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藥的時候有些事物是禁忌吃的,同時食用是會影響藥效的,尤其是服用中藥的時候,下面就是中醫專傢介紹的幾種服用中藥時不能食用的事物。在吃中藥的時候,為瞭不影響藥物的發揮,有一些飲食禁忌,是你需要瞭解的。隻要瞭解吃中藥不能吃哪些食物,才能更好的發揮藥物的作用。

喝中藥註意什麼

吃中藥的禁忌一、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幹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吃中藥的禁忌二、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鮎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吃中藥的禁忌三、發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吃中藥的禁忌四、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吃中藥的禁忌五、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吃中藥的禁忌六、酸澀類:

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藥同服時,可與中草藥中某些蛋白質、生物堿、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淀,這就會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藥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養生中藥茶巧搭配

制首烏+決明子→免疫力低下者

制首烏具有補血通便的作用,決明子具有化痰、降血脂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免疫力低下、經常進食高脂膳食、便秘以及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人。

薏苡仁+知母→口腔有異味者

薏苡仁具有清濕熱、抗病毒的作用,知母具有清熱滋陰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口腔有異味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有青春痘、扁平疣等皮膚問題者。

山楂+蘆薈→腸道功能不佳者

山楂具有活血消食的作用,蘆薈具有通便排毒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長期排便不暢、腸道功能不佳的人,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

生黃芪+淡竹葉→長期吸煙者

生黃芪具有解毒升陽、提高免疫力、緩解疲勞的作用,淡竹葉具有清心火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長期吸煙的男士,皮膚晦暗幹燥、面部無光澤、長有雀斑的女士,易患感冒、口腔潰瘍的人。

黑芝麻+胡桃肉→內分泌失調者

黑芝麻具有補血調經的作用,胡桃肉具有補腎添元氣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皮膚彈性與光澤不佳者、內分泌失調者、面部有色斑者、40歲以上的人、常感困倦的青少年、愛打瞌睡的老年人。

仙茅+仙靈脾→更年期女性

仙茅和仙靈脾均具有溫陽補腎、調節性激素水平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更年期女性、性功能減退者、身體虛弱者、免疫力低下者。

杜仲+益智仁→關節炎患者

杜仲具有補腎、除風濕、降血壓的作用,益智仁具有溫脾、暖腎、固氣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關節炎患者、夜尿次數增多者、排尿困難者。

肉蓯蓉+虎杖→常感疲勞者

肉蓯蓉具有溫陽通便的作用,虎杖具有清熱解毒、清肝利膽、活血化淤、瀉下通便、化痰止咳等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飲酒過量者、習慣性便秘者、冠心病患者、血壓過高者、常感疲勞者。

白菊花+麥冬→長期受電腦輻射者

白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麥冬具有滋陰、利咽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長期受電腦、手機、電視輻射者,無暇保養者,兩目幹澀、眩暈者。

淮山藥+桑白皮→皮膚晦暗者

淮山藥具有補肺、脾、腎氣的作用,桑白皮具有清肺、美白皮膚的作用。二者配合在一起,適用於長有雀斑、黃褐斑、黑斑者,皮膚晦暗者,面部無光澤者。

中藥黃精的作用

中藥黃精的作用:

滋腎潤肺,補脾益氣,強筋骨。

治虛損寒熱,肺癆咳血,病後體虛食少,筋骨軟弱,風濕疼痛,風癩癬疾;治脾虛面黃,肺虛咳嗽,筋骨酸痹無力,及產後氣血衰弱。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黃精的副作用:

宜忌:黃精味甘,性平,作用緩慢,可作久服滋補之品.但其性質滋膩,易助濕邪,因此脾虛有濕、咳嗽痰多及中寒泄瀉者均不宜服。

毒副作用:臨床曾有少數病人服用黃精糖漿後輕度腹脹,飯後服則可避免的報告.黃精粗制劑局部搽劑時,未見有不良反應。

中醫教你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

中藥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系。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藥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少瞭,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瞭,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藥中註意的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幹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藥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後合並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註腳的藥物。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後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隻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2)後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堿,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後下方法。

(3)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佈袋裝好放入群藥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於藥液中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藥物的作用還又可節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中藥雞湯的做法大全

中藥雞湯:山藥田七與老母雞熬湯

制作原料:二百克老母雞,五十克山藥,八克田七,生薑兩片,三克黃酒,適量清雞湯,適量雞精、適量鹽。

制作方法:老母雞洗凈切塊後放入開水中過一下,去除血水,放入燉盅裡面,然後將山藥、田七清洗幹凈,也放入燉盅內,再加入薑片、雞精、適量清雞湯與黃酒,用食用玻璃紙將燉盅的口部遮蓋全,然後用幹凈皮筋纏繞封口,放入蒸籠裡蒸兩個半小時,最後加入適量的鹽調一下味道即可。

食用功效:本款雞湯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皂苷、膽堿等元素,可以有效健身強體,止血養血,補中益氣,補養精髓,可以增強肺臟功能,滋養腸部,還有養元氣、消腫散瘀的功效。

中藥雞湯:黃芪黨參當歸枸杞與老母雞熬湯

制作原料:二百克老母雞,十五克黃芪,十二克黨參,一片當歸,適量枸杞,兩片生薑,六克黃酒,適量清水和鹽。

制作方法:將老母雞洗凈切塊,放入沸水中過一下,去除血水,放入砂鍋裡面,加入適量清水,開始用大火燒,放入薑片黃酒去一下腥味,水煮沸後放入黃芪、黨參和當歸,改用小火慢慢熬燉,出鍋的時候放入枸杞和鹽就可以瞭。

食用功效:黃芪黨參當歸枸杞都是補氣血的佳品,多喝黃芪黨參當歸枸杞老雞湯,可以生津養血,補養元氣,尤其適合氣血兩虛的人食用。但有一點需要大傢註意,在熬燉此款雞湯的時候不要放太多的中藥材,適量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