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有些媽媽擔心寶寶著涼,喜歡給孩子裹上厚厚的大衣、毛毯,就連晚上睡覺時,也要給孩子用熱水袋、電熱毯。這樣做,雖然保暖瞭可卻“中暑”瞭。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冬天怎麼會“中暑”呢?那麼小編將為大傢揭曉原因。

冬天會中暑嗎

“捂熱綜合征”(也有稱“悶熱綜合征”、“捂被綜合征”),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冬季中暑”。

專傢分析,這和父母養護觀念落後、過於擔心孩子在冬季裡著涼感冒有很大關系。很多傢長帶孩子出門時就把孩子捂得過於嚴實,尤其是一個月以內的新生兒更是被包裹得裡三層外三層的,甚至孩子的頭部也被捂著。由於衣物過多、棉被又不易透氣,加上孩子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完善,體內產生的熱量無法及時散發出來,無法達到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孩子就很容易出現發燒、體液丟失甚至脫水等問題,這會導致孩子的腦部神經系統受損。

此外,由於孩子發熱後代謝功能加強,需氧量大,但因為被捂得太嚴實而不能得到足夠的氧氣,還容易出現缺氧窒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出現抽風甚至心、肺等多臟器功能衰竭。

傢長在冬天要註意適當給孩子增減衣物,但不能把孩子捂得太嚴實。一般來說,新生兒待的室內溫度最好在23-24攝氏度左右;幾個月到1歲的嬰兒所處的室內溫度最好在22攝氏度左右,晚上可適當給孩子添加一床小被子。適宜的濕度對於孩子的健康也很重要,最好把室內溫度保持在50%到60%左右。最好不要給孩子用電褥子,否則電褥子持續供熱,孩子散熱又差,也容易出現“捂熱綜合征”。

帶孩子外出時,更要註意不能捂著孩子的臉部,如果從戶外進到車內、室內,要及時解開孩子的棉被或厚實的外套。平時傢長還要註意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出現臉色發紅、發熱、出汗多等問題,首先要看是否環境溫度過高,如果室內溫度比較適宜,就要考慮是否給孩子穿得太多、捂得太厚瞭,最好把衣被放松點;同時要給孩子補充水分,給孩子喝水、喝奶,最好在水裡稍加一點鹽。如果孩子尿少,說明孩子存在脫水問題,也要引起傢長警惕,及時到醫院就診。

冬季寶寶也會“中暑” 慎用取暖小傢電

冬季寶寶需警惕取暖小傢電

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器隻要通電就容易產生輻射,它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對於成人來說基本不會構成傷害,但對於孕婦和嬰兒來說,有一定的影響。還有,使用電暖器容易造成室內空氣幹燥,最好帶一個加濕器給室內加濕。

冬季寶寶小心“中暑”

炎熱的夏季會中暑,難道在寒冷的冬季也會發生中暑嗎?事實確實如此,在冬季發生中暑的嬰兒還屢見不鮮。年輕的父母惟恐孩子著涼,在孩子身上裹著大衣、毯子,還要用上空調、熱水袋或電熱毯等等,加之冬季房間門窗關閉,室內空氣不流通,這使得孩子如同生活在一個“人造夏季”裡,體溫會逐漸上升,等父母發覺時,孩子已處於高燒之中,這樣便形成瞭冬季“中暑”。

冬季“中暑”癥狀

這種嚴寒裡嬰兒發生的“中暑”,醫學上稱之為嬰兒悶熱綜合癥,多見於2-10個月的嬰兒,有較典型的臨床特點:

病情來勢洶洶,好發於冬春的寒冷季節,都有厚衣和被褥悶熱的病史;

發熱初起時,即為高熱,體溫可以高達41℃-42℃,全身大汗淋漓如水洗;

大汗後則體溫不升,哭聲低弱,反應差,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可導致嚴重的大腦受損,若不及時搶救,甚至危及生命。

據有關資料統計,嬰兒悶熱綜合癥的死亡率為17%-30%,大約12%的病兒以後會發生腦性癱瘓、智力落後和癲癇等嚴重後遺癥。

嬰兒冬季“中暑”原因

在寒冷季節,為什麼嬰兒會中暑呢?這是因為嬰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排汗和散熱功能弱,而且反應能力較差,當他們被包裹得過暖時,不能掙紮和擺脫捂熱的不利環境,當被窩內溫度超過34℃時,嬰兒會發生高熱、大量出汗,導致細胞外液大量丟失,造成脫水、代謝性酸中毒、腦缺氧和腦水腫等一系列惡果。

過多保暖孩子冬天也“中暑”

核心提示:“冬天中暑”一般人不大會相信。然而,兒科醫生卻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過分“熱情”呵護,反而讓孩子在寒冷的冬季“中暑”瞭。

入冬後,有些媽媽擔心寶寶著涼,喜歡給孩子裹上厚厚的大衣、毛毯,就連晚上睡覺時,也要給孩子用熱水袋、電熱毯,往往容易給孩子保暖過度,加上室內空氣流通不好,使嬰兒發生高熱現象,是典型的嬰幼兒冬季“中暑現象”。

冬季發生中暑多見於2~10個月大的嬰兒,主要表現為高熱、抽搐、大量水樣或血水樣稀便、吐奶,重則可以發生昏迷、休克。嬰幼兒容易發生冬季中暑的原因與其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健全,對外界氣溫的適應性較差有關。

若發生瞭嬰兒輕度中暑,父母不要驚慌失措。體溫過高者,應立刻掀開被子,將患兒抱到空氣流通處,擦幹汗水,更換濕衣服,及時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時用溫水或者濃度為40%~50%的酒精擦浴,但禁止用退燒藥,因為退燒藥會使患兒出汗更多,加重脫水,使病情惡化。對於病情較重的患兒,有條件的應該立刻吸氧、做人工呼吸,如出現更嚴重的情況需要立即送醫院,但要註意途中不要把患兒的頭部捂蓋得過嚴,以免再次發生缺氧窒息。

兒科專傢提醒傢長,由於嬰兒火力旺,出汗散熱又較為緩慢,冬季保暖過度會使嬰兒產熱和散熱不相協調,從而使嬰兒出現高熱、抽搐、吐奶等中暑現象,持久的高熱會損害嬰兒的腦組織,出現永久性損害或功能障礙。因此,冬天傢長應該適度給嬰兒保暖。

中暑後會引發哪些並發癥

中暑並發癥1、腦水腫

意識障礙、昏迷常是老年人中暑就診時的主要癥狀之一,重癥中暑對腦的病理改變為充血、水腫和出血(融合的、彌散的或為瘀點).腦水腫在意識清或意識障礙淺的情況下,臨床表現為顱內高壓征。頭痛,常進行性加重,後期頭痛劇烈,嘔吐多與頭痛伴發,可呈噴射狀,嘔吐後頭痛可暫減輕;視乳頭水腫,眼底靜脈瘀血、搏動消失,視網膜水腫、滲出、出血等變化.另外復視、緩脈、血壓增高和意識障礙.生命體征的變化為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煩燥、嗜睡、甚至昏迷。昏迷愈深,預後愈差;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循環障礙,休克、心功能衰竭。持續高熱,各種降溫措施無效,為中樞性高熱.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損害。

重癥中暑高熱、昏迷者,經有效降溫措施,患者常在4h內脫離昏迷狀態,24h後恢復正常理性。如果患者對降溫措施的反應甚微或不穩定,始終昏迷不省,提示腦的損傷已達到不可挽救的程度.筆者曾報道中暑昏迷48例,死亡的19例入院前昏迷時間平均(9.4土8.4)h,人院後17例未再蘇醒,2例分別於入院後12,20小時蘇醒後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

中暑並發癥2、心力衰竭。

中暑並發癥3、呼吸衰竭。

中暑並發癥4、急性腎功能衰竭。

重癥中暑的腎臟損害,病理改變為腎臟充血伴有囊下、腎盂、腎間質的出血.臨床表現尿量少,尿常規中有蛋白、透明管型和顆粒性管型,膿細胞和紅細胞。

中暑並發癥5、休克及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

休克對重癥中暑患者預後的影響極大,尤其是老年患者.中暑患者休克的發生與腦水腫、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感染及低血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相關.相反,休克亦加重各臟器功能的損傷及衰竭。

如何用飲食調理中暑

1、中暑之後,不要急於吃生冷的食物,以免引起拉肚子。多補充水分,可適當喝一些淡鹽水。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用綠豆熬水喝,綠豆性涼,可清熱解毒,對治療中暑效果非常好,當然這隻是用於預防和緩解輕微的中暑。

2、在夏季,人們的腸胃功能會減弱,這個時候粥無疑就是保健佳品,像如綠豆粥、薄荷粥、蓮子粥等,不僅能調理腸胃,還能預防中暑。中暑之後,還要多吃青菜,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多吃瓜果,特別是對於高溫和戶外工作人員,有很好的解暑清熱作用。

3、中暑之後千萬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以免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宜少喝多喝。不要吃油膩的食物,會加重腸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另外,生冷的瓜果也不要多吃,會引起腹瀉等問題。更不要因為中暑生病而大補特補,正所謂虛不受補,這時候應特別註意。

發現中暑之後,不要想著扛過去,要尋求及時治療。情況嚴重的話,不要僥幸的以為自己隨便吃點藥就能好,會加重中暑後續癥狀。要去醫院找醫生治療,免得危機自己的生命。誰到底還是要做到治療為輔,預防為主。出門的時候,要做好防暑工作。多喝點水,多吃有主意消暑的食物,帶好防中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