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的養生保健生活中,最最重要的是要註意三個平衡即:營養平衡、動靜平衡、心理平衡,凡事有度,適可而止。這裡指的是相對的平衡而不是指絕對的平衡,前文裡有說到每個人在各自的養生保健生活中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各種因素使其都會有差異。但我們應把握的總的原則就是相對平衡。生命的健康在於平衡,也更切合於中醫養生保健的理論。而中醫更加註重於養生陰陽平衡,下面就給大傢介紹一下中醫的養生平衡之道.

何為中醫養生重在平衡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瞭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傢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法則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隻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瞭。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註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註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註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養生根本在於平衡

其一.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愛動的,愛靜的,都有長壽的。那麼,究竟是愛動好,還是愛靜好?怎麼樣對健康更有利呢?其實,中醫歷來不是片面強調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強調動靜結合,陰陽平衡。

其二.《呂氏春秋》中說:“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就是說凡是要追求養生延壽的人,都必須熟知養生的根本措施和方法,那麼疾病就不會侵犯身體瞭。中醫認為,養生就是要平衡人體陰陽,保持人體精、氣、神的協調。

其三《黃帝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古人認為,人的生活、生存依賴於自然環境,人體隨著大自然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變化,也進行著不斷的調整。天地的氣化是人所無法取代的,四時寒熱的更替和運行,任何人也不能違背。養生就是要力求做到保持經絡的通暢運行、氣血的從容和順、臟腑功能的協調統一;使虛損不足者恢復正常,最後變得和正常人的體質功能一樣。

綜上所訴養生的最高境界為動靜結合,謹慎守護人體陰陽的平衡,如此形體才充實。

養生註意五大平衡

萬物都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身體也是如此,如過失衡,那麼身體的健康就會受到影響。中醫養生也是非常講究“平衡”的,養生要註意哪些平衡呢?下面我們就為大傢介紹一些有關養生的常識,大傢在養生的時候要註意五大平衡哦。

1、環境平衡

一切健康長壽的生命,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要保護適宜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創造適宜人們生活的小環境。人與環境失衡,便會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2、營養平衡

要調和五味,不偏食。營養平衡,才能使人均衡發育生長。

3、動靜平衡

《內經》上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4、心理平衡

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精神崩潰會導致身體崩潰。生氣和憂鬱可以使人生病。

5、陰陽平衡

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一旦陰陽失調,人就生病。《黃帝內經》說:陰性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

可以說:“生命在於平衡”,如果身體失衡,健康就會受損,也可能會導致疾病的出現,以上為大傢介紹瞭冬季養生要註意的五個平衡,希望大傢要多多註意。

養生平衡的作用

1.促進血液循環。一般來說,體溫與血液循環有密切的關系,體溫低血液循環也較低,體溫升高血液循環也隨之旺盛。足療可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環,增高皮膚溫度,從而促進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環;改善瞭心臟功能,降低瞭心臟負荷。有人做過測試,一個健康的人按摩雙足30分鐘,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為10-13倍,男性為13-18倍。可見,熱水足療可使血液循環順暢和改善。

2.促進新陳代謝。足療促進瞭足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環,由於血液循環量的增加,從而調節各內分泌腺體分泌各種激素,如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激素等等,這些激素均能促進新陳代謝。

3.消除疲勞。當人體肉體疲勞時,首先出現足部血液循環不良,代謝終產物,鈣鹽、乳酸微晶體等物質沉積。當人體某個器官功能不正常或患病時,由於病理反射的影響,使足部的血液循環更為不良,更容易產生沉積物。運動員在經過一天劇烈運動後,每公斤血液中平均含有30毫克的乳酸,按摩雙足30分鐘後,進行采血檢查,約下降5毫克,經過一段足浴時間,血液中的乳酸降低20毫克左右,恢復到幾乎不感覺疲勞時血中的乳酸水平。可見,熱水足療是消除肉體疲勞的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4.改善睡眠。足部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腳對神經和毛細血管有溫和良好的刺激作用。這種溫熱刺激反射到大腦皮層,對大腦皮層起到抑制作用,是興奮的交感神經順利地向副交感神經轉換。副交感神經興奮後,此時人處於安靜休息狀態,從而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癥。

5.養生美容。養腦護腦。通過足療,可以調節經絡和氣血。同時,足部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從而使頭部血流加快,及時足量補充大腦所需氧氣和營養物質。如果沒有時間去足療店,自己也可以在傢做個簡單的足療,效果也是不錯的。

怎樣維持養生平衡

我國古代養生傢十分重視飲食適量,在節制飲食方面有許多精辟論述和具體方法。被後世稱為“醫書始祖”的《內經素問》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飲食過度的危害。又具體論道:“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則腆滿閉塞(腹部脹滿堵塞),下為飧泄(腹瀉),久為腸澼(痢疾)”。此後,歷代醫學傢和養生傢在節制飲食方面,繼續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不暴飲暴食。一次飲食量過大,使胃的負擔驟然加重,於是引起胃痛、嘔吐、腹脹、噯氣等癥狀,嚴重者導致急性胃炎、腸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日暴、十日寒,給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難以彌補的。為此,宋代張果在《醫說》中告誡道:“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也就是現代科學主張的“少量多餐制”。

大饑勿飽食,大渴勿過飲。人在大饑大渴之時,最易一次吃得過飽或飲水太多,從而使胃難以適應,造成不良後果。古人主張“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這是防止饑不擇食、渴不擇飲的科學辦法。唐代藥王,長壽老人孫思邈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誡道。“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如果一旦出現饑渴難耐的情況,重溫這些節食訓誨或以此勸導孩子緩緩進食,漸漸飲水,就可避免身體受到傷害。

1.飲食不可勉強

出現厭食的原因,一是由於人體暫不需要繼續進食或飲水,這屬於生理性的厭食;二是由於疾病影響瞭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這是病理性厭食;種種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厭食。不論哪種情況,隻要沒有食欲,就不應當“努力加餐飯”。積極的辦法應當是:調整飲食制度,加強體力活動,參加娛樂活動,保持精神愉快,創造輕松的進食環境,烹制色香味形俱能誘人食欲的飯菜等等。關於勉強進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養生廷命錄》曾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總之還是傷脾胃,而脾胃被中醫視為人體健康長壽的“後天之本”。所以註意節食,保護脾胃,實在是健康長壽的關鍵環節。

2.進食要定時定量

孫思邈《千金要方》說:“飲食以時,饑飽得中”,“每食不重用”,講的就是吃飯要定時定量,並且不要過量。這對維持胃腸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規律性是十分重要的。陶弘景亦說:“飲以養陽,食以養陰,食宜常少,亦勿令虛。”明代《修真秘要》更說得明確:“食欲少而不欲頓,常如饑中飽,飽中饑。”這種飲食適可而止、常處不饑不飽狀態的節食理論,與現代科學所主張的觀點非常一致,因此實在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養生座右銘。

3.胖人更應縮食

古代養生傢有道:“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生之求,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語出《太平禦覽》)。這句話中的科學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肥胖者必須通過削減主食(谷氣)來加強元氣(臟腑功能),這樣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帶來的一系列胃腸道和心血管疾患,有希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節制飲食的問題,目前已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重視。意大利學者考納婁,於1958年所著《延身健身的可靠秘法》中提出“節食廷壽”說。他自己嚴格遵守節食原則,每天隻吃固體食物360克,喝液體飲料400克,結果他活到100多歲,而在83歲高齡時,據說還能騎馬、爬山和寫作。美國科學傢謝爾登,從1928年開辦“健身學校”達40年之久,通過節食調節生活制度,使數萬名各種病弱患者恢復健康。蘇聯皮茨赫拉烏裡教授,在他1975年所著《高加索人的長壽》一書中,為百歲老人制定的飲食原則是:食量適度。

縱觀古今中外養生傢的經驗,都十分強調節食對健康長壽的作用。所以在飲食養生方面,第一是要全面攝食,使營養平衡,第二是要饑飽得中,保持腸胃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