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有一種說法叫"冬至大如年"就是說,冬至比過年還要大,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對於冬至的到來,說明已進入年末瞭,因為屋處的寒冷,人們都開始修身養性的呆在傢裡,養生成為人們必做的,那麼冬至養生有哪些禁忌,下面來瞭解一下。

冬至養生就得這麼吃

1.湯圓

湯圓有著“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2.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歷來作為補陽佳品,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熱量高於牛肉,鐵的含量又是豬肉的6倍,對造血有顯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補血助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

3.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幹燥的特性。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 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我們不妨發揮創造力,將這些食材搭配成 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雞肉粥、糯米紅棗粥、小米山藥粥、銀耳紅棗大米粥等。

4.餛飩

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瞭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5.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話,在現代裡今天冬至吃餃子雖然是為瞭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瞭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卜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冬至養生有哪些禁忌

一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方法就是如果體質虛弱就要進行滋補,如果是身體不虛弱當然是不用滋補的。免得一些高營養的食物或者藥物給身體帶來負擔,所以自己身體的好壞要自己清楚,然後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來進行調理。大傢一定該困惑瞭我們平常怎麼會自己知道自己的身體虛不虛弱呢,其實自己身體虛不虛弱一定有所感覺的,比如偶爾的會身體發軟四肢無力等等一些癥狀都是有感覺的。實在想趁冬至的時候滋補身體的話也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看看身體適合怎樣的滋補方法。

二忌無病進補。雖然冬至是適合滋補身體的時節,但是也不要盲目跟風,而且我們的身體平常根本就沒有什麼疾病就要盲目的吃些補藥比如魚肝油、維生素等等,這樣做的後果不僅不能給身體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會增加身體的負擔,沒準還會導致生病,所以如果實在想調理身體的話可以用一些溫和的食物來代替,蔬菜、水果、肉類要合理搭配,食用一些適合自己身體的食物,這樣也可以給身體帶來健康。

三忌盲目食狗肉。狗肉大傢都知道是溫和的食物,所以在冬季一些喜歡吃狗肉的朋友會經常食用,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熱量還滿足瞭我們垂涎欲滴的嘴巴。這個時候需要註意的是狗肉雖然好吃,也要看看自己的身體適不適合吃。

四忌慕名進補。在我們調理身體的同時不要聽說這個食物好,這個食物有營養就跟風的食用,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來選擇食物和藥物來調理身體。如果身體沒有什麼疾病的話我們隻有在平時的時候註意飲食結構的搭配就可以瞭,如果身體實在需要調理的話要根據醫生的指示來進行藥物調理身體,不可以自己用藥。

冬至節氣如何養生

頭部:特殊人群要“暖頭”

民間向來有“涼頭暖足”的說法,因為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陽氣最為充足,也最為耐寒;從現代醫學來看,頭部距心臟較近,氧氣及血液供給較為充分,故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頭部適當受點“凍”並無不可,還可增強人體抗寒能力,提高免疫力。不過對於老年人、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的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心腦血管疾病等病的人來說,他們的耐寒能力較差,不能以常人度之。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最好還是要“暖頭”。

頭部防寒小TIPS:

1、外出戴上保暖的帽子、圍巾,並避免頂風行走。

2、不蒙頭睡覺:晚上睡覺時最好不要把被子蒙到頭上取暖,這樣做因為空氣不流通,人呼吸到的氧氣越來越少,易胸悶、出汗甚至從睡夢中驚醒。我們隻要註意睡覺時關好門窗,避免頭部被冷風吹到即可。

腹背:加衣防病

肺、心臟、脾胃等重要器官處於胸腹部,萬一受寒,即易引發相應器官的疾病,如導致心臟病發作、咳嗽哮喘、胃痛腹瀉等。對於女性來說,腹部受寒還可能影響到生育健康,發生痛經、不孕等情況。另外,中醫認為背為腎脈所居,感冒受風寒多從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腰背部溫暖,不僅可防感冒、固腎強腰,而且可防舊病復發、加重。這對於不願用厚重棉服遮住身材曲線的愛美人士來說尤需註意。

腹部防寒小TIPS:

加件衣,即使在溫暖的室內最好也能穿件背心或馬甲;夜間休息要蓋好被子,起夜時披件衣服,保護胸腹腰背不受寒。

手腳:按摩促循環

俗話說“寒從腳起”,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較差,脂肪少保溫性也差,故很易受寒;且中醫認為人體數條重要經脈會聚起始於腳部,腳部受寒就會影響全身的健康狀況,使抗病能力降低。因此腳部保暖對於暖身防病意義重大。雙手也處於肢體末梢,也是寒冷容易侵襲的對象。除瞭感到手冷,寒冷還能帶走皮膚的油脂,皮脂腺分泌減少,導致手部皮膚幹燥甚至皴裂。

手腳防寒小TIPS:

1、泡腳按摩:每天晚上睡前用熱水泡腳也可助血液循環而暖腳強身。泡腳最好是在睡前半小時進行,水溫在40℃左右,泡20分鐘左右即可。不過老人、孕婦等特殊人群不要泡過長時間,以免引起出汗、心慌等不適;腳部有傷口的人則不適合泡腳,以免引起感染;患糖尿病足之人泡腳水溫不宜過高,最好由他人試好水溫再泡。另外,泡腳後揉搓腳心湧泉穴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手套護手:除瞭外出戴手套保暖外,在傢洗碗洗衣服時最好也能戴上橡膠手套,一方面避免冷水刺激,另一方面也避免洗滌用品對手部皮膚的傷害。另外洗手的水溫不宜過熱,洗後趁手未幹時塗上凡士林或護手霜保護皮膚。

3、鞋襪幹燥:雙腳保證清潔幹燥,每天換洗襪子,鞋子也要保暖、舒適、幹燥,鞋底適當厚些增強保暖性。

4、幹洗手:冬天易手發涼的朋友也不妨多做做“幹洗手”的動作,即雙手對搓,摩擦生熱,促進血液循環而防寒。

冬至習俗

1、九九消寒。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2、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瞭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3、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瞭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4、福建“冬至暝”搓丸“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5、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6、臺灣吃九層糕。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

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7、廣東吃冬至肉。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傢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是中國最重要一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一個傳統的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最早訂出來的,時間在每年陽歷12月21日至23日。冬至這天,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中國北方會在這天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冬至那天,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過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最冷。所以叫“冷三九”。

冬至,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宋代。古語有雲:過冬大如年。這表明瞭古人對冬至的重視。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