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喝中藥的時候,並不能做到忌口,導致出現病情沒有好轉或者加重的跡象。特別是一些喜歡吃水果的人,也應該註意喝中藥不能吃什麼水果才行。那麼,吃中藥不能吃什麼水果?詳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傢。

中藥材是有哪些類型

中藥材的種類是有很多的,根據不同的病情要做不同的治療,用的中藥也是不同的,中藥材是一種在自然條件下的自然形成的一種植物,經過加工的一種藥材,中藥材是一種很好的藥材,用處是很大的,中藥材對於治療慢性疾病或者是一些心臟方面疾病,效果是特別的好,中藥材是不能隨便盲目的亂用的,會導致病情惡化的,中藥材想要區別的話,是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的,慢慢的辨別,是能夠區別的。

脾腎陽虛的患者會出現精神不佳,易疲勞的情況,可以通過藥物和食療進行治療,可以喝一些參白玲,人參等其他的中藥進行治療 最好是去一些有經驗的中醫院去進行治療。平時的時候要多註意休息,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進行一些體育鍛煉,食物應以清淡健康營養為主,不要過度的勞累。人參有活血益氣,健脾養腎的功效,可以在醫生的監督下進行服用。

吃中藥不能吃什麼水果

一、喝中藥能喝茶嗎?

中醫認為,吃中藥期間最好不要喝茶。因為茶葉中的化學成分不但會降低或影響藥物療效,還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故吃藥不能用茶水。另外,通常情況下喝中藥是不用茶水送服的,因為喝茶會“解藥”。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很容易與生物堿發生不溶性沉淀。而很多中藥的有效成分都是生物堿,如麻黃中含有麻黃堿和偽麻黃堿,黃連、黃柏中含有小檗堿,百部中含有百部堿。其他像元胡、大薊、小薊、川牛膝、曼陀羅等有效成分也主要是生物堿。當這些藥的水煎液與茶水同服,就會發生沉淀而影響藥效的發揮。同時,茶葉中的鞣酸具有收斂作用,會阻止人體對蛋白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因而在服用黨參、黃芪、山藥等補益藥時,飲用茶水,特別是飲用濃茶,也會降低藥效。

二、喝中藥能吃水果嗎?

人們在吃藥前後30分鐘內,最好不要吃東西,尤其不要吃水果和蔬菜。這是因為有些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可以和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使藥物作用發生改變。

別吃涼寒性水果:梨、山渣、菱角、柑子、百合、香蕉、甘蔗、柿子等。

三、喝中藥時,有哪些蔬菜是不能吃的呢?

1.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蘿卜(服理氣化痰藥除外),因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降低補藥的效果使其失去補益的作用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2.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時,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腸粘膜,使粘膜充血,所服的中藥就不能有效的發揮其治療作用。

3.服中藥時不能吃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癥,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炎藥時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藥效降低,使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

四、喝中藥能喝牛奶嗎?

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酪胺,當體內一種分解酪胺的酶被降壓藥抑制時,酪胺就會大量蓄積,引起血壓驟升,心律紊亂,嚴重者會引起血壓持續性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

很多高血壓病人不知道這一點,有時用牛奶代替溫水送服藥物,或者服用降壓藥和喝牛奶的間隔時間太短,就會出現這種危險,臨床上也經常發生。

不隻是降壓藥,一些強心藥,如心衰病人服用洋地黃、地高辛等藥物時,也不宜喝大量牛奶,因為其中所含的鈣能加強洋地黃、地高辛的毒性,從而引起藥物蓄積性中毒反應,甚至發生意外。治療高血壓和預防心臟病的β受體阻滯劑則不宜與果汁同服,容易發生反應,與茶水同服,可出現吃藥無效或藥物中毒;阿司匹林也不能用茶水送服,會與鞣酸發生反應。

五、喝養胃中藥需少吃什麼?

養胃中藥“怕”糯米。糯米、肉類、豆類等食物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養胃類中藥的人最好少吃,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人康復。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如果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重負。

什麼中藥養胃

中藥調養護胃法:常用的養胃中藥有茯苓、白術、黃芪、人參、淮山、薏米、靈芝、黃精、刺五加、沙參、大棗、甘草等。 針推法是養胃的有效方法,針灸能促進胃腸蠕動,可每晚灸足三裡及中脘穴,亦可針刺足三裡,有顯著的養胃功效。也可自我推拿胃腹部(兩手相疊,於上腹部作順、逆時針方向揉摩各30-50次),提高胃動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兩次,養胃作用顯卓,能治病防病。

自然療法:一是飲食調理。食宜清淡、溫熱熟軟,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類制品、粗糧等,令大便通暢,脾胃和健。飲食要有節制和節度。二是精神調攝。情志刺激可損傷脾胃,故調攝精神是養胃的重要條件之一,可用各種方法使情志怡暢,如寄情於各種文藝、書、畫、花卉、會友清談等,使精神愉快,食欲旺盛。三是運動養胃。適當的運動有養胃健脾之功,運動不僅能鍛煉肌肉四肢,而且能增強脾胃健運功能,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極拳、太極劍等。

喝中藥的最佳時間

一般情況下,上午的九點還有下午的三點左右是每天身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段,所以在這個時候服用中藥能夠獲得並且發揮最大的藥效。

但並不是所有藥材組成的中藥的最佳時間都是上午九點以及下午三點,不同藥性的中藥有著不同的服藥時間。一般情況下而言,治療虛癥以及腸胃疾病的中藥,應該在每天飯前半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小時左右來服用;如果是治療心肺疾病或者是其他的一般疾病,那麼通常應該在飯後半個小時服用是最好的選擇,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中藥對我們的腸胃造成刺激,在這個時間段喝中藥,能夠有效的減少產生副作用的可能;如果是幫助消化或者是對腸胃造成刺激的中藥,那麼最好選擇在飯後服用;

如果是一些具有補益的中藥以及具有通便作用中藥,那麼最好在飯前空腹的時候服用。常見的通便藥物有大黃以及火麻仁等等,這一些藥物比較食物在每天清晨或者是白天服用,最好比在睡覺之前或者是晚上的時候服用;如果是一些驅蟲的重要那麼應該在早上空腹起來的時候服用;如果是安神的中藥,那麼早晚上睡覺之前是服用的最佳時間。

所以說,喝中藥的最佳時間應該根據藥物的種類以及中藥的藥效來選擇,傳統的趁熱喝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在我國很多人都有著趁熱喝中藥的習慣,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中藥都需要趁熱喝。中醫方面認為一般的重要都應該溫服,也就是說藥物在煎好直接過濾幹凈,在常溫之中放到大約三十攝氏度到三十七攝氏度的時候再喝;

如果是一些丸子或者是散之類的中成藥,那麼就應該用溫開水來送服;如果是一些具有發散風寒效果的中藥,這種才需要趁熱服用,並且在吃藥之後適當的喝一些熱水或者是熱粥,這樣能夠有效的幫助藥效散發;但是如果是一些具有止吐或者是解毒功效的重要,那麼喝中藥的最佳方法應該是冷服,這樣才能夠達到最大的藥效,避免引起刺激。

中醫方面在組合運用中藥的時候講究四氣五味,也就是說根據藥性還有五味來組合中藥。在空腹服藥的時候,一些寒涼的藥物或者是五味偏重的藥物都容易對我們腸胃之中的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所以一定要慎服。

不同類型的中藥,喝中藥的最佳時間也是不一眼的。如果是患有肝臟、腎臟或者是腸道疾病的患者,那麼最好在飯前服藥,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對腸道造成刺激;如果是一些咽喉疾病以及眩暈疾病的患者,那麼最好在飯後服用,這樣能夠更好的發揮藥效;如果吃吃一些瀉藥、滋補藥或者是具有驅蟲功效的藥物,那麼最好在空腹的時候服用;如果是一些安神方面的中藥,那麼最好在睡前時候服用,這樣才能夠發揮最大的藥效。

這種根據疾病的不同還有藥效不同的作用來選擇喝藥的時間,要求我們自己應該具有一定的藥理知識,或者是在服用之前仔細的詢問醫生。在每次用藥之前,醫生一般都會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來調整用藥情況,這樣藥方之中就不會僅僅局限於一味藥或者是一類藥。如果患者是長期服藥的,那麼胃黏膜就會出現一定的損傷。所以建議長期喝中藥的患者,應該在每天飯後一個小時或者是半個小時之內服用藥物,這樣能夠有效的減輕藥物對於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同時也能夠很大程度的保健我們的腸胃。

喝中藥為什麼會中毒

中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保持藥材物質自然完整性的前提下所運用的藥物,在臨床實踐中,處於理、法、方、藥證據鏈的終端。單論其有效成分、單一提取物,則喪失瞭四氣五味的特性,從根本上阻斷瞭與寒熱虛實證候病機相對應的邏輯關系,已經不是中藥瞭。按照癥狀,按照西醫的診斷用藥,哪怕處方都是中藥飲片,也不是中藥。

近來一些中藥註射劑和口服劑,由於多種原因而發生的臨床問題,使一些人對中藥產生瞭誤解,甚至有人偏執地認為,吃中藥對健康有害。這真是對中醫中藥天大的冤枉!

嚴格說來,遵循辨證論治的邏輯方法,在證候病機性質判斷可靠、立法處方吻合病機、保證藥材道地的前提下,中藥無毒無害。雖然中醫臨床有實而誤補、虛而誤攻的情況,但這不是中藥的錯誤,也不是辨證論治本身的錯誤,而是臨床醫生思維不成熟、不合理導致的錯誤,是去偽存真、辨病性真假能力缺失的錯誤。

所謂的中藥毒副作用,根本就是違背中醫“隨證治之”的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原則,不講寒熱虛實的病機對應性,不講個體生命的適應性造成的結果。

中藥有毒,聚毒藥以供醫事;中藥無毒,扣病機而拯困厄,有毒無毒,全在臨床辨證論治的病機可靠性和生命真實性。

中醫中藥不是從實驗室走出來的,是在千百年的生命疾病實踐中形成的,千百年的生命歷程,中醫從邏輯方法上,形成瞭一套適用於生命疾病的規范法則,通過多環節的調控,實現瞭無毒化、無害化。

第一,對應證候病機和病機性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方藥的性質及其君臣佐使的組方法度,與病人的病機相吻合。證候病機發生變化,方藥相應變化。藥雖有毒,但毒攻其病,不傷其身,“有故無殞”,“得病則病受”。一成不變,墨守成規,違背“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原則。

第二,根據藥物的歸經和升降浮沉特性,使方藥適至病所;藥量的輕重,吻合證候病機寒熱虛實的程度,適其大小,避免輕而無效、重而傷人的弊端,即古人所謂的“中的”。

第三,根據相須、相使、相惡、相殺、相畏、相反等藥物相互作用的理論,在實際配方中運用相應藥物兼制其毒性和偏性,實現減毒增效。

第四,要求道地藥材,強調炮制藥品。道地藥材,來自生命實踐,現在臨床普遍運用的藥材,都有臨床實踐基礎。用實驗室分析方法檢驗出來的“道地”藥材,目前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道地藥材,如關木通。

第五,服藥因人、因病、因藥制宜,胃氣弱則不能猛浪大量,胃氣雖強亦須顧護,虎狼之品以服藥反應為標準,平和之劑也不能急切過量,每次服“半升”還是“一升”,“須臾”再服還是“止後服”,必須以病人的證候病機及服藥反應為依據,不能機械照搬書面理論或別人的經驗。

個體生命疾病的證候病機,存在與生命時空的整體關聯性。生命與藥性的四氣五味,方劑的溫清補瀉在自然狀態下的邏輯關系,經歷數千年的臨床實踐,在生命自然、時空聯系動態變化的前提條件下,形成瞭運用中藥的臨床規范——“適”,形成瞭中藥配伍的七情理論及君臣佐使原則。

“適”是個體確定的,取決於證候病機性質,與醫生的思維邏輯密切相關。

現在掛著中醫招牌的醫生中,臨床用藥決策思維一般分兩類:一是辨證論治思維邏輯,對應證候病機、遵循中藥四氣五味等理論配伍處方,一是實驗分析思維邏輯,對應病理生理,遵循中藥藥理成分處方。實質上,隻有前者才是真正的是中醫,後者是開中藥的西醫。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傷寒雜病論》)米飯脹死人,大黃活人命,關鍵在具體生命疾病的適當和適度。過與不及,與證候病機性質不符,藥理實驗再安全的中藥,也對生命健康有危害。

中藥有毒,醫生有過;辨證論治,中藥無毒。作為醫生,加強中醫理論修養,遵循中醫理、法、方、藥的病機對應原則,註重臨床經驗積累,不斷提高辨證論治技能,是中藥無毒的前提條件。作為病人,具備起碼的中醫藥常識,不要用西醫病理生理對應藥理的邏輯來運用中藥、中成藥,才能避免中藥的毒性作用對健康的危害。

總的說來,凡適合就診病人的證候病機的藥物,都是治病的藥物;不適合的,都是致病的藥物,哪怕“谷肉果菜”,過也“傷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