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於體內缺少鐵質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常見貧血,在紅細胞的產生受到限制之前,體內的鐵貯存已耗盡,此時稱為缺鐵。女人缺鐵性貧血吃什麼?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妊娠女性缺鐵性貧血危害

免疫力下降

由於貧血,妊娠女性的血漿蛋白濃度低,所產生的抗體少, 巨噬細胞作用減弱,從而使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易發生感染。血紅蛋白含量越低的產婦,產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心臟損害

妊娠女性貧血時,血液攜氧能力低,在慢性輕度貧血時不會有什麼不適癥狀,但在嚴重貧血或急性失血過多時,就會出現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多、血流加快等癥狀,從而 加重心臟負擔。若繼續發展,則會發生心肌缺氧, 導致貧血性心臟病,甚至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當血紅蛋白低於 50 g/L 時,妊娠女性就會出現心肌損害。

對失血的耐受性下降

分娩時,貧血妊娠女性的出血量即使在正常范圍,也可能因耐受性下降而導致休克和死亡。

影響胎兒

由於胎兒是鐵的主要受體組織,在競爭攝取母體血清鐵的過程中,胎兒組織占優勢,而鐵通過胎盤是單向運轉,不會由胎兒向母體逆向運輸,故一般胎兒缺鐵程度不會太嚴重。但當母體嚴重缺鐵時,則由於血紅蛋白低,攝氧少,可造成胎兒慢性缺氧,引起胎兒發育遲緩、新生兒貧血,甚至早產、 死胎。

影響妊娠結局和方式

貧血產婦易發生胎膜早破,可能與產婦抵抗力降低易發生感染有關。貧血產婦多有缺血缺氧,故易發生胎兒宮內窘迫,導致剖宮產率增加。此外,缺鐵和貧血可通過刺激促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的合成,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的危險,若不及時糾正,除因胎盤或子宮蛻膜缺氧致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風險增高外,還可引起子宮收縮不良而致產後出血,增加產婦圍產期死亡風險。

女人缺鐵性貧血吃什麼

1.豬肝

這補鐵怎麼能少瞭豬肝這種食物,當然首選的就是豬肝啊!主幹中不僅富含大量的鐵質,而且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等葉酸物質,含有全面的營養物質,但是註意的是,因為在豬肝中含有大量的膽固醇,所以為瞭健康著想,一次性不要攝入過多。

2.牛肉

牛肉的營養價值跟豬肝一樣同樣很高,患有胃病的患者,平常多多攝入牛肉還能夠達到健脾胃的功效。但是註意的一點就是,不是所有的好食物適合每一類人,對於寶寶補鐵,如果用牛肉來補鐵,那麼一定要燉煮很爛,這樣牛肉中的粗纖維才能被寶寶吸收。

3.豬肉

在所有的食物中,豬肉是大傢最常吃的食物,其營養價值大傢不能忽略。尤其是豬肉中的鐵質,很多人不知道的一點就是,豬肉有很好的潤腸功效,因為特別適合寶寶 補鐵。註意的一點就是,豬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油脂,選擇瘦肉其補鐵效果比較好,這樣也不用擔心會長胖。

4.豬腎

豬腎臟中的營養價值不僅是富含,鋅、鐵、銅、磷、b族維生素、維生素C的含量也不少,但是記得要在食用之前一定要清洗幹凈,不能夠把豬腎臟中的細菌吃進肚子哦!

5.大豆

都是豆制品是每個愛美女性的好朋友,它的營養價值能夠和肉類相媲美。素食中大豆的含鐵量比較多,雖然本身含鐵量大,但是動物的鐵質的吸收率要稍微好一些。

6.番茄土豆燉牛肉

這幾種食材搭配很是常見,但是別小瞧這幾種食物,料理之後的成品不僅美味可口,而且葷素搭配很合理,各種營養搭配很是美味。

7.葡萄幹

目前很多女性深受貧血的困擾,特別是不愛吃肉的女性,植物中雖然也含有鐵元素,但是畢竟沒有肉類高,所以為瞭避免缺鐵性貧血,女性應該註意合理的飲食搭配,避免挑食。

缺鐵性貧血婦女最怕冷

有些婦女特別怕冷。新的研究顯示,這些婦女體內缺鐵。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比爾德在學校公園遊泳池做瞭個試驗:讓十名正常健康的婦女站在齊頸深的水中,水溫29攝氏度,持續100分鐘,共試驗6次。每次試驗結束後,貧血婦女的體溫較正常婦女低0.7攝氏度,熱量產生少13%,新陳代謝也比正常婦女低。此外,從測定血糖也可看出,貧血的婦女主要靠體內脂肪提供熱量,故保暖能力差.給這些貧血婦女補充12個星期的鐵劑後,她們都達到正常人含鐵的水平。

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研究中心的生理學傢盧卡斯基讓12名穿遊泳衣的婦女站在水溫為20攝氏度的水中。第一次試驗前,每人先吃80天的低鐵飲食。試驗結束後100天內每人每天供鐵16毫克(是低鐵飲食的3倍),再進行第二次試驗。盧卡斯基說,80天的低鐵飯食幾乎耗盡瞭她們體內儲存的鐵,但尚未發生貧血。第一次試驗時,約80分鐘後她們開始哆嗦,體溫下降瞭0.6攝氏度.第二次試驗,約92分鐘開始哆嗦,體溫下降瞭0.3攝氏度.去甲腎上腺素是使身體產生熱量的激素,第一次試驗後測定其含量比第二次試驗少1/2到1/3。

試驗結果表明,缺鐵者的保暖能力比正常人低.因此,怕冷的婦女可有意識地增加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魚類、菠菜等。

缺鐵性貧血的病因

需鐵量增加而攝入量不足(30%):

兒童在生長期和嬰兒哺乳期需鐵量增加,尤其是早產兒,孿生兒或母親原有貧血者,嬰兒原來鐵貯量已不足,如果僅以含鐵較少的人乳喂養,出牙後又不及時補給蛋類,青菜類,肉類和動物肝等含鐵較多的副食品,即可導致缺鐵性貧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鐵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腸功能紊亂,胃酸缺乏,影響鐵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後,很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青少年因生長迅速,需鐵量增加,尤以青年婦女,由於月經失血,若長期所食食物含鐵不足,也可發生缺鐵,最常見的原因是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紅素鐵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組成及胃酸的影響,非血紅素鐵則需要先變成Fe2 才能被吸收,蔬菜,谷類,茶葉中的磷酸鹽,植酸,丹寧酸等可影響鐵的吸收。

成年人每天鐵的需要量約為1~2mg,男性1mg/d即夠,生育年齡的婦女及生長發育的青少年鐵的需要增多,應為1.5~2mg/d,如膳食中鐵含量豐富而體內貯存鐵量充足,一般極少會發生缺鐵, 造成鐵攝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藥物或胃腸疾患影響瞭鐵的吸收,某些金屬如鎵,鎂的攝入,制酸劑中的碳酸鈣和硫酸鎂,潰瘍病時服用的H2抑制劑等,均可抑制鐵的吸收,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手術後胃酸減少影響鐵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鐵攝入不足的原因,此外,妊娠期平均失血1300ml(約680mg鐵)需每天補鐵2.5mg,在妊娠的後6個月,每天需要補鐵3~7mg,哺乳期鐵的需要量增加0.5~1mg/d,如補充不足均會導致鐵的負平衡,如多次妊娠則鐵的需要量更要增加,獻血員每次獻血400ml約相當於丟失鐵200mg,約8%的男性獻血員及23%女性獻血員的血清鐵蛋白降低,如在短期內多次獻血,情況會加重。

貯存鐵消耗過多 (30%):

由於體內總鐵量的2/3存在於紅細胞內,因此反復,多量失血可顯著消耗體內鐵貯量,鉤蟲病引起慢性少量腸道出血,上消化道潰瘍反復多次出血,多年肛腸出血或婦女月經量過多等長期的損失,最終導致體內鐵貯量不足,以致發生缺鐵性貧血,此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人造機械心瓣膜引起的機械性溶血,以及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均可因長期尿內失鐵而致貧血,正常人每天從胃腸道,泌尿道及皮膚上皮細胞中丟失的鐵約為1mg,婦女在月經期,分娩和哺乳時有較多的鐵丟失,臨床上鐵丟失過多在男性常是由於胃腸道出血,而女性則常是由於月經過多。

遊離鐵喪失過多(30%):

激離鐵可隨胃腸道上皮細胞衰老和不斷脫落而喪失,在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瀉時,上皮細胞更新率加愉,所以遊離鐵喪失也增多, 缺鐵不僅引起血紅素合成減少,而且由於紅細胞內含鐵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響電子傳遞系統,可相起脂質,蛋白質及糖代謝異常,導致紅細胞異常,易於在脾內破壞而縮短其生命期。人體內的鐵是呈封閉式循環的,正常情況下,鐵的吸收和排泄保持著動態的平衡,人體一般不會缺鐵,隻在需要增加,鐵的攝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況下造成長期鐵的負平衡才致缺鐵,造成缺鐵的病因可分為鐵攝入不足和丟失過多兩大類。

【發病機制】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存在於所有生存的細胞內,鐵除參與血紅蛋白合成外,還參加體內的一些生物化學過程,包括線粒體的電子傳遞,兒茶酚胺代謝及DNA的合成,已知多種酶需要鐵,如過氧化物酶,細胞色素C還原酶,琥珀酸脫氫酶,核糖核酸還原酶及黃嘌呤氧化酶等蛋白酶及氧化還原酶中都有鐵,如缺乏,將影響細胞的氧化還原功能,造成多方面的功能紊亂。

含鐵酶的活性下降,影響細胞線粒體的氧化酵解循環,使更新代謝快的上皮細胞角化變性,消化系統黏膜萎縮,胃酸分泌減少,缺鐵時,骨骼肌中的α-磷酸甘油脫氫酶減少,易引起運動後乳酸堆積增多,使肌肉功能及體力下降,含鐵的單胺氧化酶對一些神經傳導劑(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等)的合成,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缺鐵時,單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可使神經的發育及智力受到影響。

發育中的紅細胞需要鐵,原卟啉和珠蛋白以合成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合成不足造成低色素性貧血,關於缺鐵與感染的關系,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缺鐵時巨噬細胞功能和脾臟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明顯有障礙;中性粒細胞的髓過氧化物酶和氧呼吸爆發功能降低;淋巴細胞轉化和移動抑制因子的產生受阻,細胞免疫功能下降,但另有人強調鐵亦是細菌生長所需,認為缺鐵對機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鐵豐富時較鐵缺乏時更易發生感染。

缺鐵性貧血診斷鑒別

診斷標準

1、血象 輕度貧血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重度貧血為 典型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28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MCHC<30%,血片中紅細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見,形態不規則,出現少數橢圓形,靶形和不規則形紅細胞,紅細胞中心淡染區擴大,甚至變成狹窄環 狀,網織紅細胞多數正常,急性失血時可暫時升高。

2、骨髓象 骨髓顯示細胞增生活躍,主要為幼紅細胞增多,幼紅細胞體積較小,胞漿發育不平衡。

3、血清鐵 血清鐵明顯降低。

4、紅細胞原卟啉 因缺鐵而血紅素合成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遊離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血紅蛋白(Hb)男性 小於120g/L,女性小於110g/L;MCV小於80fl,MCH小於26pg,MCHC小於0.31。

6、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及臨床表現。

7、血清鐵小於10.7μmol/L(60μg/dl),總鐵結合力大於64.44 μgmol/L(360g/dl)。

8、運鐵蛋白飽和度小於15%。

9、骨髓細胞外鐵消失,細胞內鐵小於15%。

10、胞遊離原卟啉(FEB)大於0.9μmol/L(50g/dl)。

11、血清鐵蛋白(SF)小於14μg/L。

12、鐵劑治療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貧血。

14、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15、維生素B6反應性貧血。

16、地中海貧血。

仔細詢問及分析病史,加上體格檢查可以得到診斷缺鐵性貧血的線索,確定診斷還須有實驗室證實,臨床上將缺鐵及缺鐵性貧血分為:缺鐵,缺鐵性紅細胞生成及缺鐵性貧血3個階段,其診斷標準分別如下:

1、缺鐵或稱潛在缺鐵 此時僅有體內儲存鐵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條即可診斷。

(1)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和臨床表現。

(2)血清鐵蛋白<14μg/L。

(3)骨髓鐵染色顯示鐵粒幼細胞<10%或消失,細胞外鐵缺如。

2、缺鐵性紅細胞生成 指紅細胞攝入鐵較正常時為少,但細胞內血紅蛋白的減少尚不明顯,符合缺鐵的診斷標準,同時有以下任何一條者即可診斷。

(1)轉鐵蛋白飽和度<15%。

(2)紅細胞遊離原卟啉>0.9µmol/L或>4.5g/gHb。

3、缺鐵性貧血 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減少明顯,呈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診斷依據是:①符合缺鐵及缺鐵性紅細胞生成的診斷;②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③鐵劑治療有效。

診斷評析:

(1)血清鐵測定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不能單獨成為診斷缺鐵的指標,應強調具備血清總鐵結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轉 鐵蛋白飽和度<15%,才能診斷為缺鐵,單有血清鐵降低,不能診斷為“缺鐵”,因為不易與其他鐵利用障礙引起的血清鐵降低(如慢性病貧血)相鑒別, 同樣如總鐵結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轉鐵蛋白飽和度>15%,不能診斷為“缺鐵”。

(2)過去認為骨髓鐵染色示骨髓可染鐵消失是診斷缺鐵的“金標準”:自20世紀70年代采用放免法測定鐵蛋白後,很少再用,因為骨髓鐵染色法要求制 作條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結果不一致的影響,故在臨床上血清鐵蛋白測定已代替骨髓鐵染色法成為診斷缺鐵的“金標準”,目前認為血清鐵蛋白 1µg/L約等於100mg的鐵貯存量。

(3)臨床上不少缺鐵性貧血患者常與各種慢性疾病(包括炎癥,腫瘤和感染)合並存在:血清鐵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響會有增高,對慢性疾病患者伴缺 鐵時血清鐵蛋白的標準尚未統一(有的文獻認為應大於60~140µg/L),對這類患者除仔細分析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外,最好進一步測轉鐵蛋白受體(缺 鐵時應該增加)或紅細胞鐵蛋白(<5µg/ml細胞為缺鐵)。

鑒別診斷

主要與其他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相鑒別。

1、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 常有傢族史,血片中可見多數靶形紅細胞,血紅蛋白電泳中可見胎兒血紅蛋白(HbF)或血紅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鐵及轉鐵蛋白飽和度,骨髓可染鐵均增多。

2、慢性病貧血 血清鐵雖然降低,但總鐵結合力不會增加或有降低,故轉鐵蛋白飽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鐵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鐵粒幼細胞數量減少,巨噬細胞內鐵粒及含鐵血黃素顆粒明顯增多。

3、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臨床上不多見,好發於老年人,主要是由於鐵利用障礙,常為小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清鐵增高而總鐵結合力正常,故轉鐵蛋白飽和度增高,骨髓中鐵顆粒及鐵粒幼細胞明顯增多,可見到多數環狀鐵粒幼細胞,血清鐵蛋白的水平也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