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早就認識到服用某些藥物時,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瞭禁忌的食物,治療效果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為瞭取得良好的療效,在服用中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另外,在服用中藥時,最好不要喝飲料,因為飲料中的添加劑、防腐劑等成分也會影響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而降低藥效。下面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吃中藥警惕六大禁忌。

孕婦不宜吃這6大中藥

1.片仔癀—易導致流產

片仔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的功效,大多用於消腫。對於孕婦而言,可是不宜服用的哦!像這類的清熱解毒的中藥都是不適合孕婦食用的,像犀黃丸、敗毒膏等這類清熱類的中藥都不適宜孕婦服用。因為它因其攻下、瀉下之力教強,易導致孕婦流產。

2.潤腸丸—易損胎氣

孕期便秘,也是很常見的癥狀。有些孕媽以為能通過服用潤腸丸就能改善便秘,雖說它確實有潤腸通便、排出腸胃積滯的功效,但是並不代表每個孕婦都能服用。像巴豆、麻仁丸、牽牛子等瀉下類的,孕婦都不宜服用。因攻下力太強,以此傷害到胎兒。孕媽們可要多加註意才行哦!

3.清胃和中丸—易導致流產

孕媽有時感到胃不舒服,就想通過具有消食、化積的中成藥來緩解,這可是大錯特錯的哦!因為像這消導類的中藥,具有活血、行氣、攻下的功效,孕媽服用過多易導致流產。還有香砂養胃丸、九制大黃丸類的,孕婦都不宜食用哦!

4.虎杖片—易導致流產

虎杖片具有清熱、止咳祛痰、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媽可不能服用這種中成藥來止咳化痰哦!因為這種中藥中含有滑石粉,祛瘀活血力過強,易導致流產。所以,孕媽們不宜服用。另外,像小金丹、三七片等理血類的中藥都不適合孕婦食用。

5.祛腐生肌散—對孕婦不利

很多孕媽在懷孕期間,會出現瘡瘍。不管是口腔還是皮膚出現腫瘍和潰瘍的情況,孕媽都不能用祛腐生肌散來緩解。因為它是活血通經的中藥,對孕婦的健康極其不利。所以,不宜服用。

6.膽石通—易動胎氣

膽石通的主要中藥成分有:蒲公英、水線草、柴胡、廣金錢草、枳殼等中藥合成的。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濕、利膽排石。但孕婦禁止服用,因為這種要有化濕利水、通淋瀉濁的功效,孕婦是不宜服用的。

吃中藥警惕六大禁忌

1.蘿卜

專傢提醒,不管是吃中藥還是吃西藥,在服藥期間都應該盡量避免吃蘿卜,否則的話藥性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很多人之所以會服用瞭大量藥物後病情沒有起色,與飲食不當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尤其是在吃中藥的時候更不能吃蘿卜,當然除瞭一些服理氣化痰的藥物外。之所以在此期間不能吃蘿卜,是由於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尤其是在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

研究已經證實,蘿卜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因而大不到治療以及滋補的作用。因此經常有吃中藥習慣的人要註意,對蘿卜必須要敬而遠之。

2.生冷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盡量避免食用,我國中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後非常難以消化。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後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別註意,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濕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就算沒有在吃健脾暖胃方面的中藥,在平時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否則的話將會導致病癥更加嚴重。

3.辛辣

各種辛辣的食品對於正在服用中藥的人群而言同樣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則的話不僅會削弱藥性,甚至還會與中藥反應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且我國中醫指出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因此在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的情況下應該盡量避免這類食物,或者癰瘍瘡毒治療期間也應該盡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比如像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這些食物如果在吃中藥期間食用的話會抵消中藥效果,有的還會促發炎癥並且引起出血癥狀。

4.油膩

各種油膩的食物在服用中藥期間同樣要忌口,中醫指出油膩食物性多粘膩,並且還有助濕生痰、滑腸滯氣的特點。食用後會與藥物混合並且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尤其是一些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癥的患者,在平時生活中更應該少吃這類食物。

這些都是在吃中藥期間不能吃的食物,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降低藥性並且影響人體健康。除此之外還要註意,在吃中藥期間還應該避免吃西藥,以免藥性相沖。

5.腥膻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特別是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藥,含有大量的揮發油,賴以發揮治療作用,這類芳香物質與腥膻氣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膻,往往影響藥效。如魚、蝦、海鮮腥氣,牛羊膻味。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膻之物,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發物。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生過敏,從而加重病情。

6.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尤其在服用“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堿等產生沉淀,影響人體吸收。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2~3小時後再喝。

總之,服藥忌口有其一定的科學道理,這些也是長期臨床觀察的經驗總結。當然,忌口也不能絕對化,要因人、因病而異,對一般病人,特別是慢性病人來說,若長時間忌口,禁食的種類又多,則不能保持人體正常所需營養的攝入,反而降低瞭人體的抵抗力,對恢復健康不利,因此在醫師指導下,可適當食用增加營養的食物,以免營養缺乏。

中藥過敏的八大誤區

藥量小就不會過敏

這是將藥物過敏與藥物毒副作用混為一談。藥物的毒副作用可通過減少用量而減輕,但藥物過敏反應的決定因素是藥物本身,與劑量無關。例如對破傷風抗毒素皮試陽性者,臨床上常采用小劑量分批註射,但事後絕大多數人均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過敏反應。有的患者即便是聞到青黴素的氣味也能引發過敏性休克。

用過的藥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易被人忽視的是,以往曾用過或經常用但從未引起過敏的藥物也可能引起過敏。再者所用藥物的廠傢不同、同一廠傢所生產藥物的批次不同(藥物內所含雜質不同),這些都能成為引發過敏的誘因。所以,青黴素之類的藥物沒有連續用藥而再用時,都必須重做過敏試驗。

中藥不會引起過敏

有人認為隻有西藥才會引起過敏,中藥不會過敏。誠然臨床引起過敏反應者以化學合成藥物為多,如抗生素、解熱鎮痛藥、抗毒素與血清、鎮靜催眠藥等。然而,有些中草藥亦可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發生休克、剝脫性皮炎等。近年來報道較多的有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等中成藥,其過敏表現以蕁麻疹和固定藥疹最常見。

過敏反應發生在用藥時或用後不久

藥物過敏反應不隻發生在用藥當時,有些藥物過敏反應是有潛伏期的。如一些藥物可能在幾個月,甚至若幹年後才發生以皮疹為主要表現的過敏反應。常見於治療糖尿病、甲亢或痛風的藥物;痢特靈引起的過敏反應,不少就發生在用藥後20餘天。

出現過敏反應停藥即可

發生過敏反應後停止用藥隻是首要措施,同時還應加強觀察,根據病情進行對癥治療,並應囑咐患者多飲水,以利於從小便中迅速排出殘存藥物。必要時還需要大量輸液,以加速藥物排出。

抗過敏藥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患者如用藥不當或由於個體的特殊性,服抗過敏藥也會引起過敏。參與或導致過敏反應的活性介質種類繁多,而且過敏反應的過程極為復雜,受抗原性質、抗體和環境因素等影響,當抗過敏藥物隻能阻斷過敏反應中的某一重要環節或化學介質的釋放,而不能阻斷全過程時,仍能發生過敏反應。據文獻報道,常用的抗過敏藥,包括傳統的非那根、撲爾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息斯敏、特非那丁、賽特贊等,均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皮試陰性者不會過敏

目前,臨床上規定使用前必須進行皮試的制劑有青黴素、破傷風抗毒素、狂犬疫苗等。但皮試陰性而在使用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的情況也屢見報道。所以,不論何時何地使用青黴素等藥物,必須有專職人員在場,並應備有必要的搶救設施,否則是非常危險的。

吃藥打針才會引起過敏

除口服或註射外,其他途徑用藥也會過敏,如含服、霧化吸入,以及治療牙病用的內塞藥、充填劑及各種造影用的碘制劑,均可引發全身性過敏反應。

煎煮中藥技巧大全

中藥煎煮時水的掌握

煎藥最好使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鈣、鎂離子與中藥成分發生沉淀反應。水的用量一般為中藥量的5~8倍(重量),或加水浸過藥面2~10cm。(藥物量大,則水漫過藥面2cm即可;而藥量小,則水漫過藥面應高一些。)

煎煮前中藥浸泡時間的掌握

多數中藥需要在煎煮前加“冷水”浸泡適當時間,使中藥組織潤濕浸透,以利於有效成分的溶解和煎出,一般認為浸泡半個小時比較合適。

中藥煎煮火候的掌握

一般先用大火,即“武火”煎煮,待藥沸5分鐘後,改用小火,即“文火”再煎20~30分鐘。濾出藥液後,再加水煮第二煎。第二煎應加開水,以防止涼水激藥而不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一般第二煎加水約300ml,仍先用武火,煮沸後再改用文火煎15~20分鐘即可。分別將兩煎的藥液靜置沉淀,去掉底部沉淀的藥渣。亦可將兩次濾出的藥液混合靜置沉淀,去掉底部沉淀的藥渣後備用。

待中藥煎煮完畢以後也要瞭解和掌握兒童中藥湯劑的服法

由於生理上的特點,腸胃吸收功能較差,而排泄較快。為瞭保證有效的血藥濃度。因此,需要采用少量多次服藥的方法。避免強性灌入小兒口裡,容易引起嘔吐的嗆到小兒。

采用溫服為好,一般溫度在20℃~30℃之間為佳。不可冷服,否則易傷其陽氣,日久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火傷其脾胃,引起腹痛。藥液亦不可過熱,以防燙傷患兒食道。特殊情況,可采用寒藥溫服、熱藥冷服的服藥法。

一般選用早餐後、午餐後、晚餐後半小時,睡覺前分4次喂服為宜。對小嬰兒可分多次代水頻服,服完一日的劑量即可。註意避開喂奶和進食的時間半小時以上。

煎煮中藥用什麼樣鍋最好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

需要註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幹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後再把藥垢清洗幹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鳳凰中醫提醒大傢特別註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裡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產生毒副作用。

另外,熬藥不能用熱水,應用涼水。還要註意火候,一般用武火(急火)煮開,再用文火(小火)慢熬。遇到有特殊要求的,應該按醫囑煎熬。通過以上內容的介紹,您知道煎煮中藥用什麼鍋最好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