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於正常的狀態。由於高血壓在臨床上常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而備受重視,世界衛生組織也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有明確規定,但低血壓的診斷尚無統一標準。一般認為成年人上肢動脈血壓低於12/8 kPa(90/60mmHg)即為低血壓。根據病因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壓,根據起病形式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低血壓。那麼血壓低的危害,下面大傢來瞭解一下。

血壓低的危害

低血壓的危害

1.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工作能力下降

2.低血壓患者心情一般比較低落,容易得憂鬱癥

3.低血壓比較嚴重的時候,會出現昏厥的癥狀,突然昏厥容易造成骨折等外傷,試想走在人流如織的街頭,忽然在綠燈時暈倒路邊,將有多麼危險

4.低血壓嚴重者,會出現聽力下降,視力也跟著模糊,據研究發現,低血壓也會大大增加老年性癡呆的發生

5.口齒不清、呼吸困難,嚴重者需要長期臥床,影響正常生活

專傢告誡壯年更要留心血壓低發生

因為大傢這樣的對於身體的不關註,才往往導致自己的身體狀況下降。下面,小編將主要的為大傢介紹壯年朋友的血壓低的主要的癥狀,希望對於大傢瞭解疾病有一定的幫助。

現已證實,低血壓可能會促進中老年人主動脈中膜發生退行性改變,使其彈力纖維減少、斷裂及平滑肌細胞減少等。中膜變薄變弱,動脈壁各層間的粘合力降低,促成瞭夾層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發病常常沒有前兆,不少患者一發病就在三兩分鐘內猝死,無法實施搶救。蔣樹林認為,目前患高血壓的中年男士為發病的高危群體,一定要註意控制好血壓。

90%的患者在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急性發病(內膜撕裂)時,會出現突發的心前區、胸背部、腰背部或腹部劇烈疼痛,往往會導致出現有一定程度的血壓低的癥狀。疼痛常在做某些突發動作時出現,如提重物、打籃球及異常激動時,打哈欠、咳嗽、用力排便等動作也可誘發。疼痛像刀割或撕裂樣,從胸骨後或胸背部沿主動脈向遠端放射。患者常常煩躁不安,大汗淋漓,有瀕死感,甚至因疼痛而昏厥。患者如能從急性期幸存下來,胸背痛可在幾天後逐漸消失或轉為隱痛。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在臨床上常常被誤診,如有的患者出現胸痛,沒有把它當回事,輕描淡寫地述說癥狀,更不配合做相關檢查,當作心梗或心絞痛處理,等到發病時再診治已回天無力。中年人要隨時傾聽自己身體發出的警訊,改良生活方式,其對健康水平的影響程度是舉足輕重的。,減少患有血壓低癥狀的風險。

血壓低患者預防註意事項有哪些

血壓低多見於年輕女性,一般是由缺鐵性貧血造成的。尤其是那些熱衷於健美減肥的女士,由於常常采取不科學的節食方法減肥,使得體內缺乏營養,故貧血的情況很容易發生。盡管一時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癥狀,但久之就會出現全身乏力、頭暈目眩及心悸等癥狀。出現血壓低的癥狀一定要引起註意,做好預防措施,以免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一、血壓低預防事項

平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均衡的飲食,培養開朗的個性,及足夠的睡眠。所以低血壓的患者,應過規律的生活。低血壓患者入浴時,要小心防范突然起立而暈倒,泡溫泉也盡量縮短時間。對血管擴張劑,鎮靜降壓藥等慎用。有直立性低血壓的人可以穿彈性襪。夜間起床小便或早晨起床之前先宜活動四肢,或伸一下懶腰,這樣活動片刻之後再慢慢起床,千萬不要一醒來就猛然起床,以預防短暫性大腦缺血。也可以在站立之前,先閉合雙眼,頸前屈到最大限度,而後慢慢站立起來,持續約10一15秒鐘後再走動,即可達到預防直立性低血壓的目的。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癥狀,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加強營養多食易消化蛋白食物如:雞蛋魚乳酪牛奶等,多喝湯多飲水增加鹽份攝入

二、低血壓註意事項

1、病因治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藥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如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後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時,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給藥方法和劑量,或根據需要改用溫和的降壓藥如復方降壓片、心痛定或中藥等,必要時可停用降壓藥;對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臥位站立時註意不要過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摔跤等。

2、適當鍛煉

生活要有規律,防止過度疲勞,因為極度疲勞會使血壓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老年人鍛煉應根據環境條件和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運動項目,如太極拳、散步、健身操等。

血壓低的飲食保健常識有哪些

當成人的肱動脈血壓低於12/8千帕時,稱為低血壓。有急性低血壓和慢性低血壓兩種,急性低血壓,是指因休克、暈厥引起的血壓突然下降;慢性低血壓可見於體質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內分泌功能紊亂、慢性營養不良等。飲食療法是治療低血壓病的有力措施之一,可逐漸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臟排血量,提高動脈管壁緊張度,從而逐步使血壓上升並穩定在正常水平,消除低血壓帶來的種種不適癥狀。

一、低血壓的飲食常識

1、加強營養,葷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證攝入全面充足的營養物質,使體質從纖弱逐漸變得健壯。

多食補氣血、溫補脾腎的食物,如蓮子、桂圓、大棗、桑椹等果品,具有養心益血、健脾補腦之力,可常食用。人參燉瘦肉、當歸煲羊肉、田七燉雞等對低血壓患者均十分有益。多喝湯,多飲水,增加鹽份攝入。

2、如伴有紅細胞計數過低,血紅蛋白不足的貧血癥,宜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鐵、銅、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諸如豬肝、蛋黃、瘦肉、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糾正貧血,有利於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腦的供血量,提高血壓和消除血壓偏低引起的不良癥狀。

3、伴有食少納差者,宜適當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調味品,如薑、蔥、醋、醬、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與高血壓病相反,本病宜選擇適當的高鈉、高膽固醇飲食。氯化鈉(即食鹽)每日需攝足12-15克(但食鹽攝入量亦不可太高)。含膽固醇多的腦、肝、蛋、奶油、魚卵、豬骨等食品,適量常吃,有利於提高血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緊張度,使血壓上升。

5、少吃赤小豆、葫蘆、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綠豆、大蒜、海帶、洋蔥、葵花籽等具降壓效應的食品。

血壓和貧血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很多情況下,由於患上瞭低血壓的患者們一直以為自己的癥狀是貧血的表現,而延誤瞭疾病的治療。專傢稱,低血壓和貧血並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瞭解一下二者的區別。因此在本文中專傢就來詳細為我們介紹一下低血壓和貧血的區別是什麼。

低血壓和貧血的區別是什麼?

有的人發現面部或其他部位的皮膚發黃,就認為貧血瞭。還有的人,發現自己血壓偏低,就認為是貧血造成的。還有的人,單從字面上理解,以為貧血就是血的容量減少。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所謂貧血,是指一定容積血液裡的血紅蛋白含量與紅細胞的數目低於正常。而按患者體重所應有的血液容量來看,貧血病人一點也不比正常人的少,隻是血液中的紅細胞及其血紅蛋白的含量少瞭,說白瞭就是血液比正常人“稀”瞭。

而低血壓與貧血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維持正常血壓的基本條件是依靠某些血管一定的緊張度,以及血液容量與心臟收縮力所共同形成的心臟排血能力。一般的貧血並不影響上述這些條件,因而不會造成低血壓。

貧血時皮膚的顏色可以發黃,那是由於單位體積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數量減少,濃度減低,使血液的紅色深度變淺瞭。身體表面的皮膚、粘膜裡都富含微血管,變淺的血液顏色反映到皮膚、粘膜表面上來,可以使之顯得比較蒼白。但是隻靠皮膚的顏色來判斷有無貧血不可靠,因為它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幹擾,而以觀察那些小血管更豐富,上方覆蓋的組織更薄、更透明的指甲床與眼瞼結膜的顏色更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