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疾病發生以後,通常是會有發熱的癥狀存在的。臨床上對於高熱的處理,往往是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如果患者有出血癥狀比較明顯的話,建議要避免進行酒精擦浴的。還有就是解熱鎮痛劑的退熱的藥物對登革熱疾病的退熱效果也是不理想的,有可能會誘發患者出現溶血的發生的,需要謹慎使用的。那麼登革熱有潛伏期嗎?下面來瞭解一下。

登革熱有潛伏期嗎

1登革熱這個疾病的潛伏期是5到8天左右的,該疾病的前驅癥狀有鼻炎和結膜炎,同時伴有突然高熱和惡寒、以及頭痛、還有眼眶後痛和厭食等等的全身性的癥狀,患者第一次發熱可達三十九度左右。

2患有登革熱疾病以後,建議在日常的生活飲食中,患者盡量不要吃熱性的食物和食品調料的,比如花椒和大料等等。這些對機體都是會降低機體的抵抗力的。特別是在疾病的急性期,會降低患者的抗病能力的。

3患有登革熱疾病以後,建議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是治療該疾病的比較關鍵的治療方法之一的。特別是養成來良好睡眠習慣,每天的睡眠時間保證在8個小時左右為好的。

這些癥狀警惕登革熱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登革熱廣泛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的100多個國傢和地區(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美洲、地中海東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傢如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印度、不丹、斯裡蘭卡、馬爾代夫、孟加拉等較為嚴重。

目前,輸入性病例是我國登革熱發生的主要原因。我國大陸近些年來不少地區都發現瞭來自國外流行區的輸入性病例,個別地方還引發瞭當地病例的發生,甚至造成局部暴發。登革熱在我國多發生於6-11月份。

登革熱的潛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蟲叮咬後3~14天內發病。

主要癥狀和體征:

突發高熱:一般持續3~7天,體溫可達39℃以上

三痛:主要為劇烈頭痛、眼眶痛、關節肌肉疼痛

皮膚可有麻疹樣、猩紅熱樣、白斑樣、蕁麻疹樣等皮疹

束臂試驗陽性或淤點,皮膚、齒齦、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無論在登革熱流行地區長期居住還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攜帶登革病毒的蚊蟲叮咬而患登革熱。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有效的疫苗預防登革熱。

如果您具備以下3個條件:

發病前14天內到過有登革熱流行的國傢或地區

發病前14天內有可疑蚊蟲叮咬史

出現上述登革熱樣癥狀

請立即考慮采取以下3項措施:

立即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醫療機構取得聯系

進行有關登革熱的實驗室檢查以便盡快確診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觸者被蚊蟲叮咬以防止進一步傳播

登革熱的癥狀與一般感冒發燒有什麼不同

登革熱的典型患者可表現出:

1、斷骨熱,不僅僅是發熱,而且伴有明顯的骨痛、關節痛、頭痛、全身肌肉疼痛明顯,全身無力;

2、雖然大多數登革熱的發熱持續時間在7天之內,但一部分病人有雙峰熱,即發熱3-5天後體溫下降,正常1-3天後又出現發熱,並且在發熱同時或者退熱後,因為白細胞降低、徐誒下班下降等,病情可能加重,出現出血表現和皮疹,部分病人的皮疹有瘙癢感,嚴重者,如重型登革熱、登革熱出血熱,會有內臟器官出血,甚至低血壓、休克,有可能導致死亡;

3、不少病人有肝功能異常,甚至出現皮膚、眼睛發黃;

4、還有病人出現心肌炎表現,如心肌酶升高,或有心電圖異常表現。合並肺炎等感染。

5、今年爆發出來的登革熱疫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部分患者會具有明顯的消化道癥狀,如腹痛、腹瀉、胃口差和嘔吐等。

6、但要強調的是,目前在目前登革熱流行階段,輕型登革熱病人是最多的,他們的表現很輕,就像“感冒”一樣,一般1-3天就自行痊愈瞭。

登革熱預防措施辦法

滅蚊是切斷傳播途徑的最主要的一塊。首先保證屋子裡沒有積水,蚊子一般都在水裡產卵繁殖,有時候半個玻璃瓶就夠它產一窩的。

特殊時機註意屋內盛水容器的管理像花盆底座,閑置的盛水容器等。此外低層住戶還要註意房前屋後溝渠積水的處理。檢查紗窗是否破裂,紗窗是物理防蚊最好的措施,平時註意不要隨便打開紗窗,特別是在傍晚和晚上。在臥室也可以選擇掛上蚊帳,綠色環保。

使用蚊香或者噴霧劑對蚊蟲進行滅殺,懶人自有懶人的辦法。註意量,保證自身安全。室外周邊的話可以用敵敵畏,三氯殺蟲酯等藥劑進行滅殺。

出門記得穿長衣長褲,身上撒上花露水等驅蚊藥物,不要隨意到公園以及偏僻角落多雜草水面的地方,防止蚊蟲叮咬。

一旦發現有感染病人,要及時進行隔離,防止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以及通過蚊蟲媒介傳播。

非常時期盡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如有必要可以帶上口罩做好防護措施。及時關註疫情動態,合理安排出行計劃。

註意加強日常鍛煉,不熬夜,註意協調工作和生活,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提升自身體抗力。

加強平時飲食平衡多吃蔬菜瓜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營養,為身體防禦體系提供強大支撐。

登革熱是什麼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全身肌肉、骨、關節痛,極度疲乏,皮疹,淋巴結腫大及血液白細胞,血小板減少。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日至發病後3日內傳染性最強。少數患者在熱退後第3日還可從血液中分離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鳥類和狗等動物體內可檢測到登革病毒抗體,可能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從而有可能成為本病的傳染源。

發病原因

1、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癥,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傢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2、傳播媒介:伊蚊,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隻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3、易感人群: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