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是小兒腹瀉的高發期,這讓很多父母擔心不已。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有很多,從中醫角度來看,小兒腹瀉分為實證和虛證。實癥包括風寒,濕熱和傷食,虛證主要有脾虛瀉和腎虛瀉。治療小兒腹瀉中醫講究找出病因辯證治療。小面小編為你解析小兒腹瀉的中醫療法。

小兒腹瀉的癥狀類型有什麼

1.生理性稀便:

由於正常新生兒的腸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養方式的寶寶大便性狀也存在明顯區別,如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較稀薄,如果寶寶精神好,吃奶好,體重增長正常,就不必擔心。

2.病理性:

(1)非感染因素:

喂養不當:給新生兒喂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奶粉中加糖、奶液過涼、或過早添加米糊等淀粉類食物,都容易導致新生兒積食,從而引起寶寶腹瀉。

對奶粉過敏:100名嬰兒中有2—7名會對奶粉蛋白質過敏,這種癥狀多出現幹2—3個月的嬰兒。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新生兒更容易產生對奶粉蛋白質的過敏癥狀。

(2)病毒或細菌感染:

新生兒免疫功能差尤其是腸道的免疫能力就更低,當腸道感染時,沒有能力去減弱和中和細菌的毒力。另外,胎兒在子宮內在無細菌的溫室環境中生長,生後立即在眾多的細菌,病毒污染環境中生長,抵抗力太弱瞭,消化功能和各系統功能的調節機能也比較差,因此,新生兒易患消化功能紊亂,同時也易患感染性腹瀉。

可分為腸道內感染、腸道外感染。腸道內感染主要發生在人工喂養或混合喂養的新生兒,由於奶具不潔而導致病從口入。最嚴重的要算新生兒流行性腹瀉瞭。腸道外感染主要是由於病原體毒素的影響或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致使消化系統功能紊亂、腸蠕動增加而引起腹瀉。在新生兒患肺炎和敗血癥時,細菌有時也可從腸道外或血液中透過腸壁,滲入到腸道內,引起腸炎。

解析小兒腹瀉的中醫療法

對於小兒秋季腹瀉,中醫在辨證的同時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往往有效:

寒瀉即孩子過食生冷,或感受風寒後引起的腹瀉。常見發燒,怕冷無汗,腹痛腹脹,大便清稀,腸鳴。用藥可以選擇藿香正氣軟膠囊,一次2粒,一日2次;或外用小兒敷臍止瀉散貼臍,一日1次。

熱瀉即孩子腸胃積熱,或外受暑濕引起腹瀉。常見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黃等癥狀。可選用清熱、止痛止瀉中藥治療。如周氏回生丹,一次1~2粒;或用葛根芩連微丸,一次1克,一日3次。

傷食瀉即孩子過食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的腹瀉。常見腹脹腹痛,便前哭鬧,大便酸臭,或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氣促,食欲不振,夜臥不安等癥狀。用藥可服至寶錠,一次1丸,一日2次。

脾虛瀉即孩子久病久瀉,或身體虛弱引起腹瀉。常見面色發黃,疲倦無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數多等癥狀。用藥可選啟脾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桂附理中湯加減成都中醫藥大學孟曉露用中藥桂附理中湯加減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80例,療效滿意。基本方為:紅參、附片各5克~10克,肉桂3克~5克,茯苓10克~15克,甘草3克。加減:有傷食史伴嘔吐,可加益黃散(青皮、陳皮、丁香、訶子、炙甘草);腹脹加小茴香、防風;大便白淡,四肢不溫,重用附片,加炮薑;發熱伴舌苔白黃厚膩,加荷葉、薑汁炒黃連。用法:上方劑量可隨年齡大小增減,每日1劑,水煎取汁少量頻服。有脫水者根據脫水程度給予口服補液鹽。

臍療法

藥物制作: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研成極細末,過篩,置瓷瓶或玻璃瓶中,蓋緊,勿令漏氣受潮。

使用方法:取藥粉適量,用生薑汁調成糊狀,納入臍孔,用紗佈覆蓋,膠佈固定,再用繃帶圍繞臍部縛緊,以防脫落。12~24小時後揭去。一般12小時吐瀉停止,24小時痊愈,愈後再貼1天,鞏固療效。

中醫認為,臍部——即神闕穴,內連五臟六腑,為沖任經氣匯集之處。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之處,其表皮層最薄,局部無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敷臍易於穿透,藥力可直達病所。臍療可調整腸胃功能,促進吸收,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澀腸止瀉的功效。

藥粥療法

豆粥取鮮山藥30克去皮洗凈,白扁豆15克,粳米30克。先將粳米、扁豆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八成熟,再將山藥搗成泥狀加入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2次溫食。具有消暑化濕,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於患兒濕熱並重型腹瀉。

絲瓜葉粥取鮮絲瓜葉30克,粳米30克。先將絲瓜葉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再濾取煎汁煮粳米為粥,粥成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分2次食用。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濕之功效,適用於患兒感受外邪,熱重於濕型腹瀉。

茯苓前仁粥取茯苓粉30克,車前子30克,粳米30克。先將車前子佈包放入鍋中加水500毫升,煎半小時後取出佈包,再將茯苓粉、粳米一起放入煎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具有清熱健脾,利濕止瀉之功效,適用於患兒濕重於熱型腹瀉。

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用紗佈將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後去掉藥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功效,適用於飲食不節或喂養不當,而致消化不良的患兒。

茯苓大棗粥取茯苓粉3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先將大棗去核切碎,放入鍋中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粳米、茯苓粉一起加入煮成粥,服時加適量白糖,每天2次。具有健脾補中,利濕止瀉之功效,適用於患兒脾虛久瀉者。

參蓮大棗粥取黨參10克,蓮子1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先將黨參、蓮子研成細末,把大棗去核切碎,再將粳米與黨參末、蓮子末、棗肉一起加水適量煮成粥,加白糖少許,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益氣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之患兒。

糯米固腸粥取糯米30克,山藥15克。先將糯米炒微黃,山藥研成細末,然後把二者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共煮成粥,熟後加胡椒面少許,白糖適量調服,每天2次。具有健脾暖胃,溫中止瀉之功效,適用於小兒脾胃虛寒型腹瀉。

小兒腹瀉有哪些護理方法

1)做好消毒衛生

護理感染性拉肚子的寶寶,應做好消毒隔離,食具、水杯、水瓶要經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曬。護理寶寶後的雙手應反復清洗後,再做其它事情。

2)保護好寶寶的小屁屁

由於寶寶排便的次數增加瞭許多,所以會不斷地污染小屁屁。而且,拉肚子時排出的糞便對皮膚刺激較大。因此,寶寶每次排便後,媽媽都要用溫水(盡量不要用肥皂或消毒液)清洗小屁屁,最好用柔軟清潔的棉尿佈,且要勤換洗,以免發生紅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發紅瞭,應將它暴露在空氣中自然幹燥,然後塗抹一些尿佈疹膏。

3)註意觀察記錄

護理過程中應註意觀察並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還要註意觀察病情,如果寶寶在傢治療護理期間病情不見好轉,出現水樣便次數頻繁,口渴明顯,雙眼凹陷,尿量明顯減少等脫水表現及高熱等癥狀,應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4)腹部保暖切莫忘

拉肚子的寶寶往往因腸道痙攣引起腹痛,腹部保暖可緩解腸道痙攣,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寶寶睡覺時應蓋好腹部,防止受涼;環境溫度過低時,可用熱水袋熱敷,但應掌握溫度避免燙傷寶寶;喝些熱飲料或用溫手揉摸寶寶的腹部。

請註意觀察,寶寶有無食用某種食品後發生的特異性拉肚子,若有,請就醫以排除食源性、過敏性疾病。

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

除輪狀病毒腹瀉外,引起嬰兒腹瀉的原因還有飲食因素(如喂養方法不當、食物不適宜或突然改變、食物量過多或過少),腸道內感染、環境因素、體質因素(如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癥),都有腹瀉癥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小兒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於喂養不當,飲食失調所致。如母乳不足或人工喂養兒,過早過多地以粥類與粉糊喂養小兒,碳水化合物過多能引起發酵產生消化紊亂。未按時添加輔助食品於斷奶前突然增加食物改變食物成分,因不能適應而產生消化紊亂發生腹瀉。也有由於不定時喂養,或由於食量過多過冷影響胃腸道消化功能,均可以引起腹瀉。如進食過多、過少、過熱、過涼,突然改變食物品種等引起,也可由於食物過敏、氣候變化、腸道內雙糖酶缺乏引起。

小兒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病毒(以輪狀病毒為最多)、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腸道後引起。

小兒腹瀉嚴防並發癥

1、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而且還會以腸液的形式將它們進一步丟失。所以腹瀉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其中,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它們不僅不利於疾病的恢復,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鉀可引起頑固性的腹脹,低鈣可引起手足抽搦或驚厥。

2、病毒性心肌炎:它發生在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之後,腹瀉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臟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並發此病的患兒會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乏力等癥狀。重癥患兒會因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腸套疊:小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多見於4~10個月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隻有2%~8%的病例為繼發性。由於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腸近端劇烈蠕動,遂將痙攣的腸段推入遠端腸腔內。腹瀉和伴隨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腸套疊的主要原因,應當引起警惕。

4、營養不良:多發生在遷延性腹瀉或慢性腹瀉之後。營養不良會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易繼發各種感染,如鵝口瘡、支氣管肺炎、結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瀉遷延不愈還會加重營養不良,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