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腹瀉是由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並以腹瀉、嘔吐為主要癥狀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綜合征。目前根據其病因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類。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居第二位的小兒常見多發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每年有一兩次發病高峰,一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腸桿菌與痢疾桿菌;二為10、11、12月,稱秋季腹瀉,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本病治療得當,效果良好,但不及時治療以至發生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時可危及小兒生命。

嬰兒腹瀉原因

1.感染因素

(1)腸道內感染 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節的小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腸炎主要病原為輪狀病毒,其次有諾如病毒、星狀病毒、科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狀病毒等。

2)細菌感染①致腹瀉大腸桿菌包括: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及粘附-聚集性大腸桿菌。②彎曲菌與腸炎有關的彎曲菌屬有空腸型、結腸型和胎兒型3種,95%~99%彎曲菌腸炎是由胎兒彎曲菌及空腸彎曲菌引起的。③其他包括耶爾森菌,沙門菌(主要為鼠傷寒和其他非傷寒、副傷寒沙門菌)、嗜水氣單胞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

3)真菌致腹瀉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黴菌等。嬰兒以白色念珠菌多見。 4)寄生蟲常見為藍氏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

(2)腸道外感染

有時引起消化功能紊亂,亦可產生腹瀉癥狀,即癥狀性腹瀉。年齡越小越多見。腹瀉不嚴重,大便性狀改變輕微,為稀糊便,含少許黏液,無大量水分及膿血,大便次數略增多,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中耳炎等,隨著原發病的好轉腹瀉癥狀漸消失。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瀉:常表現為慢性、遷延性腹瀉。由於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一方面使腸道有害菌,耐藥金葡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綠膿桿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雙歧桿菌等有益菌減少,微生態失衡而出現腹瀉,大便的性狀與細菌侵襲的部位有關,病情可輕可重。

2.非感染因素

(1)飲食護理不當多見於人工喂養兒。喂養不定時、不適當或以淀粉類食品為主食,或飲食中脂肪過多以及斷奶後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均能引起輕~中度腹瀉(消化不良)。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由於口渴,吸乳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均易誘發腹瀉。大便為稀薄或蛋花湯樣,無膿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時控制,易並發腸道感染。

(2)過敏性腹瀉如對牛奶或大豆制品過敏而引起的腹瀉。

(3)原發性或繼發性雙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腸道對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瀉。

(4)氣候因素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或由於口渴飲奶過多等都可以誘發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腹瀉。

嬰兒腹瀉的癥狀有哪些

1、輕癥: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隨著輕微發燒或嘔吐。糞便呈黃綠色,帶粘液且呈蛋花湯樣,並伴有輕微腹脹,腸鳴音亢進。

2、中度腹瀉: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氣味酸且臭,可能中度發燒。

3、重癥:腹瀉頻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樣、量多,有酸臭味,煩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驚厥,血絲黏液便,前囟門凹陷,皮膚及嘴唇幹燥等。

4、部分患者可出現明顯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如低鉀或低鎂等。

腹瀉寶寶的護理

及早補充身體丟失的水分

寶寶在腹瀉一開始時,多為輕度脫水。隻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完全可在傢裡進行治療。這樣既及時又方便,還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對寶寶恢復病情很有利。那麼,媽媽首先要做的是判斷寶寶是否是輕度脫水。輕度脫水的寶寶有口渴感,口唇稍幹,尿比平時要少,顏色發黃,並且表現出煩躁、愛哭。

在最初4小時裡,按寶寶的每公斤體重給予20~40毫升液體。此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2歲以下的寶寶可每隔1~2分鐘便喂上一小勺,大一點的寶寶則可用小杯子喝。如果寶寶嘔吐,待10分鐘後再慢慢地喂;一旦寶寶出現眼瞼浮腫,表明補液有些過量,應暫時改喝白開水或母乳。

給腹瀉寶寶適宜的食物

傳統的腹瀉治療方法,主張讓腹瀉寶寶禁食一段時間。然而,這樣有礙於身體的營養補充。現在已經不主張要讓腹瀉的寶寶禁食瞭,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每日至少進食6次。母乳喂養的寶寶繼續吃母乳,但媽媽的飲食含脂量要低些,否則會使腹瀉加重;6個月以內人工喂養的寶寶,可按平時量喝奶;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可進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爛面條、魚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鮮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瀉停止後2周。

怎麼預防嬰幼兒腹瀉

註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食具也必須註意消毒。

提倡母乳喂養: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喂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幫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應註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

按時添加輔食: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信紙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註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隻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註意飲食質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註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要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註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夏季衛生及護理:嬰幼兒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註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註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理。

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方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

嬰幼兒腹瀉的保健方法

第一,要調整好孩子的飲食,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

有些傢長千方百計地喂孩子巧克力、牛奶、雞蛋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來彌補患兒腹瀉造成的損失,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腹瀉長時間不愈。此時宜給孩子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糖鹽開水,甚至暫禁進食,使胃腸功能得以恢復,以加快疾病的痊愈。

第二,註意孩子的腹部保暖

小兒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瀉的兒童,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從而加重病情。

第三,要註意保護好病孩的臀部

由於排便次數增多,肛門周圍的皮膚及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傢長在護理中要特別註意肛門部位。便後應用細軟的衛生紙輕擦,或用細軟的紗佈蘸水輕洗,洗後可塗些油脂類的藥膏,以防紅臀,並要及時更換尿佈,避免糞便尿液浸漬的尿佈與皮膚摩擦而發生破潰。對於病孩用過的便具、尿佈以及被污染過的衣物、床單,都要及時洗滌並進行消毒處理,以免反復感染或傳染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