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拉肚子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要素致使的糞便次數增多和糞便性狀改變為特色的兒科多見病,屬中醫泄瀉領域。拉肚子拖延不愈可構成小兒養分不良和生長發育妨礙等疑問,世界衛生組織已把拉肚子病的操控列為全球性戰略。專傢表示運脾止瀉法治療小兒腹瀉病,詳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防治小兒腹瀉要註意什麼

小兒腹瀉病是指小兒大便性狀的改變或次數的增多,可由不同病因引起,亦可伴有嘔吐、發熱等癥狀。長時間腹瀉,機體會丟失大量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同時會丟失大量的電解質,如鈉、鉀、鎂等,導致電解質紊亂,甚至出現酸堿平衡失調。本文總結出以下4點註意事項,幫助傢長正確防治小兒腹瀉。

合理喂養,不要盲目禁食。腹瀉脫水患兒除嚴重嘔吐者暫時禁食4~6小時外,均應繼續進食以緩解病情,縮短病程,促進恢復。腹瀉時,會丟失大量的水分和無機鹽,禁食或過度的飲食控制,會影響到小兒健康。因此,如果是母乳喂養的小兒,應繼續純母乳喂養,但是要註意少量多餐。如果是人工喂養小兒,可改為無乳糖奶粉。正在添加輔食的小兒可以適當減少輔食量,也可暫停輔食。適當調整飲食,以清淡為主。

腹瀉早期不宜使用止瀉劑。腹瀉是機體的一種反應,有利於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排出。因此,小兒腹瀉時不必急於馬上止瀉,尤其是腹瀉早期不能使用抑制腸蠕動的藥物,而應該治療因腹瀉引起的脫水和營養不良。

不可濫用抗生素。小兒腹瀉多數為病毒感染及喂養不當引起,因此使用抗生素無效。因為在人體的腸道中生長著許多細菌,它們按照一定的比例在體內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使用抗生素,則會殺滅人體中的有益細菌,而那些對抗生素不敏感的葡萄球菌、條件致病菌、腸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等則會失去制約而大量繁殖,導致菌群失調,建議應在正規醫院的兒科醫師指導下用藥。

做好預防措施。註意飲食衛生,食物要新鮮。食具、奶具應定時煮沸消毒。小兒飯前便後洗手,勤剪指甲。平時註意增強體質,加強戶外活動,註意小兒體格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及不良刺激。嬰幼兒每次便後用溫水清洗臀部並吸幹,局部皮膚發紅塗以5%鞣酸軟膏並按摩片刻,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註意會陰部的衛生,預防上行尿路感染,尤其是女嬰。護理患兒前後要洗手,對腹瀉患兒的糞便,被污染的衣、被進行消毒處理,防止交叉感染。

運脾止瀉法治療小兒腹瀉病

小兒拉肚子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要素致使的糞便次數增多和糞便性狀改變為特色的兒科多見病,屬中醫“泄瀉”領域。拉肚子拖延不愈可構成小兒養分不良和生長發育妨礙等疑問,世界衛生組織已把拉肚子病的操控列為全球性戰略。

小兒拉肚子病也是中國要點防治的疾病之一。現在中國對小兒拉肚子病的醫治存在著亂用抗生素的疑問。抗菌物醫治對很多拉肚子不光無效,還會殺死體內正常菌群,損壞微生物平衡,乃至構成患兒免疫力降低,使拉肚子拖延不愈,或繼發兩層感染。

為充沛發揮中醫在醫治小兒拉肚子病方面的效果,近40年來,兒童醫院依據專傢的經歷和理論打開研討,選用一法(健脾運脾)為主,一方(運脾止瀉湯)專用,醫治急性、緩慢及秋季拉肚子等各種類型的小兒泄瀉病,取得瞭滿足的效果。臨床標明,中醫醫治小兒拉肚子病優勢顯著。

小兒腹瀉有什麼癥狀表現

奶瓣蛋花樣便

嬰兒的胃腸道如果對蛋白質、脂肪消化不良,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出的稀便如蛋花湯,其中夾有淡黃色如半顆米粒大小的奶瓣。如果孩子出現奶瓣蛋花湯樣大便,就應該減少飲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同時適當延長哺乳的間隔時間,縮短喂奶時間,以減少食量。

人工喂養的嬰兒,可延長牛奶煮沸的時間,這樣可以使牛奶中的脂肪顆粒變小,以利吸收。同時,可按孩子月齡大小,在牛奶中加入1/3~1/2的米湯或水,使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塊變小,利於消化。

對於增加輔食的嬰兒,應減少喂輔食的次數和數量,暫停增加從未吃過的食物品種,使胃腸道得到休息。

發酵性腹瀉

嬰兒喝過甜的糖水、牛奶或其他飲料,或過多喂食含淀粉量高的食物,如米糊、面條、甘薯等,或用煉乳喂養(煉乳含糖40%),導致胃腸消化吸收不瞭,就會發酵,產生氣體。排出的大便稀,顏色發綠,混有泡沫,散發出酸臭味,並可夾雜少量食物殘渣。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8次或更多。

腐敗性腹瀉

當嬰幼兒進食過多雞蛋、牛奶、豆漿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或食物烹調不當、加熱不夠,可使大便呈糊狀,褐色或淡黃色,混有鼻涕樣粘液,散發出臭雞蛋味,每天大便3~8次,量時多時少。

脂肪過食性腹瀉

嬰幼兒進食油膩過多,或過食巧克力(巧克力含脂肪41.5%),或母乳含脂肪量較高,或反復消化不良,腸道內消化酶減少,會使大便變稀,呈糊狀,白色,夾有小米粒樣白色奶瓣,外觀發亮似奶油,量較多,臭味較重。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

小兒腹瀉常見的三大原因

1.體質因素 本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其內因特點:

①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②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③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

④嬰兒體液分佈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2.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癥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芐青黴素、各種頭孢黴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3.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小兒腹瀉飲食上有什麼禁忌

1、避免食用高纖維食物 大部分的植物纖維均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因此在兒童腹瀉時,小兒腹瀉患者應避免食用纖維較多的食物,如葉菜類、筍類、瓜類、全谷類等。若為輕微的腹瀉,則可選擇葉菜較細嫩、纖維較少的食物,而且分量不宜過多。

2、供給主食類食物 要給兒童提供熱量,宜補充米飯等五谷食物,如嬰幼兒營養米粉、粥、白吐司等,但仍須視兒童的年齡及腹瀉情況而定。一般而言,嬰幼兒營養米粉容易消化,可防治小兒腹瀉。

對於已經會咀嚼的兒童,可喂粥及骨頭湯,除可補充熱量外,亦可提供流失的電解質。較大的兒童則可去皮的白吐司當作點心食用。

3、註意蛋白質的攝取 建議選擇瘦肉、去皮的雞肉、魚類、蛋、豆腐等較不油膩且又含蛋白質的食物。海鮮類的油脂含量雖然很低,但若要食用,須確保新鮮、衛生、以免因儲存不當,食用後造成有害菌侵入體內,再度引起小兒腹瀉。

4、調整嬰兒奶粉濃度 輕微的小兒腹瀉,可以將牛奶沖淡一些,如果兒童喝配方奶,應讓兒童喝固定的品牌,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兒童不適應。如要為兒童選擇另一種品牌的奶粉,則要註意換奶粉過程中兒童是否有不適的腸胃反應,若有不適情形,暫時停止換奶粉。

5、小兒腹瀉的飲食需註意烹調方式 烹調方式應選擇清蒸、水煮的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等不易消化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