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難免以酒助興,餐桌上適量的飲酒可以帶來歡愉,調節氣氛,但專傢提醒,飲酒過量會給身體帶來危害,喝酒要適可而止,飲酒過量會傷身,甚至可能導致猝死。

喝酒臉紅是怎麼回事

1、面部皮膚潮紅是因為皮下暫時性血管擴張所致,主要原因是乙醛引起的,醫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飲酒性面紅”。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而 臉部毛細血管的擴張才是臉紅的原因。而喝酒臉紅的人能迅速將乙醇轉化成乙醛,也就是說有他們有高效的乙醇脫氫酶 。另外還有一種酶--乙醛脫氫酶,喝酒臉紅的人是隻有乙醇脫氫酶沒有乙醛脫氫酶,所以體內迅速累積乙醛而遲遲不能代謝,所以會出現面如關公的情況。

2、有學者認為是面部血管的過敏反應。少數飲酒性面紅的患者在乙醇吸收5~10分鐘內,面部感到灼熱,同時面部或全身皮膚出現潮紅、搏動性頭痛、呼 吸困難、惡心、嘔吐 、出汗、口渴、胸痛、低血壓、暈厥、視力模糊和神志紊亂等癥狀,這時人們就認為是喝醉瞭,醫學上叫作“乙醛綜合征”,這是乙醇氧化代謝引起顯著的血乙醛水 平升高之故。

3、臉部毛細血管豐富,而且臉部皮膚比較薄而透明,所以酒精轉換成乙醛使血管擴張的效果,在臉上最先出現,而身上稍微滯後一些。另外,有些人的手掌變紅是和臉同步的,原因也是手掌皮膚透明,血管豐富。

飲酒多少算過量

有的市民認為自己“千杯不醉”,不存在再過量飲酒的問題,有的市民則滴酒不沾,小酌一杯也市爛醉如泥。從醫學角度來看,究竟多少才算是“過量飲酒”?

筆者瞭解到,《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報告2007標準》對“過量飲酒”及“醉酒”作出瞭定義:

過量飲酒:指男性一次喝酒超過5個標準飲酒單位(即2兩半(約125毫升)高度白酒,或3兩半(約175毫升)低度白酒,或3瓶/5聽啤酒,或7兩半(約375毫升)黃酒,或1斤半(約750毫升)葡萄酒),女性一次喝酒超過4個標準飲酒單位(即2兩(約100毫升)高度白酒,或3兩(約150毫升)低度白酒,或2.5瓶/4聽啤酒,或6兩(約300毫升)黃酒,或1斤2兩(約600毫升)葡萄酒)。

所謂醉酒,就是指急性酒精(乙醇)中毒,飲入過量的酒精或酒類飲料後所引起的中樞神經興奮或抑制狀態。以調查對象本人對醉酒的主觀判斷為依據。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正常情況下男性每日攝入的純酒精量應不超過25克,女性每日攝入的純酒精量不超過15克。25克酒精量相當於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白酒75毫升,或50度白酒50毫升;15克酒精量相當於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白酒50毫升,或50度白酒30毫升。也可以通過“飲酒量(ml)×酒精濃度(%)×0.8=酒精攝入量(g)”這個公式計算出自己的酒精攝入量。以飲100毫升50度白酒為例:酒精攝入量為:100毫升×50%×0.8=40克

喝酒不易醉

怎樣喝酒不容易醉

在酒裡加點蘇打。在酒裡加點蘇打可以降低人體對酒精的吸收,這樣比較不容易醉,自然臉就不容易紅瞭。先喝杯牛奶,然後再喝解酒靈,喝多少酒就跟喝水似的。葛根1錢,在喝酒前泡一杯開水喝下再喝酒,酒精可解,所以人不會醉。

空腹時不要飲酒。一面飲酒,一面進食,酒在胃內停留時間長,酒精受胃酸的幹擾,吸收緩慢,就不易酒醉。酒這種飲料的特征之一便是在消化器官中的吸收速度非常快。進入體內的酒精,大約20%被胃、80%被小腸吸收,溶入血液中被運往全身的各個角落。如果胃中有食物的話,酒精被移往小腸的速度就會減緩,而如果是空腹沒有任何東西覆在胃粘膜上的話,酒精便會在胃中暢通無阻,一路直奔小腸。吸收速度加快,不久血液中酒精濃度便急劇上升。就是說,如果連幹幾杯或空腹飲酒,一瞬間體內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就會升得很高,令自己進入危險的麻痹狀態。所以,這種飲酒法要盡量避免。

不要大口猛喝。要慢慢喝酒,不時地停頓一下,喝酒時不要喝碳酸飲料,如可樂、汽水等,以免加快身體吸收酒精的速度。

最好的醒酒物不是茶水。更不是雪碧與可樂,而是果汁,特別是橙汁、蘋果汁能起到很好的解酒作用,因為它們含有果糖,可以幫助酒精更好地燃燒。

不要多種酒混合飲。因為各種酒成分、含量不同,互相混雜,會起變化,使人飲後不舒適,甚至頭痛、易醉。

正確飲酒的方法

1.常飲質量好、度數低的酒

古人對酒的品質十分講究。早在周代,酒便有瞭《五齊》、《三酒》之分。五齊是按酒的情獨及味的厚薄分為五等,三酒是依據酒的釀造時間和長短而劃分的。並認為不應該飲用那些度數髙而質量低的烈性酒,而應該適量飲用一點味淡而質量較好的酒,這一觀點深為後世註重養生的人所重視。

2.飲時心境要好

古人認為,酒不能亂飲,隻有在身體和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飲用,身體不適、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都不能飲酒。否則會損害身體健康。秦人徐坷在《情裨類鈔》中談到飲食衛生時說:“於飲食而講衛生,宜研究食時之方法,凡遇憤怒或夏鬱時,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於成病,此人人所當切戒者也。”飲酒更應如此,按中醫的理論說,人在發怒時,肝氣上逆,面紅耳赤,頭痛頭暈,如再飲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勢如火上澆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古人為使飲酒時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也摸索出瞭至今看來仍可仿效的辦法。

選擇合適的時機:如涼月好風,袂雨時雪;花開滿庭,新釀初熟;舊地故友,久別重逢時飲酒,可達到賓主皆歡的願望;而在日炎風燥,渡陰惡雨;近暮思歸,心情煩躁時則不宜飲酒。

選擇合適的場合:無論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場合,還是在宅舍酒樓,隻要使人感到幽雅、舒暢,便是飲酒的最佳場合。

3.溫酒而飲

古人飲酒多溫熱瞭喝。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酒何以溫而飲之?元人賈銘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認為“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明人陸容在《寂菽雜記》中記載瞭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嘗聞一醫者雲:‘酒不宜冷飲’頗忽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雲然耳。”

4.飲必小咽

現代人飲酒常講究幹杯,其實此種飲酒方法並不科學。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呂氏春秋》說:“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龍遵釵在《飲食紳言》中說:“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

5.勿混飲

元人貿銘在《飲食須知》中說:“嘗不害生也。”酒也是如此,各種不同的酒中除都含有乙醇外,還含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雜。多種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清升錄》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乃飲傢所深。”另外,藥酒也不宜用作飲宴用酒。藥酒中一般合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如作飲宴用酒,某些藥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令人不適。

6.空腹勿飲

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肴。唐孫思邈《幹金食治》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因為酒進入人體後,乙醇是靠肝臟分解的,肝臟在分解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臟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肴、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一個竅門。

溫馨提示:大傢應該註意自己的調理方法,不要大量的喝酒,這樣的危害是很多的,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更應該註意自己的身體調理方法,合理的進行休息,少喝酒,同時也要註意自己的腎臟護理方法,喝酒之後應該多吃水果如香蕉。

喝酒真的有保健作用嗎

適量飲酒能夠通經絡,消冷積,健脾胃。在吃飯前飲少量的 “加飯酒” ,可刺激味覺,增加消化液 (包括唾液、胃液、腸液等)的分泌,增進食欲,還能祛風健胃。

酒對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可以提神醒腦,解除疲勞。酒精進入血液,可擴張血管,使血流量增加,故可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按中醫的理論,酒能夠暢通血脈、散瘀活血、祛風散寒。

而少量飲酒能提高 “好膽固醇”的含量,故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進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同時,少量酒精還能減少血小板的凝集,促使纖維蛋白的溶解,進而減少血栓形成。

值得推薦的是葡萄酒,特別是紅葡萄酒,含有較多的抗氧化劑,如兒茶素、黃酮類物質、維生素C、微量元素硒、鋅、錳等,能夠清除氧自由基,有抗老防衰的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紅葡萄酒再好,亦不可多飲。 一個中等體重的人,每天最好控制在50mL左右,最多不能超過250mL。 如果不是每天飲用,譬如每周2~3次,那麼每次的量可適當增加,但無論如何,不能超過250mL的界限。 至於白酒,每天飲用40度的白酒不應超過60mL;60度的白酒不應超過4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