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場上一些兒童的維生素和鈣補充劑類的保健品有很多,不少傢長覺得維生素和鈣是好東西,給孩子補充這些對成長和健康有益,但其實任何東西都是過猶不及,維生素和鈣補充需要在醫生的知道下進行,且不可隨意添加。專傢表示兒童養生有禁忌,詳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秋季兒童養生小常識有哪些

一、給兒童喝足夠量的水。在兒童秋季養生小常識中這個很重要,人體本身的水分就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達到68%以上,孩子身體的水分必須保持充足,而且,秋天本來就很幹燥,幹燥的氣候會帶走兒童身上的水分,如果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無論是在傢還在在戶外,母親都要記得隨時給兒童補充水,可以用質量好的奶瓶喂水,千萬不要等到兒童感到渴的時候再喂水。而且,一定要給兒童喝白開水或者礦泉水,不要給兒童喝任何飲料。

二、多吃蔬菜和水果。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在兒童秋季養生小常識中很多的水果都是可以給兒童吃的,很多孩子長大不願意吃水果就是因為幼兒期沒有養成吃水果的習慣,或者喂的方法不對,幼兒不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喜歡吃水果,而不喜歡吃水果的孩子,身體裡就會缺乏維生素,身體就會比較差。可以選擇蘋果,橙子、梨等,現在傢裡都有榨汁機,母親勤快一些多榨些新鮮的果汁給兒童吃。

三、少吃“上火”的食物。秋季孩子容易上火,因此在兒童秋季養生小常識中從飲食上也要格外的註意。避免飲食中有刺激性過強的食物,水果類也盡量少吃荔枝、龍眼、橘子等,盡量避免吃油炸類食物、辛辣類食物。

四、不要吃過於冰冷的食物。中醫認為:兒童秋季養生小常識要特別註意寒涼傷脾,孩子本身脾胃就相對較弱,因此,如果給孩子吃過於冰冷的食物,會造成脾胃不和,很容易出現一些胃腸方面的疾病,如果,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食物,不要馬上給兒童吃,比如酸奶類的,一定要在室內放上15分鐘以後,再給兒童喝。

五、兒童秋季養生小常識還要註意預防腹瀉。秋季也是胃腸道疾病多發的季節,腹瀉很常見。因此,母親一定要把住“進口”關,保證兒童吃的食物新鮮,幹凈,定期將兒童的玩具進行消毒。飯前、便後一定要養成洗手的習慣。

六、營養均衡很重要。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什麼食物都吃的習慣,兒童秋季養生小常識提醒:千萬不要偏食。而且,秋季給孩子補充營養是最好的季節,建議多給孩子補充蛋白質,喝牛奶、豆漿,吃雞蛋,吃豆腐,多吃魚類,少吃油膩的豬肉,多吃一些五谷雜糧,玉米、紅薯等,同時一定要多吃蔬菜,胡蘿卜不能少,綠葉蔬菜要多吃。總而言之,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最重要。

兒童養生有禁忌

1、維生素服用過量會變成“毒藥”。

補充維生素,如果超過人體上限的劑量,就會出現副作用。比如脂溶性維生素,從體內排出的過程比較慢,攝入過多會增加中毒風險。對於嬰幼兒而言,過量補充維生素A,可能引起嘔吐、皮膚幹燥等癥狀,囟(音xìn)門未閉合的幼兒可能因腦壓增高,囟門異常鼓起。維生素D過量不但不能促進骨骼生長,還可能讓兒童的骨骺過早閉合,影響骨骼發育。

正確做法:飲食規律的健康人一般不需要補充,已確診為維生素缺乏的人、偏食或減肥的人、孕婦、消化吸收差的老人和特殊疾病群體,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補充。另外,三餐不規律、常年在高溫、寒冷環境中工作、有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習慣的人,也可適當服用維生素補充劑。補充任何一種維生素都要看清劑量,而且最好不要連續服用5天以上。如果幼兒經過檢查發現需要補充維生素D,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相應劑量。另外,吃維生素最好別空腹,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比如維生素A、D、E、K。

2、補鈣過量,影響孩子發育。

嬰兒和青春期保證鈣攝入量是必要的,但過量補鈣、重復補鈣、大量服用維生素D,不但影響孩子胃口,還容易出現厭食、便秘及脹氣,甚至可能患上腎臟結石、膀胱結石等。同時,高鈣攝入還會影響鐵、鋅、鎂等元素的吸收。孩子補鈣越多越好是誤區;嬰幼兒時期補鈣是為瞭預防佝僂病;單純補鈣並不能直接讓孩子長得更高。

正確做法:一般而言,0~6個月嬰兒每日需要鈣攝入量300~400毫克,但4個月以內的嬰兒,每天母乳所產生的鈣就完全可以滿足其生理需要;1歲以後每天500毫升奶加上其他食物中所攝取的鈣,就可滿足鈣需求量瞭。孩子缺鈣,其實大多是缺乏維生素D造成的,補鈣的同時應補充維生素D。2歲以上的兒童,多曬太陽、調理膳食即可,不用額外補鈣。若被確診缺鈣,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其實,最好的鈣源還是食物,豆制品、奶制品、魚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曬太陽和戶外運動是最佳天然鈣劑,多帶孩子去戶外玩耍比吃鈣片有效的多。

兒童養生湯的做法

紅蘿卜竹蔗馬蹄茅根水

功效:清熱、潤燥、利濕、解毒

材料:紅蘿卜300克、竹蔗150克、白茅根50克、馬蹄10-12個。

做法:

1. 竹蔗洗凈,開邊,斬段狀;馬蹄洗凈削皮,切半;

2. 紅蘿卜洗凈切塊;茅根洗凈;

3. 竹蔗洗凈,切塊,氽水撈起;

4. 煮沸瓦煲裡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文火煲一個半小時,下少許鹽調味即可飲用。

枸杞葉燉豬肝

功效:養肝明目、益氣暖胃

材料:枸杞葉400克、豬肝150克、豬扁骨300克、生薑3片。

做法:

1、將枸杞葉洗凈,可切段;豬肝洗凈,切塊;豬扇骨洗凈,用刀背敲裂。

2、將上面材料與生薑放進燉盅內,加入冷開水1250毫升(約5碗量),加蓋隔水燉3小時便可。

3、進飲時方調入適量食鹽。

土茯苓蠍子煲龜

功效:祛濕濁、解邪毒

材料:土茯苓40克、生蠍子25克、草龜1-2隻、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

做法:

1、蠍子用塑料袋盛裝,倒入開水燙後,去除腸雜和刺,洗凈;

2、土茯苓洗凈;草龜請售者宰洗凈;豬瘦肉洗凈。

3、將所有材料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食鹽便可。

淮山芡實炒扁豆煲筍殼魚

功效:健脾利濕、清潤補陽

材料:淮山、芡實各50克、炒扁豆30克、筍殼魚1-2條、豬瘦肉150克 、生薑3片。

做法:

1、將各藥材洗凈,稍浸泡;

2、筍殼魚宰洗凈,可慢火煎至微黃,亦可不煎;

3、豬瘦肉洗凈。

4、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約10碗清水,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菠菜雞蛋湯

功效:養肝暖胃、補益明目

材料:草雞一隻,菠菜500克、雞蛋3-4個、江瑤柱10克、生薑3片。

做法:

1、新鮮草雞一隻,根據口味放入蔥、薑等調料,加少許鹽或不加,煮熟待用;

2、菠菜洗凈,在水中放入鹽浸泡20分鐘以上取出開水燙一下,取出涼著備用;

3、雞蛋打散;

4、取適量雞湯,放入菠菜,開後打入雞蛋花,開鍋關火,加放適量鹽等調味品至合適口味即可。

兒童養生養氣很重要

養生的話題,並不是老人傢的專利。現在很多人在認識上對“養生”都有誤區,以為養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或起碼是中老年人的事。其實養生是預防疾病和調理身體的手段,應該是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需要的。

孩子養生以養氣為重

孩子的養生和大人一樣,“養氣”為重。《類經》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人從胚胎時開始,“氣”就有瞭萌芽。胎兒要靠母體進行內呼吸,以吸收營養而發育,這需要依賴先天母體的祖氣(即精氣)。胎兒離開母體切斷臍帶之時,落生的第一個信號就是“哭”———“哇”的一聲用以震蕩肺氣行使呼吸;第二個信號就是“吃”(吮乳),開始瞭胃的受納以充後天營養,使“氣”得到延續。

“氣”須靠後天五谷的不斷充實。因此,嬰兒在4個月以後宜喂吃米糊等五谷淀粉類的食物,且慢慢加量,以米和玉米為首選,即我們常說的“粗養粗大”。7個月前也不必過多進食魚和豬、雞肉類,因為其蛋白不好消化;同時所產生的氨基酸多肽鏈,將作為一種過敏源長期存在於體內,使孩子以後會對食物有更多的過敏。7個月後進食肉類,也是魚肉為最佳,因為它消化好、營養好,且有助於孩子智力發育。

三分饑寒七分飽

要養好孩子,現代傢長必須註意飲食不要過精、營養過高,要以五谷為主,以粗糧為主。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傢長們都一味提高兒童們飲食檔次,進食過精、營養過高。結果食品過精影響瞭孩子的納吐機能,營養過高會使孩子早熟,兩者均有害。

冬季小孩進補養生食譜大全

巧媽咪食譜:紫菜卷豆腐

材料:北豆腐1小塊,紫菜2小片,鹽少許,淀粉少許

制作方法:

1.豆腐去掉周圍的硬皮,壓成泥狀,加入鹽和淀粉拌均勻。

2.鋪好紫菜,把豆腐泥平鋪在紫菜上,註意不要包得太滿,然後將紫菜卷起。

3.放入鍋中煎或者煮熟,即可食用。

巧媽咪食譜:牛肉蔬菜粥

材料:牛肉餡20克,香菇1個,大白菜葉半張,白米飯半碗,醬油,胡麻油,胡蘿卜,鹽。

制作方法:

1.先把香菇切成片後,再切成細絲,白菜和胡蘿卜也切成絲備用。

2.鍋中放少許胡麻油,稍加熱,放入香菇絲、胡蘿卜絲略微炒一下,再放入牛肉餡和白菜絲,加水煮到菜都變軟。

3.最後放入白米飯,煮到熟爛就可以瞭。

巧媽咪食譜:枸杞粥

材料:枸杞子3錢、大米半碗、雞胸肉半個、蔥兩根、香菇5朵。

制作方法:

1.先將香菇浸泡在水裡備用。

2.將洗幹凈的雞胸肉對切成兩大塊,然後放入鍋中,加水、酒、適量的鹽調味,蓋上鍋蓋後用中火熬煮。

3.將大米放入熬好的高湯中,用中火燉煮成粥,開鍋後再加入枸杞一起煮,雞胸肉則剝成雞絲備用。

4.將蔥切成蔥末,已經泡軟的香菇切絲,再用2大匙的油一起爆香。

5.粥煮好時,加入雞絲、香菇與蔥末繼續以小火熬煮。

6.粥再度煮沸後便可食用。

巧媽咪食譜:蔬菜濃湯

材料:土豆1/8個,西紅柿1/4個,洋蔥1/8個,青豆仁半湯匙,豆腐1小塊,胡蘿卜1/8條,鹽少許。

制作方法:

1.將土豆、胡蘿卜去皮、切丁備用。

2.西紅柿洗凈切丁,洋蔥去皮切丁,豆腐切丁備用。

3.將油鍋熱好後,先炒洋蔥和胡蘿卜,再放入其他材料,用小火煨燉至高湯濃稠,最後加入少許鹽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