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潛伏期通常約5-7天,具有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等特點。患者有可能出現極度疲倦及抑鬱癥狀,少數病者會惡化至登革出血熱,並進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登革熱引起的並發癥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一般來說登革熱主要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本病於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並據癥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傢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

登革熱有什麼癥狀

1、典型(普通型)登革熱

(1)發熱: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戰癥狀,高熱,24~36h內體溫升高達39~40℃,多數患者表現為稽留熱或弛張熱。大部分患者經治療5~7天後,體溫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少數患者於發熱3~5天後體溫降至正常,1天後再度上升,稱為雙峰熱或馬鞍熱。發熱時常伴較劇烈眼眶痛,肌肉、頭痛、骨及關節疼痛,極度乏力,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等胃腸道癥狀。患者於發熱期的呼吸、脈搏加快。早期體征有顏面、頸、胸皮膚潮紅,眼結合膜充血及淺表淋巴結腫大。恢復期常因顯著衰弱而需數周後才能完全恢復正常。兒童病例起病可較緩慢,毒血癥狀較輕,恢復亦常較快。

(2)出血:出血多發生於病程的第5~8天。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現象,如牙齦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皮膚、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圍的大小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關系。皮膚或黏膜下出血范圍的直徑不超過2mm者稱為出血點,直徑為3~5mm者稱為紫癜,直徑為5mm以上者稱為瘀斑。當出血灶的皮膚明顯隆起時稱為血腫,可見於嚴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試驗亦稱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可用於疑似本病病例檢查。檢查方法是在前臂屈側面肘彎下4cm處畫一直徑為5cm的圓圈,仔細觀察圓圈皮膚有無出血點,如果發現出血點則用墨水筆標出。然後用血壓計的袖帶束於該側上臂,先測定血壓,再使其保持於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維持8min後解除壓力。待皮膚顏色恢復正常(約2min)後,計算圓圈內皮膚出血點的數目,減去原有出血點的數目。若兩者之差大於10則為陽性。登革熱患者的束臂試驗常呈陽性。由於束臂試驗有可能使存在嚴重出血傾向患者的試驗前臂出現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試驗不宜過多施行。

(3)皮疹:常於病程的第3~6天出現,多為斑丘疹,可呈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點)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時出現兩種或多種皮疹。皮疹多先見於軀幹,然後逐漸向四肢、頭面部蔓延,最後分佈於全身皮膚。皮疹多有癢感,大部分不脫屑,持續3~5天後逐漸消退。

(4)其他:約1/4病例有輕度肝大,個別病例可有黃疸,但脾大少見。

2、輕型登革熱 癥狀和體征較典型登革熱輕,表現為發熱較低,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不出疹,無出血傾向,但淺表淋巴結亦常腫大,病程常短於5天。流行期間輕型病例較多,由於其臨床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與急性上呼吸道炎,癥狀較輕,故較易被忽視而漏診。

3、重型登革熱 早期臨床表現類似典型登革熱,但發熱3~5天後病情突然加重。表現為腦膜腦炎,出現劇烈頭痛、嘔吐、譫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縮小等。此型病情兇險,進展迅速,可於24h內死於中樞性呼吸衰竭。

4、登革出血熱

分為兩型即較輕的登革出血熱和較重的登革休克綜合征 。

1)登革出血熱

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但其肌痛、腰痛、發熱、但骨、關節痛不明顯,而鼻衄、嘔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癥狀嚴重。常有兩個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於100ml、血濃縮,紅細胞壓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雖小,但出血部位位於腦、心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而危及生命。

2)登革休克綜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熱癥狀;在病程中或退熱後,病情會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兇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登革熱癥狀是怎麼樣的

登革熱潛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臨床表現有發熱、畏寒、頭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適、胃納差等,主要臨床特征為突然起病、迅速高熱、三紅征(顏面潮紅、頸紅、胸背紅)、多樣性皮疹、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根據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三型:

(1)典型登革熱: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熱(一般24~36小時達39~40℃),少數呈雙峰熱。頭痛、眼球或眶後痛,全身肌肉、骨關節疼痛、腰痛,少數患者出現腹痛。 極度疲乏,納差。顏面潮紅、結合膜充血、胸、背皮膚潮紅、表淺淋巴結腫大,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或正常。熱程通常為3~7日退熱,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現多形性皮疹,少數有出血傾向。 一般發熱持續時間短,有輕度頭痛及全身痛、皮疹少、無合並癥者,可診為輕型典型登革熱。

(2)登革出血熱: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臨床表現,2~3日後於四肢、面部、腋窩、粘膜可見散在性出血點,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進展後有鼻覷、牙齦出血、消化道、子宮、陰道、泌尿道等1個以上器官出血。常見肝腫大而極少黃疽,紅血球容積增高20%以上(由於血漿外溢,脫水而造成血液濃縮,濃縮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於10萬/UL者。

(3)登革休克綜合征:登革出血熱病人少數在持續發熱或退熱後病情突然惡化,出現皮膚變冷、濕潤、煩躁不安、嘴唇紫鉗、脈搏快而弱、脈壓低(脈壓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壓下降甚至不能測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時搶救可於12~24小時內死亡,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預後嚴重。但如能及時正確處理,渡過危險期後可迅速恢復。

登革熱的治療

1.一般治療: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至完全退熱為止。

(2)進清淡、易消化飲食。

(3)加強護理,註意口腔和皮膚清潔,保持大便通暢。

2.對癥治療:高熱時先采用物理降溫,高熱不退或中毒癥狀嚴重時可短期使用小劑量激素,如口服強地松5毫克,每日3次,也可使用冬眠療法,慎用止痛退熱藥,忌用水楊酸鈉。劇烈肌肉或關節疼痛時,可用醋柳酸0.3~0.5克或可待因0.03克口服。必要時也可用嗎啡0.01克肌內註射。嘔吐時可用硫酸阿托品0.5mg皮下註射。有高熱並大量出汗,極度乏力、食欲不振、嘔吐頻繁者,先給口服補液,若不能耐受,再靜脈補液。

3.病原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但有報道早期可用利巴韋林,每日10~15mg/kg靜脈註射或靜脈滴註,4天後改半量,6天為一療程。

4.有出血者:給予安洛血、止血敏、維生素K、維生素C、鈣劑等止血藥物。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用冰鹽水或去甲腎上腺素稀釋後灌胃,同時口服甲氰咪胍等。

5.腦型病例應及時使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註入脫水,同時靜脈滴註地塞米松。也可靜脈滴註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尿(呋塞米),與甘露醇交替使用。對呼吸中樞受抑制者應及時使用人工呼吸器。

6.登革出血熱的治療:無休克者的處理與登革熱同。伴有休克的登革出血熱除上述處理外,應用乳酸鈉及林格液、生理鹽水、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漿或代血漿迅速擴充血容量以糾正休克。同時吸氧,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擴容時要註意滴速,防止心力衰竭和肺水腫。—般不要輸全血,以免加重血濃縮的程度。可用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阿拉明、腎上腺皮質激素或異丙腎上腺素。有DIG時可用肝素等治療。

登革熱發病原因

登革熱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登革病毒屬B組蟲媒病毒,黃病毒科黃病毒屬(flavivirus)。病毒顆粒呈啞鈴狀(700×20--40nm)、棒狀或球形,球形直徑50nm。為單股正鏈RNA病毒,RNA分子量4.103kD。登革熱病毒核心為RNA與蛋白質組成的20面立體對稱的病毒顆粒,外層為兩種糖蛋白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異性抗原,用中和試驗可鑒定其型別。

病毒基因編碼3個結構蛋白和7個非結構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3個結構蛋白分別為E蛋白(包膜蛋白)、C蛋白(核心殼蛋白)和M蛋白(膜蛋白)。E蛋白含有中和抗原和病毒的種、屬、型等特異性表位,可誘導機體產生中和抗體、血凝抑制抗體。此外,E蛋白還可能引起抗體依賴的增強感染作用(ADE)。C蛋白可能在蛋白質和RNA的相互作用中發揮作用。M蛋白與病毒感染能力的強弱有關。登革病毒可分為4個血清型,與其他B組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應。

登革病毒在1~3日齡新生小白鼠腦、猴腎細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細胞株內生長良好,並產生恒定的細胞病變。

登革病毒對寒冷的抵抗力強,在人血清中貯存於普通冰箱可保持傳染性數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熱,50℃30min或100℃2min均可滅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線或0.05%福爾馬林可以滅活。

登革熱的並發癥

1、急性血管內溶血 最為常見,發生率約為1%,多發生於紅細胞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排醬油樣小便、貧血、氣促、心率加快,尿標本檢查無或僅有少量紅細胞而潛血試驗呈強陽性。值得註意的是當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時,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圍,而於1個月後才出現含量缺陷。這是因為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時,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紅細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對較多的年幼紅細胞,當其發育成熟、衰老時才逐漸出現G6PD缺陷所致。

2、精神異常 個別患者可並發感染性精神異常,尤其多見於有精神病傢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 嚴重病例可發生心肌炎,主要表現為心跳、氣促、心率增快,可出現心律失常。

4、肝功能損害 輕度肝功能損害常見,主要表現為肝輕度腫大、邊緣銳利,質軟,肝功能檢查出現ALT、AST 和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等升高。嚴重病例可發生總膽紅素(TBIL)升高,甚至出現肝腎綜合征。

5、尿毒癥 多見於登革出血熱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內溶血可促進尿毒癥的發生。

6、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可見於重型及登革出血熱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窘迫,煩躁,發紺,雙肺可聞幹、濕性囉音。動脈血氣分析,動脈血氧分壓(Pa02)<8、0kPa(60mmHg),早期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02)常<4、7kPa(35mmHg),晚期PaCO2則可>6、0kPa(45mmHg)。

7、其他 其他可能發生的並發癥包括顱內高壓癥、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和眼葡萄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