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醫的博大精深瞭,但是真的都明白吃中藥的禁忌嗎?是不是在吃中藥一段時間之後卻發現沒有太好的作用呢,你是不是反省過自己在吃中藥的時候是不是做錯事情瞭呢,其實想要用中藥治病知道吃中藥的禁忌是非常重要的。服中藥時的細節禁忌?中藥一定要喝熱的嗎?一起來看下。

中藥一定要喝熱的嗎

看中醫就要喝中藥,中藥熬好瞭,人們就迫不及待的要趁熱喝下去,那麼,中藥是一定要趁熱服用嗎?

中藥一定要趁熱服嗎?

“藥熬好瞭,趕快趁熱喝吧!”這是許多人喝中藥的經驗,那麼,這種有沒有道理呢?

部分中藥趁熱喝反而不好,必須要放涼瞭之後才會有療效。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 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見於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冷服就是將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一般是作為解毒、清熱的藥,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解暑就需要這樣的中藥,所以說“冷服”效果更好。

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藥均宜冷服。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瞭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冷服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腹瀉或嘔吐。

在復雜的病理過程中,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有特殊的服藥方法以適應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熱假寒”證,應以“寒藥熱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變化;如屬“真寒假熱”則應以“熱藥冷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轉化。

否則,往往會發生藥汁下咽而嘔吐的格拒抗藥現象,達不到治療效果。這在中醫治病法則中屬於反佐的一種。中醫有“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的理論,即《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之意。

從中醫辨證來看,熱證多表現為周身發熱、口渴、大便幹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寒證,出現畏寒、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劑的名稱來看,也可以對服藥的溫度作一個初步的判斷。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中藥方劑多數應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因為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由溫度的區別的。

總之,中藥應當涼服還是熱服,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不過,為謹慎起見,患者最好在開完藥後,具體再問一下中醫師相關的服用方法。

服中藥時的細節禁忌

1、加倍劑量服藥或縮短服藥間隔的危害

加倍劑量服藥,或縮短服藥間隔,人為造成用藥劑量過大,容易造成肝、腎受損。有句俗話"是藥三分毒",這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大多數藥物都需要在肝腎代謝排泄。如果某種藥使用時間過長、劑量過大,都有導致肝腎損害的可能。還有一些安全劑量范圍窄、毒副作用強的藥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鈉、氨茶堿等,加倍劑量服用,可導致嚴重的藥物中毒,可危及生命。如果降壓藥物和降糖藥物加倍服用,就會導致可能威脅生命的低血壓和低血糖。

2、餐後、餐前服用的藥品

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制定服用時間。

以糖尿病藥物為例,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類降糖藥,必須在飯前30分鐘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蘋)則需要與第一口飯同時服用;二甲雙胍由於對胃有刺激,故需要在飯後服用。

胃黏膜保護劑(如氫氧化鋁)為瞭形成保護膜,促胃動力藥(如嗎丁啉)為瞭發揮其藥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拉定)為瞭避免進食對藥物吸收的影響,均需要在飯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由於對胃有刺激,則需要在飯後服用。

3、藥物能否掰開或掰碎

片劑最常見的有普通片、包衣片、緩釋片和控釋片等幾類。普通片一般可以掰開或掰碎服用,並不影響藥效。包衣片主要是一些口味較苦、異味較大或是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如腸道中溶解的藥物,如果掰開服用,會使藥片剛進胃部就被溶解,無法安全抵達腸道。這不僅會影響藥物正常發揮藥效,還會刺激胃黏膜,所以不能掰開服用。

緩釋片和控釋片通常含有的藥量是普通片的幾倍,如果掰開服用會造成藥物的迅速釋放,體內藥物濃度驟然上升,從而引起藥物中毒。

送服中藥有哪些飲食禁忌事項

1、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2、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蘿卜(服理氣化痰藥除外),因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降低補藥的效果,影響藥物的補益作用。

3、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在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時,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所服的中藥不能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4、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宜忌生、冷、油膩。因為生、冷類食物刺激胃腸,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喝中藥的最佳時間

喝中藥的最佳時間並不是隨便什麼時候都是可以的,如果想要獲得最好的中藥效果,令身體盡快的恢復健康,那麼一定要選擇喝中藥的最佳時間。

一般情況下,上午的九點還有下午的三點左右是每天身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段,所以在這個時候服用中藥能夠獲得並且發揮最大的藥效。

但並不是所有藥材組成的中藥的最佳時間都是上午九點以及下午三點,不同藥性的中藥有著不同的服藥時間。一般情況下而言,治療虛癥以及腸胃疾病的中藥,應該在每天飯前半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小時左右來服用;如果是治療心肺疾病或者是其他的一般疾病,那麼通常應該在飯後半個小時服用是最好的選擇,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中藥對我們的腸胃造成刺激,在這個時間段喝中藥,能夠有效的減少產生副作用的可能;如果是幫助消化或者是對腸胃造成刺激的中藥,那麼最好選擇在飯後服用;

如果是一些具有補益的中藥以及具有通便作用中藥,那麼最好在飯前空腹的時候服用。常見的通便藥物有大黃以及火麻仁等等,這一些藥物比較食物在每天清晨或者是白天服用,最好比在睡覺之前或者是晚上的時候服用;如果是一些驅蟲的重要那麼應該在早上空腹起來的時候服用;如果是安神的中藥,那麼早晚上睡覺之前是服用的最佳時間。

所以說,喝中藥的最佳時間應該根據藥物的種類以及中藥的藥效來選擇,傳統的趁熱喝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在我國很多人都有著趁熱喝中藥的習慣,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中藥都需要趁熱喝。中醫方面認為一般的重要都應該溫服,也就是說藥物在煎好直接過濾幹凈,在常溫之中放到大約三十攝氏度到三十七攝氏度的時候再喝;

如果是一些丸子或者是散之類的中成藥,那麼就應該用溫開水來送服;如果是一些具有發散風寒效果的中藥,這種才需要趁熱服用,並且在吃藥之後適當的喝一些熱水或者是熱粥,這樣能夠有效的幫助藥效散發;但是如果是一些具有止吐或者是解毒功效的重要,那麼喝中藥的最佳方法應該是冷服,這樣才能夠達到最大的藥效,避免引起刺激。

中醫方面在組合運用中藥的時候講究四氣五味,也就是說根據藥性還有五味來組合中藥。在空腹服藥的時候,一些寒涼的藥物或者是五味偏重的藥物都容易對我們腸胃之中的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所以一定要慎服。

不同類型的中藥,喝中藥的最佳時間也是不一眼的。如果是患有肝臟、腎臟或者是腸道疾病的患者,那麼最好在飯前服藥,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對腸道造成刺激;如果是一些咽喉疾病以及眩暈疾病的患者,那麼最好在飯後服用,這樣能夠更好的發揮藥效;如果吃吃一些瀉藥、滋補藥或者是具有驅蟲功效的藥物,那麼最好在空腹的時候服用;如果是一些安神方面的中藥,那麼最好在睡前時候服用,這樣才能夠發揮最大的藥效。

這種根據疾病的不同還有藥效不同的作用來選擇喝藥的時間,要求我們自己應該具有一定的藥理知識,或者是在服用之前仔細的詢問醫生。在每次用藥之前,醫生一般都會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來調整用藥情況,這樣藥方之中就不會僅僅局限於一味藥或者是一類藥。如果患者是長期服藥的,那麼胃黏膜就會出現一定的損傷。所以建議長期喝中藥的患者,應該在每天飯後一個小時或者是半個小時之內服用藥物,這樣能夠有效的減輕藥物對於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同時也能夠很大程度的保健我們的腸胃。

喝中藥能加糖嗎

很多媽媽給孩子煎煮中藥時,怕味太苦,孩子吵吵鬧鬧不願意,也會在湯藥裡放很多白糖。其實,中藥不能“甜蜜蜜”。

專傢指出,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圍,凡是舌苔厚膩者,或腹脹中滿、濕熱內阻的人不宜吃蔗糖。如果在服用化濕理氣的中藥時加糖,反而會對疾病雪上加霜。還有一些寒性中藥也不適合加糖,糖屬溫性,會降低中藥的療效。

其實,想要中藥不苦,有另外的方法。專傢介紹,控制湯藥口服時的溫度,就可以輕松地減輕中藥的苦味。研究表明,湯藥溫度在36.2℃左右口服,其苦味就會減輕。所以,我們在服用湯藥的時候,最好將熬好的中藥放在一邊靜置幾分鐘,等到藥液溫度降至溫熱、不燙嘴的時候飲用,因為這個時候苦味最輕,也更容易下口。

另外,專傢說,煎中藥要用專用的器皿,最好用砂鍋、砂罐,因為它們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受熱均勻,保溫性好,忌用鋁、鐵、銅等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