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一到冬季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有些情況嚴重的,炎熱的夏季手腳都冷,其實這和我們體內寒氣太大有關系。那麼怎樣去除體內寒氣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傢介紹下吧。

怎樣才能很好祛除體內的寒氣呢

1、吃薑

中醫認為,薑是助陽之品,於是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薑”之語。薑含揮發性薑油酮和薑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之功特別是薑具有利膽、健胃止嘔、辟腥臭、消水腫的作用,與蜂蜜合用對肝病恢復有益。

若然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經常含服鮮薑片,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鮮薑滋潤而不傷陰,每天切四五薄片鮮生薑,早上起來飲一杯溫開水,然後將薑片放在嘴裡慢慢咀嚼,讓生薑的氣味在口腔內散發,擴散到腸胃內和鼻孔外。

2、熱水泡腳

我們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都能夠泡出大汗,這樣能夠驅寒。我們用熱水泡腳卻是是非常不錯的驅寒養生的好方法,而且沒有季節上的限制,而且每年都適用。但是需要註意的是,每次泡腳的時間不要太長,十幾分鐘就好瞭,隻要感到後背有熱烘烘感覺就好瞭。

泡腳不能泡到出大汗,中醫上認為,汗液由部分津液轉化而來,津血同源,出汗太多傷氣血,正所謂“大汗亡陽”。因此,夏季泡腳最好用40℃左右的溫熱水,具體以不出汗為原則。

3、吃羊肉

中醫認為,大暑天氣雖熱,但人體容易為暑、濕、邪所侵,營養學傢也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結果顯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不過,“吃伏羊”並非人人適合。熱性體質、容易上火、身體容易發“癰疽疔癤”的人,並不適合包括“三伏補”在內的“冬病夏治”,別隨意嘗試。

4、三伏貼

“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天人相應”、“內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觀念,通過中藥穴位敷貼,由中藥對穴位產生熱性刺激,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貼敷一般適合體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體關節疾病、宮寒痛經等,能起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特別是經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癥的人群可以考慮此法。

5、三伏灸

所謂灸法,是一種傳統中醫的外治療法,就是用艾絨等藥物在人的體表穴位上灼燙、熏熨以治病的方法。灸法借助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的目的。

雖然天灸療法簡單方便,但在臨床應用時也有禁忌。一是病情禁忌:灸能益陽,也能傷陰,所以對陰虛陽亢及邪熱內熾的病人,一般不宜用灸或慎用,如咯血吐血、肝陽頭痛、中風閉證、高熱神昏、抽風,或極度衰竭呈惡病質狀態之人,均應慎用灸法;二是部位禁忌: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重要臟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小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6、刮痧

刮痧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在疾病的治療上,刮痧有著活血化瘀、調整內臟陰陽平衡、疏通人體筋絡、排除體內毒素、行氣活血等功效。需要註意的是,刮痧後最好能喝一大杯溫開水以幫助排毒,對刮痧部位要進行適當的保護,不要受涼。

刮痧一般隻針對於初期和中期的感冒,有疏風清熱、祛風散寒的作用,後期的感冒刮痧的效果要差得多。如果不是發高燒可以嘗試刮痧治愈,但刮痧是不能退燒的,一旦發燒,就要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迷信刮痧是不行的。

7、拔火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

夏季留罐時間最好控制在10分鐘左右。對一些血液疾病患者,例如白血病、血友病患者,不宜拔罐;皮膚過敏,全身枯瘦或皮膚失去彈力者不宜拔罐; 某些腫瘤患者也不宜使用,或會促進腫瘤擴散;體質太虛弱的病人和兒童、孕婦等,都不宜拔火罐。對普通人而言,不可在皮膚破損以及骨突的部位拔罐,否則會造成感染等後果。

8、多運動

常說的“夏練三伏”,並不是讓大傢不分時間、地點、情況地去鍛煉。夏天人體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鍛煉方式必須量力而行,最好進行一些“低調”的運動,既能起到鍛煉效果,又不至於出現不適。夏天運動最好安排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間註意少量多次地補水。

當最高氣溫在30到33攝氏度時,老年人要減少運動量,時間以半個小時以內為宜。三伏來臨時,老年人要停止一切劇烈活動,以靜制動,並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身邊還要存放一些十滴水、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常規的防暑藥品。

8個藥方解決體寒氣虛

1、氣虛者可選用黨參、黃芪、白術等補氣藥。高血壓患者宜將菊花、枸杞子、桑葉枝、丹參等與冰片少許煎藥泡腳。

2、冬季需要活血補腎:可選擇當歸、赤芍、紅花、川斷等。有些人到冬天皮膚幹燥、容易皴裂,可選擇桂枝、銀花、紅花等中藥。

上述中藥每樣取用15—20克,用砂鍋煎煮,然後將煎好的藥液去渣倒進桶裡,再加入熱水,每天浸泡30分鐘。

3、生薑泡腳:腳涼怕冷,用生薑一塊(像棗大這麼一塊薑)用刀拍扁,紅花取一份用紗佈包好放在水裡一起燒開,再加一勺鹽泡腳。

4、醋泡腳,在泡腳水裡放一勺到兩勺醋可治腳後跟幹裂,有軟化足跟骨刺的作用。小蘇打加鹽泡腳,可平穩血壓,先放一勺鹽把水燒開,然後放小蘇打,血壓偏低就少放些偏高就多放點。嚴重的高血壓,再加上芥沫面。(芥沫面和小蘇打主要是降血壓)。

5、紅花泡腳:和血化淤,藥店買一兩紅花分成10份,取一份用紗佈包好放在水裡燒開,然後加一勺鹽,方法先熏腳後泡腳,治腰酸痛。(泡腳的水一定滿過腳踝骨)

6、紅花加鹽泡腳:腿上有靜脈曲張的,用紅花加鹽泡腳,然後在腿面上從下往上推。

7、艾葉泡腳:藥店買一兩艾葉分成五份,每次取五份之一艾葉用紗佈包好放到鍋裡用水燒開,先熏腳,然後再泡腳,水溫40到50度的時候再把雙腳放入水中泡腳,可治療呼吸系統毛病去風寒。紅花、艾葉泡腳,可治腳涼腰酸。

8、花椒水泡腳:可防腳臭、腳汗、腳氣、抓一把花椒用沙佈包好放到鍋裡用水燒開後,雙腳先熏等水溫能下腳的時候就開始泡腳。

冬季養生多喝8款驅寒湯

食肉派

1、胡椒豬肚山藥湯

胡椒性子溫熱,溫中散寒;豬肚健胃養胃,散寒止咳。如果感冒後覺得脾胃虛寒,胃納不佳,手腳冰涼,快喝胡椒豬肚湯吧。

做法:將一整隻豬肚洗凈,50克新鮮胡椒搗碎後塞進豬肚內,擰緊豬肚口,煲1.5小時左右。等湯稠肚熟時,放入200克去皮切塊的山藥,將豬肚撈起切成肚絲,再放進湯內同燉20分鐘,加入食鹽料酒即可食用。

2、黃芪牛肉湯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氣”具有調節人體體溫和控制毛孔開闔的功能,因此“氣虛”時,機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減弱,會出現怕冷、愛出虛汗的癥狀。出汗時如果被冷風一吹,就更容易感冒,康復的時間也比別人長。這款湯水中的黃芪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黨參有健脾補肺、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牛肉則有補中益氣,強健筋骨的功效。

做法:將黃芪、黨參各12克洗凈,放在雙層紗佈袋內封住口做成中藥包;牛肉洗凈切塊煮去血水,與中藥包和薑、蔥大火煮開,撇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燉兩小時;最後加入少許鹽和胡椒粉即可。

3、幹薑肉桂羊肉湯

羊肉營養豐富,貧血、氣血兩虛等虛寒病癥均有很大裨益。幹薑是生薑烘幹後的成品。比生薑多瞭溫暖脾陽的作用,要是你陽虛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溫最好用幹薑。另外,肉桂有補元陽、暖脾胃、通血脈、散寒氣的功用,將幹薑、肉桂與羊肉一起做成藥膳湯水,更有利於祛寒治感冒。

做法:羊肉150克切塊,與30克拍碎的幹薑、15克肉桂共燉至肉爛,調入鹽、蔥花、花椒面,趁熱吃肉喝湯即可。

4、子參百合瘦肉湯

百合有清潤肺燥的功效,太子參更能補氣益中、益肺生津。加入止咳化痰的羅漢果後,整款湯水的口感趨向清甜,是非常有名的粵菜防治感冒湯水,對感冒後的幹咳特別有效。

做法:豬瘦肉150克切塊洗凈備用;太子參50克、百合50克與半個羅漢果洗凈,放入砂鍋內,加清水兩大碗武火煮滾後,放入瘦肉,改文火煲一小時,加鹽和料酒即可。

5、雪梨南杏瘦肉湯

雪梨潤肺止咳,化解初冬幹燥空氣引發的呼吸道不適;杏仁不但宣肺止痰、止咳定喘,還富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與低脂高蛋白的瘦肉共同煮成湯,可以增強抵抗力,幫你在冬天遠離感冒襲擊。

做法:雪梨一隻去皮切塊,與15粒南杏仁、50克瘦豬肉片同煲40分鐘即可。

食素派

6、梨藕荸薺湯

中醫認為白色食物多有滋陰潤肺的功效,雪梨、蓮藕、荸薺、山藥都是潤肺止咳的好食材,其中後三種根莖類的食材還有補足身體能量,加強免疫力,預防受寒感冒的功效。

做法:將蓮藕一大節和山藥半根去皮切小塊,加水半砂鍋同燉半小時後,加入去皮的荸薺十粒,去皮切塊的雪梨一個,再同燉10分鐘即可。

7、蘿卜玉米山藥湯

醫學研究發現,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人,大約70%血清中的維生素A水平低於正常數值。缺乏維生素A,會使呼吸道上皮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受損,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這款湯水中的胡蘿卜、玉米、太空椒中提供的豐富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十分重要。加上山藥中的豐富黏液蛋白,可以潤澤整個呼吸器官,對冬季防感冒很有好處。

做法:玉米與胡蘿卜各一根切小段,鐵棍山藥半根去皮切小段,加水後煲30分鐘,起鍋前5分鐘將紅色柿子椒去蒂籽,切絲加入。

8、紅糖薑棗湯

生薑和大棗都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補血正氣的功效。飲用紅糖薑棗湯後能促使血管擴張,全身有溫熱感,非常有利於寒性體質驅寒治感冒,對女性經期的小腹發寒也有溫暖效果。

做法:將10顆紅棗和一小塊生薑洗幹凈;紅棗去核,生薑切片,和兩大碗冷水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後,小火再煮10分鐘;加入約20克紅糖,攪勻即可。

上面為大傢介紹瞭冬季8款驅寒湯,無論你是食肉派還是素食派,上面都有選擇,這麼驅寒湯能夠提高你的免疫力,預防感冒等疾病。

女性體內寒氣重中醫可以調理

先說說風寒。女孩子在著裝上過於暴露,就會使風寒有機會進入體內。比如露臍裝與超短裙、穿涼拖,這三件“武器”在博得眼球的同時也給女孩子帶來許多傷害。女孩子的腰部是帶脈與胞宮所在的位置,前面有丹田、氣海、關元三大穴,後面有命門、腎腧 大穴,從結構上來說前面有子宮、卵巢,後面是腎臟所在的位置,這些地方保護不好,最容易受到風寒的功擊。膝部的情況更嚴重,膝部一點脂肪沒有,更容 易受到寒氣的襲擊。可以說女孩子體內的寒氣重,主要是從膝部、腰部進入的。

寒氣進入女孩子體內的另一大途徑就是飲食。 西方人,尤其是女性非常喜歡冰淇淋、冷飲等食品,這是造成她們患痛經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的女孩子也是這樣。再加上過食一些海鮮,比如現在非常火的麻辣小龍蝦,雖然經過烹飪去除瞭一些寒性,但這類食物的本質不會改變。麻辣不但給人帶來口感的享受,也會使人發熱,有暖身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女孩子非常喜歡吃的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重要原因,因為她體內寒氣大,所以,人會產生“愛吃”的念頭;而另一 方面,這類食物再怎麼經過烹飪,處理掉一些寒性,但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所以,一方面有暖身、刺激的效果,另一方面寒氣也被帶入人體,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再一個就一些寒性的水果,還有反季節蔬菜。這些都會把寒氣帶入人體內。 還有一些情況下,也會使寒氣進入人體。夏天久吃空調;遊泳時未充分活動、身體未發熱即入水,也會使寒氣進入體內;夜晚睡覺時,被子未蓋嚴實,也會透風受寒;大運動量後汗毛孔張開,都是風寒入侵的最佳時機。現代科技制造出來的化妝品都是涼性的,大量的使用這些化妝品不但會使皮膚受到傷害,關鍵是寒氣也會透過汗毛孔進入身體內部。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作息時間不規律,也會得痛經。經常打亂生物鐘熬夜的女性出現月經不調的幾率是作息規律者的2倍,其痛經、情緒波動的情況也很多。女性長期熬夜或者失眠會改變身體原有的生物鐘,從而引發機體生命節律發生紊亂。這種紊亂將導致一系列內分泌功能的失調,進而影響女性的排卵周期。一旦排卵周期被打亂,就可能出現月經不規律,隨之會使孕激素分泌不平衡。而一些女性高發腫瘤,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病變、乳腺病變等,都與雌、孕激素的分泌 異常有著密切關系。

那麼女孩子如何做才能避免寒氣入侵呢?

1、從腳做起。

俗話說:寒從腳起,進入寒冷的秋冬季節,我們格外要照顧好我們的腳,進行腳部的保暖禦寒。所以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15-20分鐘,並對腳底進行適當的按摩,特別是湧泉穴,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改善寒癥,使腳部變得溫暖起來。

2、按摩肚臍。

這是一種古老的養生方法,單手三指正時針方向按摩肚臍周圍,直到腿腳有熱氣感覺為好。

3、耳部按摩。

按摩耳朵不僅可以疏通經絡,而且可以補腎固腎。另外,多梳頭、多搓拍雙臂,亦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的效果。

4、揉搓雙腿。

尤其是腳踝和小腿處,因為血氣不通暢,到瞭寒冷的季節會由於冰涼而感覺不適。而且腿腳受涼,將直接傷害我們的腎臟。所以,我們要每天堅持揉搓雙腿,促進血液循環,驅除寒氣。

寒冷會使人的全身或者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或者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出現障礙,這些都會導致手腳寒涼。

5、飲食上,要少吃生冷的食物,適當多吃些能使身體溫暖的熱性、溫性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沙丁魚、鯖魚;胡蘿卜、洋蔥、大蔥、南瓜、栗子、核桃、蘋果、棗等

祛寒的中醫食療方

血糯紅棗粥 :將血糯米五十克、紅棗十枚與適量的冰糖,一起熬 煮成粥即可。

桂圓蓮子湯 :將桂圓二十個、蓮子五十個,加適量清水,煮至蓮 子軟熟即可。

龍眼粥 :龍眼肉十五克、紅棗十枚、粳米五十克,以起熬煮 成粥。

豬肝湯 :豬乾洗凈,切薄片。滾水中放入薑絲、豬肝片,稍 滾一會兒,再加入蔥段、酒,以鹽調味後即可食用 。

羊骨粥 :先將新鮮羊骨捶碎,加水煎湯,棄骨,以湯代水煮 粥。粥成加入蔥、薑、鹽等調味後,食用。

四招去除體內寒氣

1起居有常,寒溫有度

異常的或者毫無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會耗傷陽氣,比如熬夜、久居空調房間、貪食冷飲冷食等都會耗傷陽氣、積聚寒氣。有助於養陽氣、散寒氣的生活習慣有:夏天喝常溫開水或飲料、不吃冰鎮食物,不要總是呆在空調房間,要有足夠的流汗時間與空間;炒菜要習慣放生薑、蔥等溫性配料,時不時地吃一點辛辣的大椒、胡椒或喝一點白酒“沖一沖”身體,有利於發散掉體內的寒氣;天冷瞭,就要及時加衣,避免“美麗凍人”。

2鍛練

鍛練可以強健機體各系統功能,促進組織器官代謝和調節

更趨健旺與協調,如此一來則陽氣輸佈充沛,寒氣自然就無藏身之地瞭。

3拔火罐、刮痧或艾灸

在背部腧穴或不適之處拔火罐、刮痧可以活血通絡,使濕寒之邪散去;在足三裡、肚臍及上下穴位或背部腧穴艾灸同樣可以祛散體內寒氣。這種方法經濟、綠色,可以長期應用,有非常廣泛的保健作用。

4適當服用中藥

經常腹部冷痛者,適當服用補中益氣丸、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可以溫陽驅寒氣;四肢不溫,易生凍瘡者,可以服用當歸四逆湯;腰部冷痛者可以服用獨活寄生丸;癥狀較重者可以去咨詢或就診相應科室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