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一年四季都有,而夏秋季為多發季節,腹瀉有感染和非感染之分,把好入口關是關鍵。還有諸多因素,有的孩子不僅僅是腹瀉,還伴隨著發熱的現象,小兒腹瀉伴發熱的主要原因是病原體引起的感染中毒癥狀及脫水引發的癥狀表現。那麼小兒腹瀉如何根據糞便選藥呢?嬰兒大便異常有哪些癥狀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兒腹瀉伴發熱該如何處理

西醫

首先我們先談談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發熱。臨床最常見的引發小兒腹瀉的病原體是病毒和細菌。若病發於5-8月份,大便呈蛋花湯樣,色較黃,有粘液,以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可能性大。對由此引起的腹瀉及發熱,應控制感染,臨床可選用黃連素、慶大黴素口服,感染較重者可予頭孢菌素類藥物靜脈註射。但此類感染僅占小兒腹瀉病的30%左右,臨證應細心鑒別,不要冒然使用抗菌素。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多發於秋、冬季,通常起病較急,大便呈水樣,患兒一般情況相對較好。對病毒導致的腹瀉伴發熱,不須使用抗菌藥物,而應通過微生態療法及思密達等控制病情,臨床常用的微生態療法藥物有媽咪愛、培菲康等。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脫水所致發熱的處理方法。脫水是小兒腹瀉的常見癥狀,發熱隻是脫水時可能伴發的癥狀之一,所以臨床處理這種發熱,重點在於糾正脫水,一俟脫水糾正,發熱即隨之緩解。脫水的治療,首先應辨別脫水的程度及性質,而後選擇適當的液體口服或靜脈補充。同時臨床還應註意預防和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如此,小兒方能得到盡快的康復。 最後,我們還要強調一點,小兒腹瀉時,不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發熱,若小兒體溫超過38.5℃,還應同時給予對癥退熱處理,可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的方法,小兒常用的退熱藥有阿苯片、泰諾、百服寧等。

中醫

小兒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中醫認為引起小兒泄瀉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內傷乳食及脾胃虛弱。而腹瀉伴發熱既可見於感受外邪致病,亦可見於內傷乳食致病。具體講,發熱可見於風寒瀉、濕熱瀉、傷食瀉,此外還可見於瀉下無度,水陰耗損所致的傷陰證。中醫中藥不僅對小兒泄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對腹瀉伴見的發熱同樣有確切療效,這裡就向大傢介紹一二。

風寒瀉一般除泄瀉、發熱外,常伴腸鳴腹痛,大便色淡,鼻流清涕等癥,臨證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減,發熱重者加用荊芥、防風之類。濕熱瀉多見於暑濕季節,除腹瀉、發熱外,常見大便色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諸癥,臨床可予葛根芩連湯加減。身熱重者加用生石膏、滑石、知母之類。傷食瀉通常除泄瀉、發熱,常見大便酸臭、腹脹納呆、惡心嘔吐等,臨床一般予保和丸加減,兼身熱者用連翹、黃芩、黃連之類。 除上述分型外,臨床尚可見到由於暴瀉無度,耗損陰津,陰虧內熱而見發熱者。相當於西醫所言“脫水熱”。對此型發熱,臨床可予連梅湯加減。另可加用生葛根以退熱生津。 在中藥治療小兒泄瀉發熱的同時,臨床尚可根據患兒情況,酌情選用針刺、推拿等方法做為輔助治療,對縮短病程,提高療效十分有益。 泄瀉發熱較重時,針刺在辨證選穴基礎上,可酌加曲池、合谷、大椎等穴;推拿時則可酌加退六腑,清大腸,清脾胃等手法。 總之,中藥及針灸、推拿等療法對小兒泄瀉所致發熱有確切療效,臨床可根據患兒病情,配合西藥,適時采用相應措施,使患兒盡快康復。

小兒腹瀉根據糞便選藥

1歲的明明已經腹瀉3個多月瞭,原本白胖水靈,現在卻變得面黃肌瘦,整天哭鬧不安。明明媽對接診的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馬淑霞說:“孩子剛開始拉肚子時,到醫院做大便化驗,結果提示有少量白細胞,可是用抗生素治療後,白細胞反而增多瞭。”

馬淑霞說,這是典型的小兒慢性腹瀉。孩子出生後至2歲時是嬰兒生長發育的一個“起飛”階段,慢性腹瀉久治不愈會導致患兒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繼發感染等,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傢長切勿大意。

一般來講,引起小兒慢性腹瀉的原因有三。首先,一些寶寶營養比較差,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量較少,影響瞭他的消化功能(多見於人工喂養的寶寶)。這類患兒常出現急性腹瀉,但是由於傢長沒有為其進行科學徹底的治療,因而轉為慢性腹瀉。其次,有的孩子因長期應用抗生素,在殺菌消炎的同時把腸道內的“正常”菌群統統殺滅。由於缺乏“正常”細菌,導致病菌在患兒體內大量繁殖,加重腹瀉。再者,部分患兒對食物(如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導致患兒久瀉不愈。對於久瀉不止的患兒,傢長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其糞便性狀與表現辨證選藥治療。

有一些寶寶腹瀉時大便清稀、色白、無臭味,此類患兒多表現為營養吸收差、體質虛弱、體形瘦小,這主要是由於脾胃虛弱導致運化失常造成的,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參苓白術散。如果寶寶吃不下草藥的話,一些中成藥效果也非常明顯,如健脾止瀉散、理中散、白術散等。還有部分患兒大便黃、有臭味、有黏液,患兒在便前會哭鬧不止、部分還會出現發熱癥狀。中醫認為此類患兒多為“傷食瀉”或“濕熱瀉”,因此治療應以清熱利濕、消食止瀉為主,可選用蒼術、茯苓、黃芩等中草藥,或者蒼苓散、六一散、香連散等顆粒劑。

小兒腹瀉的傢庭治療

小兒腹瀉一年四季都有,而夏秋季為多發季節,腹瀉有感染和非感染之分,把好入口關是關鍵。還有諸多因素,如環境衛生狀況、食品制作過程、喂養者的衛生習慣、嬰幼兒全身及消化道的抵抗力都與腹瀉有關。非感染腹瀉多由於喂養不當或對食物過敏,或天氣太熱,或受涼等引起的。如大便呈酸味並帶泡沫,多由於谷類淀粉食入過多引起的;如大便呈奶油狀,多由脂肪攝入過多引起;如大便呈惡臭,似臭蛋味,多由於吃太多肉魚蛋引起。觀察到大便性狀,提示傢長們在喂養中經意調整食物即可以得到糾正,這類腹瀉大便次數不多,每天3~4次,不吐、不發熱,精神、睡眠好,適當多喂糖鹽水、胡蘿卜湯、隔水蒸熟的蘋果泥,待大便不再稀薄瞭,可逐步恢復原來的飲食。

如以母乳喂養的嬰兒,腹瀉時不必停止喂母乳,隻需適當減少喂奶量,即縮短喂奶時間,並延長喂奶間隔,即本來喂每隻乳房用10分鐘。改為5~7分鐘,並將剩餘奶汁擠凈。因為後一部分奶汁內脂肪含量高,母乳的營養成分與母親的飲食關系密切,孩子腹瀉時母親少吃含脂肪多的食品,同時喂奶前喝杯溫開水,稀釋母乳,利於改善嬰兒腹瀉癥狀。

以牛奶喂養的嬰兒腹瀉時,以米湯來沖牛奶喂養,如對半摻,或牛奶2份加米湯1份濃度喂養。牛奶沖稀是為使得腸道逐步適應,用米湯沖牛奶是因為米湯沒有發酵作用,減少酸對腸道的刺激,利於腹瀉的治愈,當大便恢復正常再改成原來的濃度。

而另一種腹瀉與季節有關,氣候改變引起感染性腹瀉,發生在7月份的稱為夏季腹瀉,多數由於吃瞭被蒼蠅叮咬過或不太新鮮的食物引起的。發生在9月份至11月初的為“秋季腹瀉”,9月份是發病高峰,發病年齡在6個月至1歲半的嬰兒,病原是病毒,特點是發病急,發熱38℃~40℃,同時腹瀉並伴有上感癥狀,大便呈米湯樣、蛋花樣,像水一樣沖出來,沒有腥臭味,很快就有脫水表現,如眼眶下凹、唇幹、口渴、哭鬧不安。當大便每天4~5次、未嘔吐、精神好,在傢中也應該有治療方案:(1)多喂水,預防與糾正脫水;(2)繼續給易消化的飲食;(3)適當合理用藥,如思密達、乳酶生。為減少靜脈補液帶來許多不便,在脫水不重、大便次數不多時,給予多喂水來補液。

嬰兒大便異常的癥狀

1、蛋花湯樣大便:每天大便5—10次,可含有有些多未消化的奶塊,一般無粘液,表示消化不良,多見於吃牛奶或奶粉的小兒。如為母乳喂養則應繼續用母乳喂養,一般不必改變喂養方式,也不必減少奶量及次數,多能自然恢復正常;如為混合或人工喂養,仍應繼續喂養,但可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如奶粉喂養者可在配奶時適當多加一些水將奶稍配稀些,對吃奶減少者可適當喂些含糖鹽水,也可適當減少每回的喂奶量而增加喂奶次數。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則應麻煩大夫診治。

2、綠色稀便:多在天氣變化著涼或吃瞭難以消化的食物後發生,每天大便次數多為5—10次。

3、水樣便:多見於秋季和冬季,多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小兒大便次數多在每天10次以上,呈水樣,量有些多。由於小孩丟失水分多,常常出現脫水表現如口唇幹燥、眼窩凹陷、眼淚少或無眼淚、小便少或無、皮膚彈性差等,小兒還可出現精神不振、吐奶、不吃奶等表現,應及早就診,並應註意嬰兒用具如橡皮奶頭等的消毒。

4、粘液或膿血便:多見於夏季等天氣有些熱時,多為細菌感染引起,也應及早就診。

5、深棕色泡沫狀便:多見於人工喂養兒,多由於食物中淀粉類或糖過多所致(如奶粉中加糖過多、過早添加米湯等谷類食物等),通過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多能恢復正常。

6、油性大便:糞便呈淡黃色,液狀,量多,象油相同發亮,在尿佈上或便盆中如油珠相同可以不可以滑動,這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多見於人工喂養兒,需要調整飲食結構,如適當增加糖分或暫時改服低脂奶等(註意,低脂奶不可以作為正常飲食長時間吃)。

7、便秘:多見於人工喂養兒,多為天熱、出汗多而飲水又過少所致。小兒排大便困難,大便非常幹,可呈顆粒狀,往往幾天才大便一次,小兒還可出現腹脹、不安等表現。

寶寶大便綠色怎麼回事

寶寶拉綠色大便一般都是由於以下原因而造成的,媽媽要註意比對,判斷是何種原因造成寶寶拉綠色大便,並對癥下藥,選擇適合寶寶的治療方法。寶寶拉綠屎怎麼回事,其原因有:

1、寶寶在著涼、消化不良的情況下都有可能會出現溢奶、拉綠色大便的現象,如果有細菌感染,需要積極的治療。如果化驗情況正常,可能寶寶消化不良或腹部受涼所致。

2、在寶寶沒吃飽的時候,寶寶因為餓而導致腸胃蠕動過快,使腸道中的膽紅素尚未轉換,就從大便中排出,便便就綠、稀。

3、脂肪在消化過程中,消耗膽汁較少,多餘的膽汁則從大便中排出,使大便呈綠色。如果媽媽認為寶寶吃得很多,那就是消化不良,可以給寶寶吃些益生菌。

4、吃含有鐵質奶粉的寶寶,若不能完全吸收奶粉中的鐵質,則大便呈黃綠色,大便中的白色顆粒較大,且較容易有臭味。

5、寶寶初加菜泥時,大便中常排出小量的綠色菜泥,有的媽媽往往以為是消化不良,停止添加菜泥,實際上這種現象是健康寶寶更換食物時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