營養,將對孩子一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父母要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著手改善。寶寶營養不良的特殊信號?寶寶營養不良的表現?一起來看下。

寶寶營養不良的表現

小兒營養不良是指攝食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能量缺乏,不能維持正常代謝,迫使肌體消耗,出現體重減輕或不增,生長發育停滯,肌肉萎縮的病癥,又稱蛋白能量不足性營養不良,多見於3歲以下的寶寶。

營養不良寶寶發育遲緩,身材矮小,皮膚毛發無光澤,黏膜蒼白,體重不增加甚至減少。一般在臨床上,將營養不良的患者分為消瘦型和水腫型。

消瘦型--皮膚松弛,皮下脂肪減少,變薄無彈性,頭發枯黃,大便頻而量少有粘液。患兒的智能及動作均有不同程度遲緩,體溫低於正常,脈搏慢,血壓偏低。

水腫型--輕者僅有皮下水腫,重者可有生殖器、上肢、腹部及顏部凹陷性水腫(壓之有凹陷),少數患兒可有胸腹腔積水,少數人還可出現皮膚紫瘢。本型患兒以體重突然增加為水腫的可靠標志。

由於長期營養不良,患兒還可以出現各種並發癥,如佝僂病、各種感染、腹瀉、中耳炎、腎盂腎炎等等。化驗檢查可發現患兒有貧血的征象。

此外,小兒營養不良程度按輕重可分三度:Ⅰ度為輕型,Ⅱ,Ⅲ度為重型。

Ⅰ度營養不良--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厘米-0.4厘米,皮膚幹燥,身高不影響。

Ⅱ度營養不良--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松弛,體重重低於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4厘米,皮膚蒼白、幹燥,毛發無光澤,身高較正常減低。

Ⅲ度營養不良--精神萎糜,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後,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額部出現皺紋,呈老人樣面容。皮膚蒼白、幹燥、無彈性,毛發幹枯,身高明顯低於正常,常有低體溫、脈搏緩慢、食欲不振、便秘、嚴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註意寶寶營養不良的特殊信號

一、情緒變化。

美國兒科醫生的大量調查研究資料顯示,當寶寶情緒不佳、發生異常變化時,應考慮體內某些營養素缺乏。

1、寶寶鬱鬱寡歡、反應遲鈍、表情麻木提示體內缺乏蛋白質與鐵質,應多給寶寶吃一點水產品、肉類、奶制品、畜禽血、蛋黃等高鐵、高蛋白質的食品。

2、寶寶憂心忡忡、驚恐不安、失眠健忘,表明體內B族維生素不足,此時補充一些豆類、動物肝、核桃仁、土豆等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大有益處。

3、寶寶情緒多變,愛發脾氣則與吃甜食過多有關,醫學上稱為“嗜糖性精神煩躁癥”。除瞭減少甜食外,多安排點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也是必要的。

寶寶固執、膽小怕事,多因維生素A、B、C及鈣質攝取不足所致,所以應多吃一些動物肝、魚、蝦、奶類、蔬菜、水果等食物。

二、行為反常。

營養不良也可引起寶寶行為反常,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不愛交往、行為孤僻、動作笨拙,多為體內維生素C缺乏的結果。在食物中添加富含此類維生素的食物,如蕃茄、桔子、蘋果、白菜與萵苣等為最佳食療食物。這些食物所含豐富的酸類和維生素,可增強神經的信息傳遞功能,緩解或消除上述癥狀。

1、行為與年齡不相稱,較同齡寶寶幼稚可笑,表明體內氨基酸不足,增加高蛋白食品如瘦肉、豆類、奶、蛋等勢在必行。

2、夜間磨牙、手腳抽動、易驚醒,常是缺乏鈣質的信號,應及時增加綠色蔬菜、奶制品、魚肉松、蝦皮等。

3、喜歡吃紙屑、泥土等異物,稱為“異食癖”。多與缺乏鐵、鋅、錳等微量元素有關。海帶、木耳、蘑菇等含鋅較多,禽肉及海產品中鋅、錳含量高,應是此類寶寶理想的“盤中餐”。

三、過度肥胖。

以往常將肥胖籠統地視為營養過剩。最新研究表明,營養過剩僅是部分“胖墩兒”發福的原因。另外一部分胖寶寶則是起因於營養不良。具體說來就是因 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造成某些“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所致。“微量營養素”不足導致體內的脂肪不能正常代謝為熱量散失,隻得積存於腹部與皮下,寶寶 自然就會體重超標。

因此,對於肥胖兒來說,除瞭減少高脂肪食物(如肉類)的攝取以及多運動外,還應增加食物品種,做到粗糧、細糧、葷素之間地合理搭配。

寶寶營養不良的原因

1、長期喂養不當,熱量不足--出生無母乳或母乳不足,未能合理選擇主食,而以米湯、米糊等低蛋白低熱量食品作為主食;或添加輔食不及時,到瞭8~9個月以菜湯拌稀飯。

營養不良並不是突發性的,而是日積月累的造成的

2、驟然斷奶--不能有計劃有步驟為小兒斷奶,而是突然斷奶,從流汁直接到固體;或原一日六餐減到一日三餐,使小兒腸胃不能適應,民間俗稱“奶癆”。

3、腸胃疾病--長期腹瀉,先天性畸形如唇裂、愕裂、幽門狹窄、賁門松弛,過敏性結腸炎,頻繁嘔吐等,影響食品的消化與吸收。

4、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炎、腎炎、肺結核、肺炎、肺膿瘍、麻疹、百日咳、敗血癥。因長期發熱,食欲不振,消耗增加而致營養不良。

5、體弱兒--低體重兒、雙胎、多胎或因難產及窒息等意外引起的體弱兒容易得營養不良。

6、呼吸道感染或腹瀉、嬰兒濕疹--由於這些因素而忌食高蛋白的食品,比如長期不吃雞蛋、魚、肉而隻吃素食,使蛋白質攝入不足;或因濕疹而斷奶,改用米糊之類。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些因素會影響寶寶的營養和健康狀況,包括:

1、寄生蟲--寄生蟲會把寶寶需要的營養奪走,造成營養不良。預防寄生蟲最重要的是註意飲食衛生。平時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餐具要經常消毒,生吃的瓜果要洗凈削皮等。

2、偏食和挑食--偏食和挑食會使寶寶得不到豐富和均衡的營養,造成營養不良和發育遲緩。糾正的方法在於傢長的正確引導。

3、不良情緒--不隻是寶寶本人的情緒不好會影響營養與健康,傢長的情緒不好也會間接地影響寶寶。因為不良的情緒會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從而使營養受損。傢長應註意在吃飯前後不要訓斥寶寶,為進餐創造一個良好的情緒氛圍。

4、不良生活習慣--包括起居、進餐無規律、不定時,暴飲暴食等。糾正的重點在於首先傢長應以身作則,以良好的生活習慣影響寶寶,其次應從平時一點一滴做起,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這會使寶寶受益終生。

營養不良的預防與護理

1.合理喂養提倡母乳喂養,對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喂養者應及時給予指導,采用配方奶粉喂養,適宜添加輔助食品;糾正偏食、挑食、吃零食的不良習慣,小學生早餐要吃飽,午餐應保證供給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

2.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堅持戶外活動,保證充足睡眠,糾正不良的衛生習慣。

3.防治傳染病和先天畸形按時進行預防接種;對患有唇裂、腭裂及幽門狹窄等先天畸形者應及時手術治療。

4.建立健全生長發育監測,定期進行體格檢查,生長發育評估、營養狀況評估,積極開展健康和營養教育,進行生長發育監測,指導輔食添加,將健康、營養、教育與社區醫療資源相結合,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兒童健康體檢,如發現體重增長緩慢或不增,應盡快查明原因,及時予以糾正。

營養不良吃什麼

1、強調母乳喂養因為母乳中營養比較全面,但要註意讓乳母攝取充足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還可從寶寶出生後1-2周開始,每日給服維生素D500-1000國際單位,連續服用至2-3歲。

2、及時給嬰幼兒添加富含維生素D和鈣的輔助食品如蛋黃、肝泥、魚肝油制劑、蝦皮、菜末、果汁、米湯等。1歲以上的寶寶,應全面提高飲食質量,每天固定攝食牛奶、雞蛋、豆腐、綠葉蔬菜、食糖以及主食。

3、易消化食物宜多吃米粥、牛奶、雞肉、鴨肉、雞肝、山楂、鰻魚、鵪鶉、銀魚之類食物。飲食要軟、爛、細,以利消化吸收。

4、忌食:

(1)為瞭預防營養不良的發生,寶寶要少吃豆類、花生、玉米等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

(2)忌食煎、炸、熏、烤和肥膩、過甜的食物。

(3)還要少用芝麻、芝麻油、蔥、薑和各種香氣濃鬱的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