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西醫技術如何與日俱增地發展,中醫這門古老的傳統醫術依然一代一代地傳承至今,近幾年顯然有再換青春之勢。一味味中藥,濃縮瞭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數千年的心血和智慧,開始越來越多的被全世界所認可接受。中醫理論認為,中藥取自花草樹木,人乃天地靈氣孕育而成,花草與人本是同根同生,因此中藥治病可治標祛根。中藥”忌口”的道理?服用中藥時應註意的細節禁忌?一起來看下。

中藥”忌口”的道理

“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它是中醫治病的一一個特點,歷來醫傢對此十分重視。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形形色色的食物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會產生一定影響。

在服藥時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瞭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應以喝白開水為主。

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應少吃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因為哮喘發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會成為加重病情的“發物”。另外,由於疾病的關系,無論服用什麼藥物,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

4味中藥泡酒易中毒

馬錢子:

馬錢子毒性較大,必須炮制後才可藥用。超量或長期服用可引起毒性反應,如強直性痙攣、肢體顫動、驚厥、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可導致昏迷。

蒼耳子:

蒼耳子對心臟有抑制作用,能使心率減慢、收縮力減弱。蒼耳子超量或長期服用可導致中毒,表現為腹脹、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煩躁等。

川烏、草烏:

此藥炮制和煎煮後,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對人體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有麻痹作用,生的川烏、草烏毒性極大,嚴禁作為中藥飲片直接泡酒。

水蛭:

中醫用於破血逐瘀、通經,水蛭超量或長期服用可引起內臟出血和腎損害,故有出血傾向的病人禁用。

中藥是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物,那但是中藥與酒結合而制成的藥酒,就是一種藥,在釀之前要咨詢相關的醫生,不要亂飲,不然的話對身體也是有危害的。

服用中藥時應註意的細節禁忌

1、加倍劑量服藥或縮短服藥間隔的危害

加倍劑量服藥,或縮短服藥間隔,人為造成用藥劑量過大,容易造成肝、腎受損。有句俗話"是藥三分毒",這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大多數藥物都需要在肝腎代謝排泄。如果某種藥使用時間過長、劑量過大,都有導致肝腎損害的可能。還有一些安全劑量范圍窄、毒副作用強的藥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鈉、氨茶堿等,加倍劑量服用,可導致嚴重的藥物中毒,可危及生命。如果降壓藥物和降糖藥物加倍服用,就會導致可能威脅生命的低血壓和低血糖。

2、餐後、餐前服用的藥品

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制定服用時間。

以糖尿病藥物為例,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類降糖藥,必須在飯前30分鐘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蘋)則需要與第一口飯同時服用;二甲雙胍由於對胃有刺激,故需要在飯後服用。胃黏膜保護劑(如氫氧化鋁)為瞭形成保護膜,促胃動力藥(如嗎丁啉)為瞭發揮其藥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拉定)為瞭避免進食對藥物吸收的影響,均需要在飯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由於對胃有刺激,則需要在飯後服用。

3、藥物能否掰開或掰碎

片劑最常見的有普通片、包衣片、緩釋片和控釋片等幾類。普通片一般可以掰開或掰碎服用,並不影響藥效。包衣片主要是一些口味較苦、異味較大或是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如腸道中溶解的藥物,如果掰開服用,會使藥片剛進胃部就被溶解,無法安全抵達腸道。這不僅會影響藥物正常發揮藥效,還會刺激胃黏膜,所以不能掰開服用。緩釋片和控釋片通常含有的藥量是普通片的幾倍,如果掰開服用會造成藥物的迅速釋放,體內藥物濃度驟然上升,從而引起藥物中毒。

你知道怎麼吃中藥才正確嗎

煎中藥用什麼鍋好呢?傢裡沒有砂鍋,電飯鍋煎藥可以嗎?

不能用電飯鍋。傳統煎中藥用的是砂鍋,煎藥不能用金屬一類的鍋,更不要用電磁爐、微波爐、高壓鍋,會改變藥性;很簡單的就是平時煮飯和用高壓鍋煮飯,味道是不一樣的。

煎藥需要煎多長時間呢?用大火好還是用小火好?

煎藥前一般先用冷水浸泡藥物半小時,用武火(大火)煎沸騰後,再改用文火(小火)煎30—40分鐘,這樣才能把藥物的有效成分煎出來。煎藥用火一般用煤火,或者液化氣、天然氣,這類的明火煎藥。

有的醫生開方子的時候註明先煎,或者後下,具體怎麼操作呢?

註明先煎的藥物,有的是有毒性的藥物(比如附子),先煎時間長是為瞭減低毒性,不過在丹源群裡,大傢可以看到根本就沒有用過大毒的藥物;有的是礦物(石膏、代赭石)、貝類、甲殼類、鱉甲或者龜板,這類的藥物有效成分很難煎出,所以先煎。先煎的藥物一般先煎煮30—40分鐘。註明後下的藥物,一般是含有揮發油的藥物(比如肉桂、薄荷、鉤藤、沉香等),煎煮的時間過長,有效成分揮發瞭,也會影響藥效。

見到有些老師開的方子,有些註明:首煎後下,或者復煎。這是怎麼回事呢?

“復”即為重復,兩次或多次為復。煎藥一般煎兩次,所以稱“復煎”;第一次煎40分鐘,潷出藥液後,再放入溫水,進行第二次煎煮。首煎後下的藥物,就是在第一次藥快要煎好的時候,放入再煎10—15分鐘,再潷出藥液,第二次煎,可直接放入溫水煎。

聽有的醫生說“中藥灌滿腸”,說的就是喝中藥要盡量多喝嗎?

不是的,中藥畢竟不好喝,大部分中藥藥味苦、酸、澀,甚至辣,五味雜陳,喝得過多反而影響消化,傷到胃氣。一般一劑藥煎過後的藥液,一碗即可,即每次服用半碗左右,服完後,用溫開水漱口,減輕口中的不適感。

一劑藥每天服用幾次?是飯前服,還是飯後服?

一劑藥一般每天服用兩次,盡量在飯後0.5—1小時之間服用,因為人吃過飯後,胃氣正運行,也就是消化開始旺盛,此時服藥可借助胃的消化而更好的使藥物吸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服藥後泡腳,這是什麼道理呢?

感受到藥物歸經的時間一般在服藥後55分鐘左右,服藥後泡腳,全身暖融融的,增強機體氣血的流動,加速藥物歸經,也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服藥有什麼禁忌嗎?

當然有瞭。比如治療皮膚病的藥物,服藥期間禁食海鮮、辛辣類食物;溫補的藥物禁食蘿卜、杏仁類泄氣的食物;發散風熱的藥物禁食橘子、檸檬這類酸性收斂的食物;久病發熱的病人,禁食肉類、油膩的食物,古書上有“熱病食肉則復”,說的就是患發熱的病人,大病初愈後,如果吃肉類,則熱病會反復;中土虛寒的病人,應禁食梨、西瓜這類寒涼的食物。

我最近很忙,醫生給我開的藥我顧不上服用,過一個禮拜後再服好嗎?

不可以。人生病後,病情會不斷的發展變化,醫生給你開的藥就是根據你當時的身體狀況開的,過一個禮拜後,病情就會又有新的發展變化,這個時候再服用當時開的藥,藥方的組成已經不符合現在的身體狀況瞭,也就是時空已變,不能再服用以前開的方藥瞭。

我服中藥的同時,以前別的醫生也給我開的藥,說不能間斷,再說我服用那藥的時候,對癥狀的發展有控制,可以一起服用嗎?或者服用中藥的時候,還輸液,或者外抹別的藥物,可以嗎?

喝中藥的最佳黃金時間

一般來講,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一般而言,治療虛癥和腸胃病,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後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生;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後服用;而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間服用;驅蟲藥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藥則應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湯藥的習慣。其實,喝湯藥不一定要“趁熱”。中醫理論認為,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放至30℃~37℃時再喝,而丸、散一類中成藥也應該用溫開水送服;屬於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才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藥後吃點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止吐、解毒、清熱的藥,則應該“冷服”,以免引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