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註重精神方面的保養。

中醫養生很重要

中醫養生重要性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註重精神方面的保養。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中醫養生發展史

養生跟中醫是分不開的,中醫的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中醫的理論包含瞭很多養生的精華,中醫存在瞭多久,養生就存在瞭多久,下面就來看看養生的歷史吧。

養生學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華夏祖先開始認識疾病,用中醫藥治療疾病時,養生學就應運而生。

如果追溯到有文字記載,大概從甲骨文時代起就已經產生瞭。甲骨文曾記載有疾首、疾腹、疾胸等胸腹一類的疾病。據考證,這些疾病多由飲食不潔、酗酒等原因造成,人們已經開始註意到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一些不良因素。當時的養生學還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人們把生老病死的這種新陳代謝和自然規律歸咎於天譴神罰,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禱神靈保佑,以求吉祥平安,表達人們向往健康、向往長壽的良好願望。這算是早期養生學的萌芽。

到瞭西周時期,人們對養生有瞭較深的認識,《周禮》一書有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疾,冬時有嗽上氣疾”等等,認識到不同季節產生不同疾病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瞭采取措施防治疾病,提高人們健康水平,朝廷設置瞭“庶民掌除毒盅”、“壺琢氏掌除水蟲”的環境衛生官吏。認識到蚊蟲、毒蟲及水源清潔與疾病的傳播有很大關系,這比商王朝又有瞭一定的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健康養生不斷進行新的探求。孔子曾經指出:“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寢處不適,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這些都是造成身體損害、不善養生的原因。老子也認為:精神與健康長壽也有密切關系,如欲望太過也能損壽。當時有些學者提出:“淫生六疾”、“過則為災”,特別提出瞭註意節制房事,“近女室,不節不時”,“淫則生內熱惑盅之疾”等。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養生方》更是一個有力的論證。該書有記載非常詳細,提出瞭養生保健功,即房中導引功,在做此功時,要註意飲食、呼吸吐納等等。“合男女必有則”,達到“善用八益去七損,耳目聰明,身體輕利,陰氣益強,延年益壽,居處樂長”的目的。不僅如此,《養生方》還提出瞭一套比較完整的養生理論,對現在的臨床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中醫養生之經絡

提示:中醫認為,血是運送營養物質的基礎,氣是營養物質產生的動力,而經絡行使的是運送氣血的職能,隻有貫通全身,才能濡養所有器官和組織。如果氣血分配不均,就要糾正局部偏盛或偏衰;一旦臟腑染病,所屬的經絡穴位會發生相應改變,從而在人體體表上有所反應。

7法保持經絡的暢通

5字調息通五臟:每天清晨,用鼻子吸氣,嘴呼氣,默念:噓、呵、口四、吹、呼字,不要出聲。每個字音對應一個臟腑:噓對肝,呵對心,口四對肺,吹對腎,呼對脾。

提示:這是利用調節呼吸來調勻氣息,疏通五臟。如果常念“噓”可以養肝明目,常念“呵”可以泄心火等,長久堅持,會有一定作用。

三線放松通經絡:平臥在床上,將身體分為三條線,分別自上而下放松。第一條線(兩側):頭頂-頭兩側-頸部兩側-兩肩-兩上臂-兩肘關節-兩手。意念在中指端保持1~2分鐘;第二條線(前面):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兩膝部-兩小腿-兩足背-十個腳趾。意念在腳趾部保持1~2分鐘;第三條線(後面):後腦部-枕部-兩小腿後部-兩腳跟-兩腳底。意念在腳心湧泉穴保持1~2分鐘。

提示:意念沿經絡走向放松。實際上這是推動氣血沿經絡走一遍,檢查通暢程度,對疲憊或失眠者有效。

蓮花坐活動韌帶:坐時,屈左腿,將左腳的腳背放在右大腿的腹股溝處,雙手放在左膝蓋上,輕柔地做上下彈性運動數次,使之接觸地面;然後換右腳。

提示:堅持運動能有助於活動人體多處韌帶,使腿、腹、胸、頸部等肌肉得到充分伸展,保持經絡暢通。

輕揉耳輪通腎氣:雙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1分鐘,直至耳輪充血發熱。

提示:中醫認為全身精氣有各臟器收集後交腎來保存,腎開竅於耳,耳朵上佈滿瞭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僅能健腎,還能打通全身穴位。

梳頭促進血循環:用手指或木梳從額頭前至枕後,從兩側的顳部至頭頂進行“梳頭”,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頭為最佳。

提示:人體各條經絡都匯聚於頭部,梳頭時要經過眉沖、通天、百會、印堂、玉枕、風池等近50個穴位,對這些穴位進行如同針灸的刺激,可以促進頭部血流,疏通經絡。

薄荷茶味疏經絡:取幹薄荷葉15克,綠茶3克,沖入沸水1500毫升,待泡出味且稍涼後,濾去殘渣,再加少量冰糖,或把鮮薄荷葉洗凈,放入杯中,直接沖入開水。

提示:用於泡茶的有歐薄荷、綠薄荷和蘋果薄荷,味苦辛,有健胃、通絡之效,但是薄荷性涼,不易久服。

老絲瓜引導經絡:老絲瓜1條,切碎炒至微黃,研成細末,每次10克,用熱水過服。

提示:老絲瓜筋絡貫穿,類似人體經絡。借老絲瓜氣來導引人體經絡,使氣血通順。

所以保持經絡暢通才是養生之根本。

中醫養生三大誤區

中醫養生三大誤區1 :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正解: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愈瞭。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瞭內服中藥,還有藥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藥浴以及心理療法等。

中醫養生三大誤區2 :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萬別以為養生僅僅是為瞭長壽,或認為養生隻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好皮膚也是養出來的。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需的功課。

中醫養生三大誤區 :輕微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治療

正解:頻繁看病吃藥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謂“是藥三分毒”,吃藥還有副作用。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傢的中醫保養知識,既能防患於未然,即使有輕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調養恢復健康。

從上面闡述你對中醫養生瞭解瞭嗎?走出中醫養生這三大誤區,會使你更健康。

中醫養生飲食禁忌

中醫理論講究的是“藥食同源”,飲食忌口是在中醫營養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正如名醫張仲景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 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便是此理。 忌口,主要忌的就是發物。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發物呢?要瞭解什麼是“發物”,就要首先瞭解食物的性味以及你目前的體質狀況。

凡氣虛之人,忌吃破氣耗氣的食物,忌吃生冷性涼的食品,忌吃油膩,辛辣食物。比如山楂,雖然具有開胃消食的作用,可是也有破氣耗氣之害,正如清代王世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所言:多食耗氣,羸弱之人或虛病後忌食之。在清代的本草類名著《得配本草》中也有明確的告誡:氣虛便溏,脾虛不食,二者禁用。還有大蒜、薄荷,氣虛之人也不宜多食。此外,氣虛之人,也應當少吃柚子、金橘、橙子、蘿卜等。

血虛之人,忌吃生冷性涼之品。如冷飲、西瓜、雪梨等。

陰虛之人,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溫熱香燥食品,忌吃煎炸炒爆的食物,忌吃性熱的食物。比如食用肉桂後易助火傷陰,凡陰虛體質以及陰虛之病,均不宜吃。正如明代藥學著作《本草經疏》中所言:男女陰虛,法並忌之。

陽虛之人,忌食性寒生冷之物,忌吃各種冷飲,忌吃各種生冷瓜果。比如鴨肉、兔肉、甜瓜等。宋代中醫學著作《本草衍義》中有告誡: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為其消損陽氣故也。

以上是從氣血陰陽論之,接下來,按照脾虛,腎虛,肺虛來看看該如何忌口。

脾虛之人,忌吃生冷瓜果蔬菜,忌吃性寒之物,忌吃滋膩厚味,堅硬難化之物,忌吃辛辣耗氣、破氣傷胃的食品,忌吃炒爆助火、香燥黏糯的食物。比如鴨肉、甲魚、梨、山楂、甜菜。清代的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對於甲魚有“脾虛者大忌”的描述。

腎虛之人,忌吃生冷大涼之物,忌吃辛辣香燥食品,出現腎虛浮腫時,又忌過咸飲食,也忌吃蔥蒜等刺激性食品。比如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甜瓜,洋蔥等。

肺虛之人,忌吃辛辣,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寒之物,忌吃炒炸烤爆之類香燥傷陰的食品。比如石榴,性溫,味酸甜。根據前人的經驗,石榴有損耗肺氣之弊,故凡肺氣虛者,不宜多食。像患有慢性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虛喘者,皆應忌之。

查看更多關於“中醫養生飲食禁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