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問題是大傢生活中都可能會遇到的,大傢要註意到養生的問題是人們都可能會遇到的,因此對於養生大傢要的的很多,養生的方法比較多的,關於中醫養生的問題大傢應該知道的不少的,下面我們就來說下中醫養生指南要遠離三大誤區。

中醫養生指南要遠離三大誤區

1: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正解: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愈瞭。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瞭內服中藥,還有藥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藥浴以及心理療法等。

2: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萬別以為養生僅僅是為瞭長壽,或認為養生隻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好皮膚也是養出來的。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需的功課。

3:輕微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治療

正解:頻繁看病吃藥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謂“是藥三分毒”,吃藥還有副作用。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傢的中醫保養知識,既能防患於未然,即使有輕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調養恢復健康。

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自古以來,人們為瞭達到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都在探索著如何養生。何謂養生?大致來說養生就是調和陰陽、氣血以使自身精神好,肉體健康。但是現在的許多人都覺得養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其實不然,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做起,你會發現,其實養生就是每一個很小的好習慣的積累。

中國人大多信奉中醫,因為中醫註重治標。所以養生也大多遵從中醫的原則,即:調和陰陽,補充氣血。這聽起來讓人覺得需要專門的調養,其實隻要註意每天的作息,生活習慣,你的身體就會慢慢的處於一個最佳的狀態,從而也達到瞭我們養生的目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如何從日常的生活中調和陰陽。根據古樹的記載,每天的晚上十一點到一點和每年的冬至分別是一天、一年之中至陰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註意保暖,因此每天保證在十一點之前上床休息,在冬至的時候要吃羊肉湯來增加身體的陽氣;相對的,每天的上午十一點到一點和每年的夏至分別是一天、一年之中至陽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註重養陰,以防體內陽氣過盛而傷害身體,可以適量攝入涼性食物以保持體內陰陽平衡。

其次就是補充氣血,也許許多人會認為這應該是女人才要註重的事情,其實不然,對於男性來講,補充氣血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補充氣血,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食一些紅棗,黑米,花生,枸杞等,多喝一些微火慢燉的雞湯,蹄筋湯等高營養的湯品。日積月累,體內氣血自然充足,人也會隨之精神倍好。

一般來講,經過日常的慢慢調養,體內的陰陽平衡,氣血充足,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會看上去精神煥發,從而也就達到瞭養生的效果,所以,養生並不難,需要的隻是日復一日的堅持和信心。

中醫養生要記住八大禁忌

一、老瞭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瞭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瞭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瞭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後就全部排空。感到饑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而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瞭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於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瞭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願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瞭才睡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隻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於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瞭也強撐著。這不利於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瞭才歇

累瞭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瞭才減

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搖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瞭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醫養生也分男女

中醫養生大傢都把重點放在進補更環境的一些影響當中,卻忽略瞭一個問題,那就是養生也會分男女的,真是這樣的麼?

男人“冷”養生

水溫冷下來 男性不要頻繁進行熱水浴或桑拿,每周一次,溫度以37℃~41℃為宜,每次15~20分鐘,每周累計不超過30分鐘。

飲食冷下來 男人對動物性脂肪的偏愛,會使腎臟超負荷運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的風險。男人應學會低熱量飲食,減少動物性油脂攝入,以豬肉為例,每天應控制在二三兩,吃豬肉時最好與豆類食物搭配,可以使膽固醇與脂肪顆粒變小。每天食用油不超過30克。

火氣降下來 火氣上來的時候要善於解脫自己,比如聽聽舒緩的歌曲、去室外緩步走走,都有助於降低血壓和平穩心率。

女人“熱”養生

暖腳促睡眠 雙腳是女人的“第二心臟”。女性每天睡前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15~30分鐘,不僅能緩解腰背疼痛,還能促進睡眠。泡腳水不能太淺,至少要沒過腳面,連小腿一起泡,效果會更好。怕冷的女性晚上睡覺前,最好穿上保暖的棉襪,幫雙腳禦寒。

暖食養腸胃 女人最好少吃寒性、生冷食物,尤其是畏冷、手腳經常冰涼、易傷風感冒的女性更應註意。女性冬天可多吃些大棗山藥粥、五色粥等粥品,北芪黨參燉羊肉、蘿卜排骨湯能溫補血氣、增強體質和抵抗力,做菜時還可放些薑、胡椒、辣椒等有“產熱”作用的調料。

暖水防婦科病 做傢務最好多用溫水。熱水能預防關節炎和婦科病。洗冷水澡更是女性大忌,由於水溫過低,人體會感到寒冷,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應,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神經緊張等。

因此中醫養生也分男女,男人怕熱,所以“冷”點的男人活得久;女人怕冷,所以“熱”點的女人更長壽。

中醫養生以順為養

現代人如何養生?中醫如何養生?中醫學養生方法的倡導和踐行者們在身體力行中創造出來的養生智慧和方法,不正是人們所期盼和可供仿效的寶典嗎?

大師們的養生經驗各有高招,體現出中醫學因人、因地、因時辨證養生的法則和他們的不同體驗。在這些感受中,重視和強調心養、食養、體養、藥養四條瑰寶,充分體現瞭中醫學“以順為養”的主流意識。

心養,包括“德養”在內,是大師們養生心得中被列為第一位的要務。“思無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心平氣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這幾句話是《大藏經》中說的,強調的是心養的至上功能。《黃帝內經》中有形式不同而意義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鄧鐵濤教授提出的“養生必先養德,大德方得其壽;養生必重養心,心寬方能體健”的理念;王玉川教授倡導的“靜以養神,淡泊名利,修德潤身”的觀點等,都是大師們在一生實踐、一生歷練中用心編織出的妙法錦囊。

食養,是最基本的養生內容。人之健康與否,無非在於氣血、津液、精血,而它們無不來源於機體對食物的受納、生化、吸收、利用。“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程莘農教授的“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調養脾胃,註重三杯茶(上午綠茶,下午烏龍茶,晚上普洱茶)”、李振華教授的“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定性”、顏正華教授的“七分飽,減肥胖,忌吸煙,慎飲酒”、王綿之教授的“做到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等論述,都是取之有據、行之有效、仿之有驗的食療真經。 體養,包含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能鍛煉和愉悅身心的多種文體活動。任繼學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時而動”的行為,蘇榮紮佈教授堅持“搓臉、轉睛、叩齒、挺腹、太極拳”的綜合程式,張琪教授重視清晨不間斷的光浴、氣浴、風浴的“三浴法”,賀普仁教授自創經絡引導養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極具個性特點的體養妙訣。

藥養,強調的是藥物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除瞭對相關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外,利用藥物的特性,在自然養生中雜以藥物的支持或輔助,以為人體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進和支撐。這些中醫造詣非凡的大師們,在為他人提供各種藥養良方的同時,也為自己量身定制出極具個性特色的藥養方法:朱良春教授常服六味地黃丸,他認為該藥有延緩衰老的作用;李輔仁教授長於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認為上下通暢是預防多種疾病發生的不二法門;張學文教授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麥冬、枸杞茶,他認為此茶能夠養精提神、護衛正氣……如此豐富多彩的藥養法,或據於對醫理的拓展,或據於對藥物的效用,或據於對時令的把握,或據於對地域的考慮,或據於對體質的辨識,點滴中折射出大師們的高深學問和審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