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明確病因前,大便性狀改變與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統稱為腹瀉病(diarrheal disease),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大約每年至少10億人次發生腹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每天大約1萬人死於腹瀉。在我國,腹瀉病同樣是兒童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我國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的年發病率為201%,平均每年每個兒童年發病3.5次,其死亡率為0.51%。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小兒腹瀉的治療方法

(1)脫水的防治:脫水的預防和糾正在腹瀉治療中占極重要的地位,世界衛生組織(WH0)推薦的口服補液鹽(0RS)進行口服補液療法具有有效,簡便,價廉,安全等優點,已成為主要的補液途徑,是腹瀉治療的一個重要進展,口服補液治療是基於小腸的Na -葡萄糖耦聯轉運機制,小腸微絨毛上皮細胞刷狀緣上存在Na -葡萄糖的共同載體,隻有同時結合Na 和葡萄糖才能轉運,即使急性腹瀉時,這種轉運功能仍相當完整,動物實驗結果表明,ORS溶液中Na 和葡萄糖比例適當,有利於Na 和水的吸收,ORS中含有鉀和碳酸氫鹽,可補充腹瀉時鉀的丟失和糾正酸中毒。

(2)飲食治療:飲食治療目的在於滿足患兒的生理需要,補充疾病消耗,並針對疾病特殊病理生理狀態調整飲食,加速恢復健康,強調腹瀉患兒繼續喂養,飲食需適應患兒的消化吸收功能,根據個體情況,分別對待,最好參考患兒食欲,腹瀉等情況,結合平時飲食習慣,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並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母乳喂養者應繼續母乳喂養,暫停輔食,縮短每次喂乳時間,少量多次喂哺,人工喂養者,暫停牛奶和其他輔食4~6h後(或脫水糾正後),繼續進食,6個月以下嬰兒,以牛奶或稀釋奶為首選食品,輕癥腹瀉者,配方牛奶(formula milk)喂養大多耐受良好,嚴重腹瀉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較重,雙糖酶(尤其乳糖酶)活力受損,乳糖吸收不良,全乳喂養可加重腹瀉癥狀,甚至可引起酸中毒,先以稀釋奶,發酵奶,奶谷類混合物,去乳糖配方奶喂哺,每天喂6次,保證足夠的熱量,逐漸增至全奶,6個月以上者,可用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選用稠粥,面條,並加些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魚末等,也可喂果汁或水果食品。

小兒腹瀉病病因

有多種病因,多種因素所致,分內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類。

1.內在因素

(1)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嬰幼兒時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較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調節功能較差,不易適應食物的質和量,且生長發育快,營養物質的需要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較大,消化功能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2)機體防禦功能較差:嬰幼兒時期免疫功能相對不夠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胃腸屏障功能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腸排空較快,對感染因素防禦功能差,另外,新生兒出生後尚未建立完善的腸道正常菌群,對侵入腸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喂養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質,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機會較多,腸道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母乳喂養兒。

(3)體液分佈特點:嬰兒細胞間質液較多,且水代謝旺盛,腎功能調節差,易發生體液紊亂。

2.感染因素

3.非感染因素

主要為飲食因素,氣候因素和過敏因素,喂養不當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多過早喂哺大量淀粉類,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和斷奶等均可導致腹瀉,氣候的突然變化,使腸蠕動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減少,可誘發腹瀉,一些吸收不良綜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癥,糖原性腹瀉,先天性氯化物性腹瀉,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癥,胰腺囊性纖維性變,原發性腸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瀉,牛奶蛋白過敏者,吃牛乳後48h發生水樣瀉。

小兒腹瀉病診斷鑒別

1.生理性腹瀉(physiological diarrhea):小兒外觀虛胖,出生後不久大便次數即較多,稀薄,呈金黃色,但不伴嘔吐,體重增加正常。

2.急性壞死性小腸炎:感染及變態反應是發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具有腹瀉,腹脹,便血,高熱及嘔吐五大癥狀,大便初為水樣便,繼而轉暗紅色,果醬樣或血便,腹脹多較嚴重,可早期出現休克,甚至昏迷,驚厥。

3.急性細菌性痢疾:夏季發病率高,患兒多有不潔食物史,潛伏期24~72h,大多數病人起病急,高熱,腹痛,嘔吐,腹瀉,裡急後重,大便多呈黏液膿血便,排便次數每天數次至10多次,中毒性菌痢者可出現高熱驚厥,嗜睡或昏迷,甚至休克等癥狀,病程長短不等,糞便培養可確診。

小兒腹瀉病癥狀有哪些

1.消化道癥狀

腹瀉時大便次數增多,量增加,性質改變,大便3次/d以上,甚至10~20天,可呈稀便,糊狀便,水樣便,或是黏液膿血便,判斷腹瀉時糞便的性狀比次數更重要,如果便次增多而大便成形,不是腹瀉,人乳喂養兒每天排便2~4次呈糊狀,也不是腹瀉,惡心,嘔吐是常見的伴發癥狀,嚴重者嘔吐咖啡樣物,其他可有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

2.全身癥狀

病情嚴重者全身癥狀明顯,大多數有發熱,體溫38~40℃,少數高達40℃以上,可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驚厥,甚至昏迷等表現,隨著全身癥狀加重,可引起神經系統,心,肝,腎功能失調。

3.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主要為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有時還有低鉀血癥,低鈣血癥。

4.脫水

由於腹瀉與嘔吐丟失大量的水和電解質,使體內保留水分的能力減低;嚴重嘔吐,禁食,食欲減低或拒食,使食物和液體攝入量均減少;患兒發熱,呼吸加快,酸中毒者呼吸加深,使不顯性失水增加,根據水,電解質損失的量及性質不同分為3種類型:等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30~150mmol/L),低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30mmol/L),高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50mmol/L),大多數急性腹瀉患兒為等滲性脫水,一般表現為體重減輕,口渴不安,皮膚蒼白或蒼灰,彈性差,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幹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嚴重者可導致循環障礙,按脫水程度分為輕,中,重度,脫水的評估。

5.代謝性酸中毒

脫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產生原因為:大量的堿性物質隨糞便丟失;脫水時腎血流量不足,尿量減少,體內酸性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腸道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攝入熱量不足,脂肪氧化增加,代謝不全,致酮體堆積且不能及時被腎臟排出;嚴重脫水者組織灌溶不足,組織缺氧,乳酸堆積,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長呈嘆息狀,口唇櫻紅,嚴重者意識不清,新生兒及小嬰兒呼吸代償功能差,呼吸節律改變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嗜睡,面色蒼白,拒食,衰弱等,應註意早期發現。

小兒腹瀉病怎樣護理

1.按醫囑調整飲食,不得隨意增加或改換食物;口服補液鹽(ORS液)者爭取傢屬密切配合治療。

2.保持臀部清潔幹燥,便後用溫水清洗並塗以油劑,嚴防臀紅;如已發生臀紅,可塗10%鞣酸軟膏;皸裂或糜爛者應用暴露療法,必要時可塗以消毒的植物油類後再用燈烤,使之幹燥;燈烤時須防燙傷。

3.食後清潔口腔,如發現鵝口瘡,可按醫囑塗制黴菌素甘油,冰硼散或其他藥物。

小兒腹瀉病飲食宜忌

1.腹瀉發生後,短期禁食(6--8小時)以減輕胃腸負擔,可口服少量5%葡萄糖鹽水。

2.禁食後母乳喂養兒,先哺喂少量溫開水後再哺以少量母奶,每次喂奶5--8分鐘,間隔5--6小時一次,5--7天後恢復正常哺喂。

3.人工喂養兒:可喂少量米湯,每次100毫升,逐漸采用5%米湯稀釋牛奶,按1:1的比例混合哺喂,先每日3--4次,後再酌情增加次數,減少米湯量,增加奶量,直至正常。

4.不宜過多或過早喂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 ,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初出生至 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 ,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 ,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 ,以利於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