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作為我國流傳至今的醫學財富,至今依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醫藥理論復雜繁多,我們在生病或滋補時吃中藥,一定要瞭解其中的禁忌,遵循其中的規則,這樣才能獲取最大的功效,並避免產生負面的影響。那麼,吃中藥都有哪些禁忌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的介紹一下。

中藥忌口原則

吃人參忌蘿卜、大蒜:西洋參、邊條參都是常見的補藥,而蘿卜有順氣、促消化的作用,同時服用,蘿卜就會化解人參的藥力。同理,在吃其他大補的藥時,前後一小時內也不能吃蘿卜、大蒜等促消化的食物。

吃雙黃連忌大蒜:雙黃連是清熱解毒、治療外感風熱的常見藥物,性涼,而大蒜性熱。服雙黃連的同時如果食用大蒜,就會降低藥效。

吃板藍根忌冷飲:因為板藍根性涼,服用前後如喝瞭冷飲,就會涼上加涼,腸胃難以承受便發生腹瀉。同樣,綠豆、香蕉、黃瓜等涼性食物都不宜與板藍根同食。

服發汗藥忌食醋和生冷食物:醋和生冷食物有收斂的作用,若同時服用發汗藥物,就會與藥效相抵。

皮膚疾患服藥期間忌魚蝦、鵝肉:魚蝦富含蛋白質,鵝肉屬於粗纖維肉,皮膚過敏的人容易對這兩種物質過敏,所以忌食。

吃中藥有哪些註意事項

禁忌影響藥物發揮的食物。比如生冷食物、濃茶、辛辣油膩食物、蘿卜、腥膻類食物。這些類型的食物,有的會化解藥力減少療效,有的會降低吸收,更有的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藥時,一定要遵循醫囑,做好相關忌口工作。

不宜為追求快速療效而過量或長期服用中藥。比如決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長期服用決明子可能引起腹瀉。益脾補氣且清熱解毒的幹草長期服用會引起血壓升高。民間諺語“是藥三分毒”,就是這個道理。

特殊體質人群應謹慎服用中藥。比如脾胃虛寒者服用含有野菊花的中藥後,有可能出現胃部不適以及腸鳴等癥狀。最好先從中醫師那裡或者自我測試,瞭解自己的體質情況。如果屬於比較典型的某種體質,則應當在吃中藥前瞭解對應的禁忌情況。

孕婦服用中藥應當謹慎。由於西藥可能會引起胎兒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婦對中成藥更加青睞。但部分中成藥一定存在毒性,需要謹記的是,孕婦對清熱類、祛風除濕類、消化導食類、瀉下類、理氣類、開竅類、驅蟲類、祛濕類等多種類型的重要應當謹慎對待。

煎制中藥過程的註意事項。現代傢庭中大多使用鐵鍋、不銹鋼鍋或者不粘鍋,最好不要使用它們來煎制重要,而應該選擇陶土的煎藥罐或者砂鍋。由於煎藥是個時間較長的過程,使用金屬制品很容易使某些藥物成分和器具發生反應,產生或者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等。

中藥湯劑忌過夜服用。我們一般吃重要的形式都是煎水,形成中藥湯內服。中藥湯劑成分復雜,包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以及其他如揮發油、氨基酸等成分。過夜後,不僅藥效降低,更可能導致細菌繁殖,造成藥液發餿變質。因此,吃中藥應註意當日煎,當日服,切不可服用過夜中藥湯劑。

慎用民間中藥偏方。在我國民間,很多人樂於聽信所謂神奇的重要偏方,來治療一些棘手的病癥。這些偏方民間流傳,很多並無醫學藥典記載,有些或許有效,但並非所有民間偏方都是正確的。在面對民間重要偏方時,應當咨詢正規醫師,瞭解相關藥物及配伍的效果等,再決定是否采用。

中藥進補誤區

誤區1、越貴越補

有些人認為中藥越貴越補,常不惜花高價買鹿茸、人參之類的中藥,其實進補功效未必就好。“缺什麼,補什麼”是進補的基本原則,中藥不應以售價的貴賤來分功效的高低,關鍵是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相應補品,尤其是老年人,更應以實用為滋補原則。

誤區2:越多越補

“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很不科學。冬季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難以承受,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進補’,不是虛證的人不宜進補。即使是虛證,也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人們在進補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咨詢,結合各種補藥的性能特點,對癥施用,如熱性體質者,就不適合服用人參、鹿茸、海馬等溫熱性的藥物。

中藥和西藥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中醫多以生物為藥,西醫則以非生物為藥,這是有本質差別的。 生物是細胞物質,多留在體液內發揮作用,不久就會排出體外,不會進入細胞體內,不易成為結構細胞(骨肉),故不會留下後遺癥。細胞物質所產生的氣的成分寬廣、性質溫和,較符合生命氣學原理,不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中藥是綠色藥物,符合自然法則,必將成為未來醫藥的主流藥物,逐漸取代具有污染性、副作用、不可逆後遺癥的西藥。

西藥是分子級、原子級甚至是量子級(射線療法)物質,十分細微,比細胞小得多,容易進入細胞體內發揮作用,這就改變瞭細胞的組成、結構,因此也就是改變瞭細胞的性質、功能。因為隻能夠進不能夠出,就造成瞭不可逆性的後遺癥。西藥產生的氣(藥性)成分單一,波形狹窄尖銳,在調和病氣的同時容易成為新的病氣,產生副作用。

西醫是以藥物成分辨藥的,而由於精的無限性特點(有無限多種),故西藥要經過長期的復雜的試驗才能找到適合某病的藥物。 中醫以氣味辨藥,不以藥物成分分類。氣味是藥物之精的性質,是精所產生的陰陽五行之氣。氣味隻有幾種,而且都是可以用人的感官辨知的,一看一品嘗就能夠知道,故中醫能夠很快知道藥性及其效用。

根據病氣的陰陽五行性質和藥氣的陰陽五行性質,采用中醫治病的“補瀉”原理處方配藥,必能藥到病除。 利用西醫能夠治的病,用中醫也能夠治;反之,利用西醫不能夠治的病,用中醫還是能夠治。

中藥的相關配伍

1.單行:即單味藥即能發揮預期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的稱為單行。如獨參湯,隻用一味人參治療元氣大脫證即效。

2.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效。

4.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故說生半夏畏生薑。

5.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雲生薑殺生半夏的毒。

6.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

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幹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