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的身體現在的人是越來越重視瞭,所以養生也成瞭大眾話的話題,而用中醫來養生也是大公認的有效方法,而很多的人認為,中醫的養生無非也就是吃東西註意點,然後吃點調理身體的藥物或是藥膳,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中醫養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給大傢來說說中醫著養生禁忌。

中醫養生有什麼好方法

中醫養生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借鑒的呢?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註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傢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因此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中醫養生 以順為養

現代人如何養生?中醫如何養生?中醫學養生方法的倡導和踐行者們在身體力行中創造出來的養生智慧和方法,不正是人們所期盼和可供仿效的寶典嗎?

大師們的養生經驗各有高招,體現出中醫學因人、因地、因時辨證養生的法則和他們的不同體驗。在這些感受中,重視和強調心養、食養、體養、藥養四條瑰寶,充分體現瞭中醫學“以順為養”的主流意識。

心養,包括“德養”在內,是大師們養生心得中被列為第一位的要務。“思無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心平氣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這幾句話是《大藏經》中說的,強調的是心養的至上功能。《黃帝內經》中有形式不同而意義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鄧鐵濤教授提出的“養生必先養德,大德方得其壽;養生必重養心,心寬方能體健”的理念;王玉川教授倡導的“靜以養神,淡泊名利,修德潤身”的觀點等,都是大師們在一生實踐、一生歷練中用心編織出的妙法錦囊。

食養,是最基本的養生內容。人之健康與否,無非在於氣血、津液、精血,而它們無不來源於機體對食物的受納、生化、吸收、利用。“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程莘農教授的“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調養脾胃,註重三杯茶(上午綠茶,下午烏龍茶,晚上普洱茶)”、李振華教授的“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定性”、顏正華教授的“七分飽,減肥胖,忌吸煙,慎飲酒”、王綿之教授的“做到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等論述,都是取之有據、行之有效、仿之有驗的食療真經。 體養,包含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能鍛煉和愉悅身心的多種文體活動。任繼學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時而動”的行為,蘇榮紮佈教授堅持“搓臉、轉睛、叩齒、挺腹、太極拳”的綜合程式,張琪教授重視清晨不間斷的光浴、氣浴、風浴的“三浴法”,賀普仁教授自創經絡引導養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極具個性特點的體養妙訣。

藥養,強調的是藥物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除瞭對相關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外,利用藥物的特性,在自然養生中雜以藥物的支持或輔助,以為人體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進和支撐。這些中醫造詣非凡的大師們,在為他人提供各種藥養良方的同時,也為自己量身定制出極具個性特色的藥養方法:朱良春教授常服六味地黃丸,他認為該藥有延緩衰老的作用;李輔仁教授長於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認為上下通暢是預防多種疾病發生的不二法門;張學文教授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麥冬、枸杞茶,他認為此茶能夠養精提神、護衛正氣……如此豐富多彩的藥養法,或據於對醫理的拓展,或據於對藥物的效用,或據於對時令的把握,或據於對地域的考慮,或據於對體質的辨識,點滴中折射出大師們的高深學問和審慎精神。

中醫養生禁忌有哪些

一、老瞭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瞭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瞭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瞭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後就全部排空。感到饑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而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瞭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於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瞭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願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上面給大傢介紹瞭關於中醫養生禁忌,當然,這隻是其中的幾條,瞭解瞭之後是不是糾正瞭很多大傢自以為的一些關於養生的誤區瞭,最要提醒的就是養生並不是老瞭以後才做的事情,而是越早越好,而很多養生的就是要從生活的細節來做起,形成好的生活習慣瞭民是養生的開始。

中醫養生基礎養生原則有哪些

順其自然:

體現瞭“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註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瞭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瞭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瞭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健身活動。多融合瞭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瞭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藥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制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藥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瞭。

中醫養生 一天24小時的養生方法

中醫養生,要對時對癥,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養生方法,每天不同的時辰也有具體的養生方法,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一天24小時的養生方法。

在中醫理論中,不僅四季的變換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有一套相應的養生理論,一天24小時也是如此。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傢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註,且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亥時(晚9~11時),為三焦經當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讓身體有一個好的起點,就要從此刻擁有好的睡眠開始。對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難問題,但不管采取什麼方式,盡量在晚上11點半前進入睡眠狀態。

子時(子夜11~凌晨1時),膽經當令。這段時間正是中醫養生中特別強調的“子覺”時間。《黃帝內經》裡,“凡是十一藏取決於膽”講的就是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醜時(凌晨1時~3時)為肝經當令。靜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別指出的是,某些年輕一族如在這個時間喝酒,將會對肝造成極大的損傷。

寅時(凌晨3時~5時),肺經當令。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體陽氣的開始,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必須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擾。

卯時(早晨5~7時),大腸經當令。早起不貪睡,晨起首先活動四肢筋骨,打太極拳,叩齒摩面或雙手扣後腦,做“鳴天鼓”。

辰時(上午7~9時),胃經當令。活動後喝一杯開水,用木梳梳發百遍,然後洗漱。早餐應該清淡,要吃飽。飯後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強度鍛煉。

巳時(上午9~11時),脾經當令。開窗通風後,可從事腦力活動,但要註意勞逸結合,讓眼睛得到及時的休息。

午時(上午11時~午後1時),心經當令。這是午餐時間,除要營養豐富,葷素搭配外,建議可以喝點湯,菜要少鹽。酒可喝但不能醉。飯後宜睡半小時,不要過多。

未時(午後1~3時),小腸經當令。午睡後可做少量和緩的運動,喝一杯茶。

申時(午後3~5時),膀胱經當令。這是最好的學習時間,記憶力和判斷力都很活躍。除用腦學習外,要註意多喝水。

酉時(午後5~7時),腎經當令。這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晚飯宜吃少、清淡,可以喝點粥。

戌時(晚7~9時),心包經當令。準備睡眠,睡前要靜心養氣,用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洗腳,睡宜采取右側臥位。

這種養生法的核心就是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重點睡好子午覺,以此達到養生的目的。

上面為大傢介紹瞭中醫十二時辰的養生方法,現代人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也晚,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利於身體健康,能早點睡的話還是早點入睡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