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總稱腹瀉病,是指小兒每日大便性狀的改變或(和)次數的增多,可由不同病因所引起,可伴有嘔吐、發熱,嚴重者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約占半數,以夏秋季常見。那麼,嬰幼兒腹瀉有哪些並發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嬰幼兒腹瀉有哪些並發癥

1、中毒性肝炎:重型腹瀉可能出現黃疸,常見於營養不良及重癥敗血癥病兒,預後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瀉的嚴重並發癥之一。

2、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等,如處理不當還可發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鉀、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套疊等,偶可見腸穿孔和腹膜炎。

3、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癥:腹瀉病程較長,如禁食時間過久或長期熱量不足,常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癥。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良可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導致不良後果。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幹眼癥及角膜軟化癥;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癥。

4、感染:常見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癤腫、敗血癥、泌尿道感染及靜脈炎等。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但也有在腹瀉之後,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容易並發真菌感染,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嬰幼兒腹瀉診斷標準

嬰幼兒腹瀉的並發癥

嬰幼兒腹瀉遷延日久可影響小兒的營養、生長發育。因嚴重嘔吐和腹瀉使機體丟失大量體液,再加上攝入不足,可引起體重減輕,口渴不安、皮膚蒼白、幹燥、彈力減低,前囟及眼窩凹陷,眼淚、尿量減少等脫水癥狀。

嬰幼兒腹瀉如何辨別

腹瀉是大便次數比正常時突然增多,每日3次以上,呈稀便或水樣便。如果便次少於每日4次,而大便成形,不是腹瀉。人奶喂養兒如果每日排便2-4次,糞便呈糊狀,也不算腹瀉。而且,一般病理性腹瀉伴有發熱,食欲減退或拒食,惡心或嘔吐。

嬰幼兒腹瀉病的診斷:

(一)幾種常見類型腸炎的臨床特點

1.輪狀病毒腸炎

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的常見類型。曾稱為秋季腹瀉。多見於6月到2歲嬰幼兒,病初1~2日,常有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增多,為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便,無腥臭味,可有發熱、咳嗽等癥狀,部分患兒可出現驚厥、心肌受損等多臟器受累表現。

2.產毒性大腸埃希菌腸炎

多流行於夏季,臨床表現有發熱、嘔吐、頻繁多次水樣或蛋花樣便,糞便培養可確診。

3.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炎

臨床表現類似於細菌性痢疾,可有膿血便,有腥臭味,可有高熱,糞便細菌培養有助於診斷。

4.出血性大腸埃希菌腸炎

多由O157:H7引起。嚴重者可導致溶血尿毒綜合征、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兩大並發癥。

典型患者有三大特征。

(1)特發性痙攣型腹痛。

(2)血性糞便(血水便或膿血便)。

(3)低熱或不發熱。

5.沙門菌感染性腸炎

多見於l歲以內的體弱嬰兒,病情重,並發癥多,病死率高,有胃腸炎型和敗血癥型,可排深綠色黏液膿便或白色膠凍樣便,常引起暴發流行。

6.抗生素相關腸史

(1)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發生幹長期給予廣譜抗生素的患兒,表現為發熱,稀水黏液便,可呈深藍色,可見脫落腸黏膜,大便塗片鏡檢及糞便培養可確診。

(2)甲膜性腸炎:由難辨梭狀芽胞桿苗感染引起,可在抗生素治療2—9日後或手術後5—20日出現腹瀉,中毒癥狀重,大便為黃稀便或水樣便,可有甲膜排出,少數為血便。可有腹痛,重癥可並發脫水、腎衰竭、休克及DIC等。糞便厭氧菌培養有助於診斷。

(3)銅綠假單胞菌腸炎:感染中毒癥狀重,腹瀉開始為水樣便,隨後轉為黏液或膿血便,嚴重可致休克等。大便培養可確診。

(4)真菌性腸炎:病程遷延,常伴有鵝口瘡,肛周可見黃白色甲膜,大便呈稀便,帶泡沫,甲膜及糞便塗片可見菌絲。

7.遷延與慢性腹瀉

病程超過2周,病因復雜。持續腹瀉可加重營養不良,繼發感染,導致多臟器功能異常。

(二)實驗室檢查

1.大便常規檢查

大便顯微鏡檢查,註意有無膿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與吞噬細胞,還應註意有無蟲卵、寄生蟲、真菌孢子和菌絲。有時需反復幾次才有意義,有助於腹瀉病的病因和病原學診斷。

2.大便培養對確定腹瀉病原有重要意義。1次糞便培養陽性率較低,需多做幾次,新鮮標本立即培養可提高陽性檢出率。

3.大便乳膠凝集試驗

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等。有較好敏感性和特異性。對空腸彎曲菌腸炎可幫助。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對輪狀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異性。有助於輪狀病毒腸炎和其他病毒性腸炎診斷。

5.聚丙烯酰凝膠(PAGE)電泳試驗

此法可檢測出輪狀病毒亞群及不同電泳型,有助於輪狀病毒分類和研究。

6.糞便還原糖檢查

雙糖消化吸收不良時,糞便還原糖呈陽性,pH<6.0。還原糖檢查可用改良班氏試劑或Clinitest試紙比色。繼發性雙糖酶缺乏遠較原發性多見,原發性者以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最常見。

7.大便電鏡檢查

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性腸炎,諾沃克病毒性腸炎等。

8.血白細胞計數和分類

病毒性腸炎白細胞總數一般不增高。細菌性腸炎白細胞總數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數以上的患兒有桿狀核增高,桿狀核大於10%,有助於細菌感染的診斷。

9.血培養

對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和沙門菌等細菌性腸炎有診斷意義,血液細菌培養陽性者有助於診斷。

10.血生化檢查對腹瀉較重的患兒,應及時檢查血pH、二氧化碳結合力、碳酸氫根、血鈉、血鉀、血氯、二氧化碳結合力、血滲透壓,對於診斷及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11.其他 對遷延性和慢性腹瀉者,必要時作乳糖、蔗糖或萄葡糖耐量試驗,呼氣氫試驗(一種定量非侵入性測定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的方法,有條件可以應用),也可作纖維結腸鏡檢查。

(三)診斷

根據發病季節、年齡、大便性狀、排便次數作出初步診斷,對於脫水程度和性質,有無酸中毒以及鉀,鈉等電解質缺乏,進行判斷。必要時進行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等病原學檢查,作為病因診斷。

鑒別診斷:

註意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生理性腹瀉 小兒外觀虛胖,出生後不久大便次數即較多,稀薄,呈金黃色,但不伴嘔吐,體重增加正常。添加輔食後大便逐漸轉為正常。

2.急性壞死性小腸炎 感染及變態反應是發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具有腹瀉、腹脹、便血、高熱及嘔吐五大癥狀。大便初為水樣便,繼而轉暗紅色、果醬樣或血便,腹脹多較嚴重,可早期出現休克,甚至昏迷,驚厥。

3.急性細菌性痢疾 夏季發病率高,患兒多有不潔食物史,潛伏期24~72小時。大多數病人起病急,高熱、腹痛、嘔吐、腹瀉、裡急後重,大使多呈粘液膿血便,排便次數每天數次至十多次。中毒性菌痢者可出現高熱驚厥、嗜睡或昏迷,甚至休克等癥狀。病程長短不等。糞便培養可確診。

嬰幼兒腹瀉病的病因

有多種病因、多種因素所致,分內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類。

1.內在因素

(1)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嬰幼兒時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較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調節功能較差,不易適應食物的質和量,且生長發育快,營養物質的需要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較大,消化功能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2)機體防禦功能較差:嬰幼兒時期免疫功能相對不夠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lgA均較低,胃腸屏障功能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腸排空較快,對感染因素防禦功能差。另外,新生兒,出生後尚未建立完善的腸道正常菌群,對侵入腸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喂養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質,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機會較多,腸道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母乳喂養兒。

(3)體液分佈特點:嬰兒細胞間質液較多,且水代謝旺盛,腎功能調節差,易發生體液紊亂。

2.感染因素

(1)腸道感染:主要由細菌和病毒引起。

1)細菌:除法定傳染病外。①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E.Col1):按其致病機制分類為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產毒素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nogeniCE.Coli,ETEC)、侵襲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northagic E.Col1.EHEC)、粘附性大腸桿菌(enteroadhesive E.Coli,EAEC);②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 jejuruc);③耶爾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④其他:鼠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typhimurium)、變形桿菌(proteus)、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s aeruginosa)、克雷伯菌(Klebsiell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難辨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等。

2)病毒:①輪狀病毒(human rotavirus),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②諾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③腸道腺病毒(adenovirus);④其他:星狀病毒(astrovirus)、杯狀病毒(calicivirus)、冠狀病毒(corona virus),等等。

3)真菌和原蟲:真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一些原蟲的感染如藍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lia)、結腸小袋蟲(balantidiumcol1)、隱孢子蟲(cryptospodium)、阿米巴原蟲(entamoeba hiltolytica)等。

(2)腸道外感染: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盂腎炎、中耳炎、皮膚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時可伴有腹瀉,這是由於發熱及病原體毒素的影響,使消化功能紊亂,酶分泌減少,腸蠕動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

主要為飲食因素、氣候因素和過敏因素。喂養不當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多過早喂哺大量淀粉類、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和斷奶等均可導致腹瀉。氣候的突然變化,使腸蠕動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減少,可誘發腹瀉。一些吸收不良綜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癥、糖原性腹瀉、先天性氯化物性腹瀉、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癥、胰腺囊性纖維性變、原發性腸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瀉。牛奶蛋白過敏者,吃生乳後48小時發生水樣瀉。

4.小兒遷延性和慢性腹瀉

病因復雜,目前認為包括感染、過敏、先天性酶缺陷、免疫缺陷、藥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其中以感染後腹瀉最為常見。對慢性腹瀉患兒腸粘膜活檢結果表明,小腸粘膜結構和功能持續損害或正常修復機制受損是小兒腹瀉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①急性感染性腹瀉多為一過性的。但如宿主不能產生正常免疫反應,反復接觸感染病原,或因感染嚴重損傷腸粘膜,則急性腹瀉可轉為慢性腹瀉。多數因粘膜持續損傷致腹瀉遷延不愈,少數為感染原持續作用。十二指腸、空腸粘膜變薄,腸絨毛萎縮,腸細胞胞質溢出、脫落增加,微絨毛變性,上皮細胞更新加速,這可能與腸粘膜表面微生物的粘附有關。由於粘膜再生時間不足,這些新生的上皮細胞類似於隱窩細胞,故功能低下。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以及刷狀緣肽酶活性降低,加上有效吸收面積的減少,引起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良。另外,腸粘膜損傷增加瞭對病原因子和大分子物質的通透性,使粘膜對外來抗原致敏。②營養不良患兒,腹瀉時小腸上段所有細菌都顯著增多,十二指腸內厭氧菌和酵母菌過度繁殖。由於大量細菌對膽酸的脫結合作用,使遊離膽酸濃度大為增高。高濃度遊離膽酸有損害小腸細胞的作用,還阻礙脂肪微粒的形成。嚴重營養不良患兒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分泌型抗體,吞噬細胞功能和補體水平降低,因而增加瞭對病原及食物蛋白抗原的易感性。總之,持續腹瀉易發生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易使腹瀉遷延不愈,兩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嬰幼兒腹瀉如何鑒別

一、區別不同病原所致腹瀉:

1、耶氏菌腸炎

癥狀:腹瀉、發熱、及腹部絞痛,約25%患兒便中帶血。

多數患兒呈自限性,數日後自愈。

2、空腸彎曲菌腸炎

病例有逐漸增多趨。平均潛伏期3~5天,如感染量小,潛伏期延長。腹瀉前可有發熱、腹痛等前驅癥狀,偶可出現敗血癥、腦膜炎等嚴重並發癥。本病

發病季節性不明顯,以1~3歲最多,大便常帶血,鏡檢可見白細胞。確診依靠細菌學檢查,恢復期血清抗體明顯升高。

3、真菌性腸炎

多並發於其他感染,多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史。

大便癥狀:

每日3~4次或稍多,黃色稀水樣,偶呈豆腐渣樣,泡沫較多,帶粘液。大便鏡檢有真菌孢子及菌絲。

屍檢查到腸道血管內及周圍大量毛黴菌。

4、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

5~7月分多發。

多起病較緩,開始輕瀉,不發熱,很少吐。後期嘔吐和低熱常與脫水同時出現,多呈等滲性或低滲性脫水。

大便癥狀:

多呈蛋花湯樣,色淡黃,有時粘液較多,偶見血絲,有腥臭味。

O111、O126、O127、O128腸炎:大便中可有白色膿液。

腸毒性大腸桿菌腸炎:瀉水樣便量多

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細菌侵入小腸粘膜,引起潰瘍,大便中常帶少量膿或血。

5、病毒性腸炎

主由輪狀病毒引起。多發生在8~12月,以10~11月最多,好發於2歲以下小兒,潛伏期1~3天。

癥狀:

起病急,早期出現嘔吐,多合並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出現嚴重口渴及煩躁,體溫在38~40℃,腹脹較明顯,,脫水多呈輕度或中度等滲或高滲性。

抗生素治療無效,多在5~7日內自然痊愈,偶見危重病例末期出現紫紺救。

大便癥狀:

起病1~2日即開始排水樣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時呈白色米湯樣或清水樣,粘液少,很少腥臭味。

6、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多繼發於口服大量廣譜抗生素後。

癥狀:嘔吐、發熱、腹瀉。嘔吐常在發熱1~5日前出現。腹瀉每日可達10~20次或更多。

體液丟失多,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癥狀重,甚至發生休克。

大便癥狀:

初期大便呈黃綠色,3~4日後變為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大便中常見灰白色片狀偽膜,將少量大便放在生理鹽水內,偽膜漂浮水上。

大便粘液塗片:多數膿球和革蘭氏陽性球菌。

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二、與其他疾病鑒別

1、生理性腹瀉:

見於滲出性體質小兒。

生後排黃綠色稀便,大便次數多。

不嘔吐,食欲好,體重增加正常。添加輔食後,大便恢復正常。

2、嬰兒出血性腸炎:

大便早期呈水樣,潛血試驗陰性,之後呈暗紅色果醬樣。

脫水重,可早期出現休克。中毒癥狀重者可昏迷、驚厥。

治療後腹瀉不止且病情加重,腹脹較重,高熱、頻繁嘔吐,重者吐咖啡樣物。

3、桿菌痢疾

註意流行情況,詢問接觸史,同時進行培養鑒別。

癥狀:排便前常哭鬧,裡急後重。大便雖頻繁,但每次量不多,常無膿血便。

嬰幼兒腹瀉吃什麼好

一、飲食

一、飲食禁忌

進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爛面條、魚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鮮水果汁等,直至腹瀉停止後2周。

二、食療方

1、無花果5~7個,水煎服。

2、烏梅10克,煎湯代茶飲。

3、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調服。

4、酸石榴皮適量水煎,加紅糖,頻服。

5、柿餅2個,放米飯上蒸熟,分兩次食用。

6、綠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開水送服。

7、鍋巴炭:飯鍋巴50克炒成炭,研細末,每次3~6克,日2次。

8、薑糖飲:生薑5片,紅糖50克,清水適量,煮沸即可,趁熱飲用。

9、山藥羹:炒山藥研粉,每次10~15克,開水調糊,沸水沖服,每日服2次。

10、糯米固腸粥:炒糯米30克,淮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加糖或鹽食用。

11、胡蘿卜250克,搗碎,水煮開10分鐘後,過濾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適量,煮沸。

12、茶葉10~15克,開水沏飲,或水煎加紅糖30克,煎至發黑分服;或茶葉適量,食鹽少許 ,水煎分服。

13、山藥蛋黃粥:生山藥(幹)30克研細粉,溫水調成稀糊狀,煮沸,加熟雞蛋黃2個,調勻, 每日空腹食2~3次。

1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鍋內炒成焦黃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餘的粗殼,每次3克, 水沖服,每日服3次。

15、馬齒莧粥:鮮馬齒莧250克(或幹品60克),洗凈,切碎,水煎10~20分鐘,去渣,加入適 量大米,煮成粥,頻服。

16、焦米湯:大米適量,洗凈,曬半幹,炒至焦黃,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 時,加食鹽少許,飲湯。

17、綠茶蜜飲:綠茶5克放入水中,加沸水沖泡,蓋蓋浸5分鐘,調入蜂蜜適量,趁熱頓服, 每日3~4次,可治療菌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