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養生已經走進瞭人們的生活,很多人都非常註意養生的生活和節奏,但是很多所謂的養生都是有誤的,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就和你一起揭開中醫養生的神秘面紗。

中醫養生:正確泡腳勝過補藥

一、養人需養腳

1、把雙腳浸入40℃左右的熱水中,15~20分鐘後頭痛會明顯緩解。

2、如有睡眠不好、精神不振、飲食不佳、疲乏無力、情緒不穩等一系列不適癥狀,可用熱水泡腳30分鐘,再搓腳心10~20分鐘,直至發熱,會感到神清氣爽,全身輕松。

3、對於感冒發熱病引起的頭痛,熱水泡腳還有助於退熱。

4、如果在泡腳同時能不斷用手按摩湧泉穴及按壓大腳趾後方偏外側足背的太沖穴,還有助於降低血壓。

並且,堅持熱水泡腳進行足療的應用范圍很廣,風濕病、脾胃病、失眠、頭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截癱、腦外傷、中風、腰椎間盤突出癥、腎病、糖尿病等大病、重病後的康復治療等都包括在內。

二、怎樣泡腳更有效

1、泡腳不同於一般的洗腳,必須將腳泡到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發揮作用。開始泡腳時,先倒入少量熱水,沒過足背,水溫不要太熱,以40℃左右為宜。然後,隨水溫降低,逐漸添加熱水,保持水溫,直至雙腳變紅,全身有熱感,微微汗出即可

2、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宜。時間太長的話,容易增加心臟負擔。

3、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註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在床上休息。

4、中藥泡腳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銅盆等金屬盆容易與中藥中的鞣酸發生反應,生成鞣酸鐵等有害物質,使藥物的療效大打折扣。

5、泡腳和可以搓搓腳心,其實主要是搓湧泉穴,那樣效果會更好,這叫心腎相交,對提高睡眠質量和養生好處非常錯。

如果您早晨沒時間泡腳,晚上泡泡腳也是非常好的哦。不要錯過這種簡單有效的養生方式。

中醫養生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一、中藥都應趁熱喝

其實,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中醫說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冷服”效果更好。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瞭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

而一些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二、吃中藥不能吃綠豆

民間有“吃中藥不能吃綠豆,以免解藥”的說法,於是那些正在服用中藥的朋友便對綠豆敬而遠之瞭。那麼“綠豆解藥”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其實,服中藥時能否服用綠豆,和所服中藥的藥性有關,在服用黃連、黃芩、等清熱類中藥時,可與綠豆同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在服用人參、黃芪、等溫經散寒類中藥時,未經醫生許可,不要擅自服用綠豆。

三、什麼人都可以用同樣的食療方子

很多自封的專傢都喜歡冒充中醫,大談傳統養生和食療。其實,真正的中醫都是要辨別體質之後才下藥的,而且藥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細地調勻寒熱,而絕不可能像“大師”們那樣給所有的人都開一類方子。僅就這一點,已經足以判斷他們不是有資質的中醫。

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也是要辨別不同人的生理狀況和營養狀況,按照每個人的個體情況來安排食譜。有些人應少吃紅肉,有些人則適宜多吃紅肉。有些人適宜多吃燕麥,有些人則不適宜多吃。如果一個營養師給什麼人都推薦同樣的食譜,那隻能說,他不是個合格的營養師。

四、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醫的說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終生無法治愈。這話顯得很客觀,但聽起來不太爽,遠遠不如一個偏方搞定的說法那麼讓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聽說什麼藥能夠根治糖尿病,永遠有人追捧,趕著去上當受騙,盡管內行一聽就知道是騙子的話。

飲食的事情也一樣。糖尿病也好,高血脂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是吃出來的,也的確可以用飲食的方法令其明顯改善,不過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來的病,比如糖尿病、脂肪肝等,毫無例外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長期營養失調的結果,怎麼可能指望用一種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要想解決問題,當然是要全面改變飲食習慣,平衡營養,增加運動,調整起居,消除病因。隻要能堅持健康生活,這些“吃出來的病”自然會逐步改善。

五、看中醫等於吃中藥

事實上,看中醫與吃中藥是兩碼事,不是所有的中醫養生都需要吃重要的。中醫學博大精深,以中醫的陰陽五行、氣血津液、五臟六腑等理論為基礎,氣、血、津、精為人體的組成,通過望聞問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機,確定病癥、分型,從而確立治法治則。

所采用的中醫傳統療法,除瞭吃中藥草,還有針灸、拔罐、推拿、藥浴、刮痧、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眾多方法,達到治療或調理身體的效果。

六、中醫療效緩慢

很多人認為中醫治療效果慢,其實中醫是以祛邪固本養生,在治療一些急癥方面也是很有奇效的,例如針刺治療急性疼痛,往往一針見效,甚至對於急病的搶救方面,中醫也有獨到之效,例如古代的華佗針刺麻醉,如今的參附湯藥搶救心衰患者等。

七、西醫營養學是中醫食療

西醫營養學很重視食物的酸堿性,主要看食物攝入人體內經過代謝轉化後是呈酸性還是堿性,用以控制飲食,平衡體質。

而中醫食療是根據食物的氣對人體進行調養,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順應四時,吃應季的食物,利用“藥食同源”的食物來防病治病。

如何做好中醫養生

註意一:節飲食

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註意二: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註意三: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註意四:服藥餌

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藥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藥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瞭許多延年益壽的藥餌、藥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藥餌,否則,“雖常服藥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註意五:飲藥酒

《黃帝內經》上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夏季屬火,五臟中對應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們可以適當地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少吃苦味的東西,有助於補益肺氣。夏季養生要保住好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夏季晝比較長,所以人們的睡眠質量要保持好,藥酒在幫助睡眠這方面是經過中藥研究所的研究進行研究的,他們研究方面認為藥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調節身體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藥酒的調節可以舒緩壓力,安神補血,在夏季藥酒可以減少煩躁,減少夏季帶來的不安,夏季氣候燥熱,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的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之要道。現在藥酒在不同的方向進入脾胃幫助降火消炎。藥酒是傳承瞭不同的理論學說。現在的藥酒選擇要從客觀的方面進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養生選擇藥酒要多註意。現在市面上賣的藥酒例如“妙沁藥酒”“鴻毛藥酒”這兩種藥酒比較得到社會的信賴。

中醫養生之道:順四時,把握好“度”

中醫養生之道通過調養的方式來調動全身的能量,使肌體陰陽平衡、五臟調和、氣血暢通,從而健康百歲。脾胃、心、肝、肺、腎這五臟並不是孤立的,存在相生相克關系,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此外,根據《皇帝內經》記載,五臟、五味、五色、五音與五行也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很多人認為養生就是要吃好的,穿好的,其實並非如此。簡單來說就是,中醫養生之道很註重“度”的把握,就是“起居有節、飲食規律、心情愉悅、適當運動。”

中醫養生之道也要註重四季的天氣變化,不同的時節都有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所謂“順四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這個道理。

春天萬物生發,應早睡早起。晨練時的最佳選擇是走路、打太極拳等。穿衣宜“下厚上薄”。但老年人應註意保暖,尤其背部不可受寒。春天要忌怒,否則傷肝,可能造成血壓升高、心臟病發。飲食上,建議清淡為主,忌食熱。山藥、大棗、韭菜等對春天的生發很有好處;橘皮、金橘、蘿卜或梨可泡茶或煮湯喝;胡椒、辣椒、肥肉等食物應少吃。

夏季強調午睡,忌貪涼。建議多吃酸味以固表,多食苦味以補心。西瓜、綠豆湯、酸梅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適當吃點苦的東西,如苦瓜、野菜,能夠解暑、護心、健脾胃。情緒上,忌大喜大悲。

秋天重潤肺,特別是北方地區要防秋燥。多吃一些護脾胃和潤肺的食物,如白蘿卜、糯米、銀耳、梨、蜂蜜、甘蔗等;適當食用葡萄、蘋果、檸檬、山楂等。早晨宜吃粥,忌油炸食品。有條件的人可以選擇用西洋參、麥門冬、天門冬、枸杞、冬蟲夏草、山藥、茯苓、川貝母、柿霜、玉竹、石斛等燉湯潤肺。

冬天萬物收藏,適合早睡晚起。建議日出以後再活動,且不宜運動量過大。避寒就溫,以不過熱、不覺寒、不出汗為宜。冬天進補可以吃魚類、肉類及木耳。枸杞子、黃精、人參也是不錯的補品,但一定要註意防止因補上火。一旦出現口舌幹燥、口咽疼痛、鼻出血,要及時調整飲食。

春季開始 吃什麼食物最養生

一、菠菜。菠菜以春季是最好的,其根紅葉綠、鮮嫩柔軟、非常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可以解毒和防春燥。菠菜含草酸很豐富,有礙機體對鈣和鐵的吸收,宜先用沸水燙軟再炒。

二、蔥、蒜。蔥和蒜在春季營養價值和最嫩、最香、最好吃,在這個時候食之可預防春季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

三、蜂蜜。春季多風,蜂蜜是最理想的保健飲品。每日早晚飲用一杯,既可潤腸通便,可以以很好地預防感冒,清除體內毒素。沖服就可以瞭,不需蒸煮。

四、櫻桃。櫻桃營養價值高,其鐵的含量很多,超過柑橘和梨還有蘋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櫻桃性溫,味甜微酸,同時可以很好地補中益氣、調中益顏、健脾開胃。春食櫻桃可發汗和益氣還有祛風。但櫻桃屬火,不易多吃。

五、韭菜。韭菜四季常青,全年供人食用,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春天吃最好。韭菜是嬌嫩鮮美的起陽草,有“天然VIAGRA”之稱。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春季常吃韭菜,有助於健脾胃。由於韭菜不易消化,故一次不應吃得太多。

春季飲食註意事項

一、飲食要營養平衡。從飲食科學的觀點來看,春季強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要保持相對比例,防止飲食過量、暴飲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二、春季飲食養肝為先。按中醫觀點,春季養陽重在養肝。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在春季萌發、生長。因此,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更應註意在春季養陽。且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臟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負擔最重,而且由於人們肝氣升發,也會引起舊病復發,如春季肝火上升,會使虛弱的肺陰更虛,故肺結核病會乘虛而入。中醫認為,春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於春季。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為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保持人體健康,在飲食調理上應當註意養肝為先。

三、飲食要養陽。陽,是指人體陽氣,中醫認為“陽氣者,衛外而為”,即指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使人體堅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照《黃帝內經》裡提出的“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另一方面,由於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故在飲食上養陽,還應包括溫養腎陽之意。春天時人體陽氣充實於體表,而體內陽氣都顯得不足,因此在飲食上應多吃點培補腎陽的東西。目前除瞭蓼、蒿等野菜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等都是養陽的佳品。

四、多食甜,少食酸。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我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有鑒於此,在春季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藥、鍋巴等。

五、飲食要清淡。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食後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胃寒的人可以經常吃點薑,以驅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點生薑蜂蜜水,以潤燥鎮喘;有慢性氣管炎的人,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傷身。

六、平時要多喝水。飲水可增加循環血容量,有利於養肝和代謝廢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對肝的損害。此外,補水還有利於腺體分泌,尤其是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飲香氣濃鬱的花茶,可有助於散發冬天積在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生發,鬱滯疏散。而適量飲茶,還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貪冷飲。

七、多食蔬菜。人們經過冬季之後,大多數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春季人們常發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癥和某些皮膚病等。因此,隨著春季的到來及各種新鮮蔬菜的大量上市,人們一定要多吃點新鮮蔬菜,以便營養均衡,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