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小兒腹瀉的病人明顯增多。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很多,此時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其臨床多表現為:大便次數較多,每日五六次,甚則十幾次,大便呈蛋花湯樣便,或水樣便,或溏稀便,或夾黏液。小兒腹瀉嚴重者,常因大量水樣便而出現脫水,治療不及時,亦可出現死亡。下面就一起去瞭解下秋季小兒腹瀉的推拿療法。

防治小兒腹瀉要註意什麼

小兒腹瀉病是指小兒大便性狀的改變或次數的增多,可由不同病因引起,亦可伴有嘔吐、發熱等癥狀。長時間腹瀉,機體會丟失大量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同時會丟失大量的電解質,如鈉、鉀、鎂等,導致電解質紊亂,甚至出現酸堿平衡失調。本文總結出以下4點註意事項,幫助傢長正確防治小兒腹瀉。

合理喂養,不要盲目禁食。腹瀉脫水患兒除嚴重嘔吐者暫時禁食4~6小時外,均應繼續進食以緩解病情,縮短病程,促進恢復。腹瀉時,會丟失大量的水分和無機鹽,禁食或過度的飲食控制,會影響到小兒健康。因此,如果是母乳喂養的小兒,應繼續純母乳喂養,但是要註意少量多餐。如果是人工喂養小兒,可改為無乳糖奶粉。正在添加輔食的小兒可以適當減少輔食量,也可暫停輔食。適當調整飲食,以清淡為主。

腹瀉早期不宜使用止瀉劑。腹瀉是機體的一種反應,有利於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排出。因此,小兒腹瀉時不必急於馬上止瀉,尤其是腹瀉早期不能使用抑制腸蠕動的藥物,而應該治療因腹瀉引起的脫水和營養不良。

不可濫用抗生素。小兒腹瀉多數為病毒感染及喂養不當引起,因此使用抗生素無效。因為在人體的腸道中生長著許多細菌,它們按照一定的比例在體內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使用抗生素,則會殺滅人體中的有益細菌,而那些對抗生素不敏感的葡萄球菌、條件致病菌、腸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等則會失去制約而大量繁殖,導致菌群失調,建議應在正規醫院的兒科醫師指導下用藥。

做好預防措施。註意飲食衛生,食物要新鮮。食具、奶具應定時煮沸消毒。小兒飯前便後洗手,勤剪指甲。平時註意增強體質,加強戶外活動,註意小兒體格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及不良刺激。嬰幼兒每次便後用溫水清洗臀部並吸幹,局部皮膚發紅塗以5%鞣酸軟膏並按摩片刻,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註意會陰部的衛生,預防上行尿路感染,尤其是女嬰。護理患兒前後要洗手,對腹瀉患兒的糞便,被污染的衣、被進行消毒處理,防止交叉感染。

秋季小兒腹瀉的推拿療法

中醫認為:小兒腹瀉是脾胃功能失調或外感時邪所致,臨床可分為傷食瀉、驚嚇瀉、風寒瀉、濕熱瀉和脾虛瀉,小兒秋季腹瀉以脾虛瀉最為多見。小兒腹瀉除有大便不正常外,還可出現許多兼加證:如發熱、嘔吐、口渴、流涕、咳嗽、腹痛、厭食、面黃、疲乏無力等。

對於小兒腹瀉,中醫常采用中藥內服、膏藥貼臍、飲食療法及推拿捏積等方法治療。吃中藥需要請大夫根據癥狀體征、舌苔脈象進行辨證施治。貼臍的膏藥,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品種,可酌情選用。腹瀉小兒的飲食療法,可選用山藥、生薏米、蓮子等加在大米中煮粥,要求粥中的米要煮爛,其米湯也可給小兒頻頻飲之。

小兒秋季腹瀉推拿捏積方法

采用推拿捏積療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時,可酌情選用補脾土、揉板門、揉外勞、運內八卦、揉臍、摩腹、按揉足三裡等推拿手法,捏積療法中運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與穴位,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有較好的療效。

補脾土

脾土穴在拇指橈側邊緣,醫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兒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兒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門

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醫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兒手掌大魚際。

揉外勞

外勞宮穴在小兒手掌背正中,醫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兒手掌背中心的外勞宮穴。

運內八卦

內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內八卦穴為一圓圈。醫者用左手捏住小兒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兒掌心做圓圈運動。

揉臍

臍即肚臍,醫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摩腹

腹指小兒腹部,醫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兒腹部做圓周運動。

按揉足三裡

足三裡穴在膝下三寸外側一寸,醫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裡穴做按揉。

捏脊

捏脊時,主要將手法作用於小兒後背的脊柱及兩側,脊柱屬中醫督脈,主一身之陽,捏脊可調理陰陽,健脾補腎。操作時,醫者以雙手食指輕抵脊柱下方長強穴,向上推至脊柱頸部的大椎穴。同時雙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動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時,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結束後,用兩手拇指在小兒的腎俞穴輕抹三下即可。捏積療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小兒腹瀉患者吃什麼藥好

中醫

一、內服

1.傷食型:

癥狀:腹痛腹脹,泄瀉量多,酸腐穢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口臭噯酸,口渴納少,嘔吐酸溲,舌苔厚膩微黃,脈滑數,指紋沉滯,色紫。

導滯通下:一捻金、七珍丹等。

健脾止瀉: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虛寒型:

癥狀:便稀多沫,甚如水樣,色淡臭味小,腸鳴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長,可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指紋色紅或淡紅。

用錢乙六味白術散或益黃散,酌加益智仁、補骨脂、吳茱萸或枳術丸。

3.濕熱型:

癥狀:腹痛即瀉,大便黃褐熱臭,一日十餘次,可表現為暴註下迫,便如水樣,亦可為瀉下粘滯不爽。肛門灼熱發紅,身有微熱,煩躁口渴,尿少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紅。

用葛根芩連湯加減。

口渴目陷,小便短赤,欲傷陰津:加用連梅湯,酸甘化陰。

四肢不溫,神萎情淡,陽氣衰弱:急用參附龍牡湯,或酌加人參、附子、五味子等。

神情淡漠,昏睡露睛,手足蠕動,欲致慢脾風:加附子、人參、肉桂等,或加固真湯。

煩躁不寧,欲化火內陷:加用鉤藤、石決明、玳瑁、天麻、羚羊角粉、紫雪丹之類。

二、外用

止瀉散敷臍:

取白芍2g,陳皮1g,升麻1g,吳茱萸1g,丁香1g,薑半夏1g,共研末備用,充分混合。

此為3 次用量,用時取上藥末1 / 3 食醋調成稠糊狀,外敷於用75%的酒精消毒後的患兒臍窩內,剪取稍大於藥糊的塑料薄膜壓蓋藥糊上,外用醫用紗佈塊覆蓋,膠佈固定,24h 換藥1 次,3 次為1 療程。

小兒腹瀉病因是什麼

全世界每年1200萬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病例中中,死於小兒腹瀉的高達300——400萬,僅次於呼吸疾病占第二位。小兒腹瀉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個共同表現,它同時可伴有嘔吐、發熱、腹痛、腹脹、黏液便、血便等癥狀。

每年6~10月份,多數6個月~3歲年齡的寶寶會面臨“夏季腹瀉”的肆意攻擊。有人說,“夏季腹瀉”勢兇猛於虎!超高發病率、起病急、強持久性、脫水、並發癥、高死亡率,面對腹瀉,要認真對待,以便防患於未然,並及時針對性治療。

夏季小兒腹瀉是由小兒的生理特點決定的。首先,由於小兒胃腸道未發育成熟,胃酸少,殺菌能力差,如果夏天過多地進食飲料,稀釋瞭胃酸,致使病菌很容易闖過胃酸這一關,進入腸道而引起腹瀉;其次,小兒胃腸道中各種消化酶少,不利於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第三,嬰幼兒生長迅速,需要足夠的營養,小兒胃腸道的負擔相對較重,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另外,夏天氣溫高,細菌容易繁殖,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之一。

小兒腹瀉對身體的危害

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癥

腹瀉病程較長,如禁食時間過久或長期熱量不足,常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癥。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良可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導致不良後果。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幹眼癥及角膜軟化癥;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癥。

感染

常見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癤腫、敗血癥、泌尿道感染及靜脈炎等。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但也有在腹瀉之後,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容易並發真菌感染,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中毒性肝炎

重型腹瀉可能出現黃疸,常見於營養不良及重癥敗血癥病兒,預後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瀉的嚴重並發癥之一。

其他

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等,如處理不當還可發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鉀、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套疊等,偶可見腸穿孔和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