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酸痛、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是東南亞地區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登革熱的治療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登革熱的治療

治療:

登革熱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主要采取支持和對癥治療。

1.一般治療: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至完全退熱為止。

(2)進清淡、易消化飲食。

(3)加強護理,註意口腔和皮膚清潔,保持大便通暢。

2.對癥治療:高熱時先采用物理降溫,高熱不退或中毒癥狀嚴重時可短期使用小劑量激素,如口服強地松5毫克,每日3次,也可使用冬眠療法,慎用止痛退熱藥,忌用水楊酸鈉。劇烈肌肉或關節疼痛時,可用醋柳酸0.3~0.5克或可待因0.03克口服。必要時也可用嗎啡0.01克肌內註射。嘔吐時可用硫酸阿托品0.5mg皮下註射。有高熱並大量出汗,極度乏力、食欲不振、嘔吐頻繁者,先給口服補液,若不能耐受,再靜脈補液。

3.病原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但有報道早期可用利巴韋林,每日10~15mg/kg靜脈註射或靜脈滴註,4天後改半量,6天為一療程。

4.有出血者:給予安洛血、止血敏、維生素K、維生素C、鈣劑等止血藥物。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用冰鹽水或去甲腎上腺素稀釋後灌胃,同時口服甲氰咪胍等。

5.腦型病例應及時使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註入脫水,同時靜脈滴註地塞米松。也可靜脈滴註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尿(呋塞米),與甘露醇交替使用。對呼吸中樞受抑制者應及時使用人工呼吸器。

登革熱的發病原因

一、發病原因

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癥,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傢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傳播媒介:伊蚊,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隻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

二、發病機制

登革病毒經伊蚊叮咬進入人體後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復制,然後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癥。定位於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組織中的登革病毒繼續進行復制,再次釋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癥,並引起臨床癥狀與體征。機體產生的抗登革病毒抗體與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導致血管水腫和破裂。登革病毒的復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出血傾向。

登革熱的飲食

登革熱患者宜食

1、急性期臥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湯,菜湯,藕粉,蛋花湯,面片等。

2、宜吃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瘦肉、魚蝦、動物血、動物肝腎、蛋黃、豆制品以及大棗、綠葉菜、芝麻醬等。

3、給予高維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新鮮蔬菜、牛奶、肉湯、雞湯等。

登革熱患者忌食

1、忌辛辣刺激調味品,如辣椒、花椒粉、咖哩粉等。

2、忌煙、酒、咖啡。

3、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漿以及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如芹菜、黃豆芽、洋蔥等均不宜食用。

登革熱生活中要註意什麼

1、晚上睡覺時需要點上蚊香或者掛好蚊帳,避免夜間熟睡時候,被外面飛進來的蚊蟲叮咬,從物理層面上防止蚊蟲。

2、如果被蚊蟲叮咬之後,發覺有些頭暈、發熱癥狀,應該馬上到醫院或者社區專門診所進行就診,不可拖延,避免炎癥的加重而導致並發癥。

3、平時應該註意飲食習慣,保證每日三餐的營養均衡,工作學習之餘,更應該多參加一些戶外體育運動項目,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從本質上預防登革熱的發生。

4、室內室外必須清理積水,勤倒垃圾,搞好周圍生活環境,保持衛生幹凈,從源頭上杜絕蚊蟲的滋生,減少蚊蟲的數量。

5、在戶外走動休息的時候,應該在身上、特別是裸露的地方噴上驅蚊水,或者穿上長袖、長褲,避免蚊蟲的趁機叮咬而導致發炎。

6、傢裡或者周圍,特別是一些容易滋生蚊蟲或者躲藏蚊蟲的地方,應該使用一些殺蟲劑進行噴灑,也是一個源頭上很好的杜絕蚊蟲滋生的方法。

7、從大的方面上來講,一個社區一個公共場所,需要全民動員,特別是負責單位部門,應該及時采取相應的積極措施,普及預防登革熱常識,同時進行滅蚊防蚊工作,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預防控制。

 

登革熱是如何傳播的

伊蚊生活在城市棲息地,主要在人造容器中繁殖。與其它蚊子不同,埃及伊蚊在白天進食,其叮咬高峰是在早上或黃昏前。雌性伊蚊每次進食會叮咬多人。蚊子叮咬瞭感染登革熱病毒的病人或隱性感染者,登革熱病毒隨蚊子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時獲得病毒。

伊蚊吸吮病人血液後病毒即在蚊體內的唾液腺及神經細胞中大量復制,經過8~12天後蚊子就具有瞭傳播登革熱的能力,被感染的蚊子終生均能傳播病毒。伊蚊有白天吸血的習慣。它吸血時常不是一次吸飽,而是東叮一下,西叮一下地間斷吸血,這樣就增加瞭傳播疾病的危險。攜帶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叮咬健康人。它們在叮咬人體時通常一邊吸血,一邊把自己的唾液註入人體內,登革熱病毒也隨之註入人的體內。人感染登革熱病毒後可表現為無癥狀隱性感染、非重癥感染及重癥感染。隱性感染者、登革熱患者(潛伏期或發病後)又可作為傳染源感染更多的健康人。

伊蚊感染登革熱病毒後不但可終生攜帶和傳播病毒,並可經卵將病毒傳給後代,通過蚊卵帶病毒過冬,使登革熱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