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養生已經走進瞭人們的生活,很多人都非常註意養生的生活和節奏,很多人都用中藥養生,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健體。但是很多所謂的養生都是有誤的,一般來說中藥副作用較小,但是“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中藥服用不當不但不能起到治病的效果,還會變成毒藥。那麼關於中藥使用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藥材的選擇上又有哪些誤區呢?下面我們一起瞭解下。

中藥用量用多少適合

劑量,事關中醫療效,然而劑量,又是中醫的不傳之秘。近年來,當大多數臨床中醫師還在四平八穩地開著劑量在10-15g間遊移的“調理方”時,有這麼一群中醫師,或名老中醫,或民間草根,或大學教授,都不約而同地選擇瞭“大劑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傳為佳話,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仝小林以60g黃連、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醫張炳厚用100g黃芪治療眼瞼下垂,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小兒病同成人藥量,屢屢顯效……

這些敢於突破《藥典》、不走常規路線的中醫人,並非標新立異,而是確確實實的療效給瞭他們十足“底氣”。當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這種用法日趨普遍,人們不禁思考:相比“藥少而精、效專力宏”的經方原旨,現在臨床普遍的小劑量、多味藥的處方,是否過於平庸和求全?對當今大劑量用藥屢起沉疴的現象,我們該怎樣理解和看待?

僅僅把大劑量作為一種學術流派嗎?還是尋根溯源,回歸本意,將教科書的“經方一兩折合3g”更改為10g或15g,普遍加大經方劑量?或者從實驗角度出發,研究其量效關系,以求科學證據?11月5日,在中醫雜志社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管理處主辦的“經方藥物劑量及現代臨床應用研討會”上,十幾位中醫臨床、中藥、文獻等領域專傢,圍繞這一話題,討論得如火如荼。

臨床中藥用量是否要限定

中醫人都知道“用藥如用兵”,中藥劑量這幾兩幾錢的差異是最有講究的。然而一項調查發現,某醫院的千份處方平均用藥18種,劑量都在5g~15g之間,頻率最高的是10g,從未出現4g、7g、13g等劑量。

中國中醫科學院餘瀛鰲說,從中醫文獻看,明代以前的方劑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後的劑量,就基本同現在瞭。經方劑量後世究竟折算多少,從3g到16g,多種意見始終沒有統一。而通行的教材,則采取“古之一兩即現之一錢”,三兩折合9g的做法,為瞭方便,臨床開方常用10g。

關於中藥使用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誤區1、不能用於急救

古代一 些用於搶救危重病人的良方,如“獨參湯”、“參附湯”、“四逆湯”等。現在,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瞭一些現代醫學元素,制成瞭療效更好,更迅速的中藥制劑。因此,用之得當,中藥也能治療急性病。

誤區2、可以長期服用

有很多中藥,容易產生蓄積中毒等 不良反應,如龍膽瀉肝丸,若長期服用可致腎損傷。因此不可過分的服用,要按照一定的劑量,並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服用,否則百害而無一利。

誤區3、任意加大劑量

雖然中成藥對身體一般無危害,但是有的中成藥裡面含有一定的毒性,若服用時不嚴格要求劑量,後果不堪設想,即使藥品中不含毒性成分,也不可隨意服用。如更衣丸,其成分是蘆薈和朱砂,適量服用可以鎮靜促眠,但是若要過量服用容易適得其反。

誤區4、煮沸或用沸水沖服

生活中有很多人早已養成瞭把藥煮沸後在服用的習慣,其實這樣是非常不利的,大多數中成藥都需溫水送服,沸水不但不利於藥效的發揮,而且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在高溫中容易也被揮發掉,或是分解變質。

誤區5、苦味中成藥加糖

良藥苦口利於病,苦味本身也有治療的作用,加糖後的中成藥不僅會影響藥效還危害健康。如某些健胃藥,是用來促進消化液分泌的,加糖後會降低它的刺激作用,藥物中的某些化學成分可與糖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效。

藥物服用也是有講究的,得當與不得當也許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帶來的後果或許是千差萬別的。

購買中成藥要小心六大誤區

1、隨意選藥

我們都知道感冒的種類繁多,但是當我們自行購買時,並不能很好的分清自己是什麼癥狀引起的感冒而造成對風寒、風熱的不瞭解因此隨意購買,這樣會導致藥物服用後上火或者是加重脾胃虛寒。因此選擇時要註意分癥狀,辨證選藥。

2、把補益類中成藥當營養品

補益類藥物有補陽、補氣、補血、補陰之不同,分別適用於不同的人群。應用補益藥應遵循"虛則補之"的原則,要註意"防止不當補而誤補"和避免" 當補而補之不當".補氣、補陽藥多溫燥易助火生熱,補血、補陰藥易滋膩礙胃。如高血壓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過量人參,可能出現"濫用人參綜合征";痰濕體質者選用六味地黃丸、阿膠等來滋補身體,則可能出現腹脹等癥狀。

3、中成藥沒有副作用

"是藥三分毒",藥品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應,中成藥當然不例外。若使用不當,也會出現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藥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絡丸含草烏,補腎益腦丸、柏子養心丸含朱砂等。這些藥物一定要在中醫師或中藥師的指導下服用。

4、劑量隨意用

中成藥的用量應以藥物的性質、患者的病情及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綜合分析而定。如果不瞭解藥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藥,隨意加大劑量,不但無法達到治療目的,反而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

5、劑型選擇不合理

中成藥劑型十分豐富,每種劑型各有自己的適用范圍,臨床需合理選擇。如丸、片劑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適用於輕、慢性病患者;沖劑、散劑吸收較快,適用於急性病患者;浸膏劑通常以滋補為主;註射劑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適用於重癥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6、疾病復雜時聯合用藥

包括中成藥與湯藥、不同的中成藥、中成藥與西藥等。在聯合用藥時,要仔細閱讀說明書,瞭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藥聯合應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藥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藥,若隨意與其他降糖西藥合用,可能出現血糖過低等嚴重不良反應。

對於使用中成藥我們存在著這些誤區,要避免。首先就是要根據醫生的囑咐采購藥物,不能自行購買自己不瞭解自身身體情況和藥物性質的藥物,選擇中成藥要分清性質和治療范圍,禁忌等等。

服中藥抗癌千萬別入這些誤區

有毒性的藥才能抗腫瘤

很多人認為隻有毒性的中藥才能抗腫瘤,所以長期大量服用蜈蚣、斑蝥、馬錢子等中藥。其實這類藥隻是抗腫瘤的中藥種類之一,還有很多種類中藥一樣具有抗腫瘤作用,如益氣補血類、清熱解毒類、軟堅散結類等。單靠一味或幾味毒性藥物往往不足以抑制腫瘤,而且還可能傷害心、肝、腎等臟器的功能,所以必須根據病人的四診辨證組成方劑,才能最有效地發揮抗腫瘤作用,避免毒副作用。

夏季不能吃中藥

有人認為夏季吃中藥會上火,此種看法有失偏頗。中藥有寒、熱、溫、涼之分,夏季陽氣盛,容易上火,不用辛溫助陽的中藥即可。如果夏季服用些清熱瀉火、消暑生津的中藥,不但不會上火,反而能治療上火的病癥。還有人認為,夏季不適宜服用進補的湯藥,但對於陽虛、氣虛的患者可以進補,特別是放化療後的病人氣血津液虧虛、陰陽失調,應隨時調理。

中藥久煎效果才好

有人認為中藥長時間煎煮效果才好,這是片面的認識。並不是所有的中藥都需要久煎,隻有一些貝類、礦物質中藥需要長時間煎煮,一些滋補的中藥煎煮時間可長一些。但像外感藥、清熱解毒類藥和瀉下藥不能久煎,否則容易減低療效。

別人用好的方子拿來照用

有些人看到別人服用中藥後效果很好,就把藥方拿來照著抓藥,結果自己並沒有獲得滿意效果。這是因為中醫診治病人是根據每個人的四診進行辨證,開出的方藥不僅針對個人,還要根據病情發展變化隨時調整藥方。即使兩個人患同的腫瘤,方藥也不一定相同,因為每個人表現出的陰陽寒熱虛實不同。所以不要使用別人的藥方。

腫瘤病人不能用活血中藥

經常聽到有人說活血化淤類藥物不能用於腫瘤病人,甚至一些醫生也如此說。臨床研究證實,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往往伴有血脈淤滯和臟絡淤阻證,表現為血漿黏度升高和臟器的腫大、周圍組織的壓迫等征象。活血化淤法就是針對腫瘤淤血阻絡的病理特點采用的治療方法。現代研究證實,很多腫瘤患者的血循環表現為高凝、高黏的特點,活血藥能夠降低血液黏度,防止癌栓的形成,因此活血化淤是抗腫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有出血傾向的病人不宜使用。

煎煮中藥用什麼樣鍋最好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

需要註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幹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後再把藥垢清洗幹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鳳凰中醫提醒大傢特別註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裡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產生毒副作用。

另外,熬藥不能用熱水,應用涼水。還要註意火候,一般用武火(急火)煮開,再用文火(小火)慢熬。遇到有特殊要求的,應該按醫囑煎熬。通過以上內容的介紹,您知道煎煮中藥用什麼鍋最好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