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很常見的一種肉,經常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但是有的時候做出來的豬肉並不好吃,因為火候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會讓豬肉變的老,嚼起來沒有口感。那麼豬肉怎麼做菜嫩呢?你知道豬肉的做法嗎?還有人們應該怎麼辨別死豬肉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每天吃多少豬肉最好

紅燒肉固然色香味美,然而肥胖和“三高”人群卻隻能對此淺嘗輒止。一方面由於其原料“五花肉”中的飽和脂肪過高,而優質蛋白質含量卻不多,不利於心腦血管的健康;另一方面因為紅燒這種長時間燉煮的烹飪方式會讓豬肉中豐富的B族維生素流失殆盡。

不過,即便不是紅燒,每天的攝入量也不宜多,豬肉以兩三個手指大小的量為佳,豬排3塊左右為宜。

五谷雜糧蒸小排,以小米、豆類、芝麻裹滿鮮嫩多汁的豬排骨,上鍋蒸制,制作中少油少鹽。粗糧中豐富的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不僅能增加飽腹感,減少肉的攝入,還能幫助消化,適合老人、小孩以及“三高”人群。

豬排燉湯也不錯,可以發揮膳食的多樣性,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和營養需要。不僅可以搭配玉米、蓮藕、海帶等常見食材,還可以將枸杞、山藥、紅棗等藥食同源的食物也加入到湯底中,其湯汁清亮鮮香不油膩,可謂冬日滋補的佳品。

豬肉做餡更是廣受歡迎。豬肉白菜滋味甜美,豬肉茴香辛香不膩,豬肉薺菜野味十足,豬肉香菇鮮香誘人。對於腸胃功能較差的人或吃不瞭大塊豬肉的幼兒來說,豬肉餡的包子或餃子可以嘗試。

除此之外,取上好的瘦肉白水煮熟,煮到肉質軟爛為止,然後撈出,搭配西芹、藕片、胡蘿卜等蔬菜以及調料進行涼拌,或者直接蘸調味汁食用。也可以碾碎做成蔬菜肉丸,低鹽低脂,用來做湯或者火鍋,四季皆宜。

怎樣鑒別死豬肉

1、聞氣味

新鮮豬肉具有鮮豬肉正常的氣味;變質豬肉不論在肉的表層還是深層均有血腥味、腐臭味及其他異味。

2、看表皮

健康豬肉表皮無任何斑痕;病死豬肉表皮上常有紫色出血斑點,甚至出現暗紅色彌漫性出血,也有的會出現紅色或黃色隆起疹塊。

3、看彈性

新鮮的豬肉質地是非常緊密且富有彈性的,你用手指按壓凹陷後會立即復原;而變質豬肉由於自身被分解比較嚴重,組織已經失去瞭原有的彈性而且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腐爛,當你用指頭按壓後凹陷,不但不能復原,有時手指還可以把肉刺穿。

4、看脂肪

新鮮豬肉脂肪呈白色或乳白色,有光澤;病死豬肉的脂肪呈紅色、黃色或綠色等異常色澤。

使豬肉更嫩的六種方法

1.淀粉法

將肉片切好後,倒入適量淀粉抓勻,放約15分鐘再下鍋炒,炒出來的肉非常嫩,而且不膩。

2.控制火候

豬肉下鍋前,最好把油溫控制在60℃~70℃。另外,應該選擇大火快炒,在肉還沒有完全喪失水分之前起鍋,這樣的肉一咬下去都是鮮嫩的肉汁,十分可口。

3.鹽水法

冷凍豬肉可以用高濃度的鹽水來解凍,成菜後肉質爽嫩。

註意:冷凍豬肉不能用熱水來解凍。用熱水解凍,會使豬肉會失去一部分蛋白質和其香味物質,還會生成丙醛,而丙醛是一種強致癌物。選擇將冷凍豬肉放在鹽水裡解凍,可以縮短解凍時間,也能保持豬肉的鮮嫩。

4.加蛋清法

先將豬肉切成肉絲或者是肉片,然後拿一個雞蛋,敲一個小口子,讓雞蛋清流出來,滴在裝肉的碗裡,攪拌均勻後放十來分鐘,再下鍋炒。

5.食油法

在切好的豬肉絲裡,加入一勺食用油拌勻,放幾分鐘後炒,也能解決你豬肉怎麼炒才嫩的問題。

6.黃酒法

對於大多數炒肉的菜式來講,下鍋之前先用黃酒醃一下會使肉更嫩滑。炒之前先把切好的肉放在器皿裡,加入食用油以及適當的黃酒,充分攪拌之後再下鍋,炒出來的肉就會鮮嫩多汁。

豬肉對人體有哪些作用

1、 蛋白質

豬肉的蛋白質為完全蛋白質,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並且必需氨基酸的構成比例接近人體需要,因此易被人體充分利用,營養價值高,屬於優質蛋白質。豬肉的蛋白質含量平均在13.2%左右,因豬的品種、年齡、肥瘦程度以及部位而異。比如豬身上不同部位的肉,因肥瘦程度不同,其蛋白質含量的差異就會比較大。例如:豬裡脊肉蛋白質的含量約為21%,後臀尖約為15%,肋條肉約為10%,奶脯僅為8%,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豬瘦肉比肥肉的蛋白質含量要高。而豬的皮膚和筋腱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結締組織的蛋白質含量為35%-40%,而其中絕大部分為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由於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缺乏色氨酸和蛋氨酸等人體必需氨基酸,因此,以豬皮和筋腱為主要原料的食品的營養價值較低。但是,也正因為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使得這類原料又成為女士美容的佳品。

2、 脂類

豬肉中的脂類主要是中性脂肪和膽固醇。在畜肉中,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脂肪的組成以飽和脂肪酸為主,熔點較高。這也是豬油在較低溫度下呈固態的原因。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在瘦肉中較低,肥肉比瘦肉高,內臟中更高,一般約為瘦肉的3-5倍,腦中膽固醇含量最高,每100克可達2000毫克。雖然膽固醇在人體內有著廣泛的生理作用,但它也是血栓和結石的主要成分,所以,高膽固醇食物攝食過多會導致動脈硬化,增加高血壓病的發生概率。

3、 碳水化合物

豬肉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存在於肌肉和肝臟中。

豬肉的營養非常全面,除瞭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成分外,還含有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和尼克酸等。豬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能夠預防貧血。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4、 浸出物

豬肉在烹煮時可溶解出一些成味物質,這些成味物質就是浸出物,包括含氮浸出物和非含氮浸出物。含氮浸出物包括核苷酸、肌苷、遊離氨基酸和嘌呤堿等。浸出物的成分與肉的風味和滋味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含氮浸出物的含量對肉湯厚鮮味道的影響很重要,浸出物一般可促進食欲並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利於消化吸收。

豬肉和牛肉同食的危害

1、牛肉

豬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說法由來已久,《飲膳正要》指出:“豬肉不可與牛肉同食”。

這主要是從中醫角度來考慮,一是從中醫食物藥性來看,豬肉酸冷、微寒,有滋膩陰寒之性,而牛肉則氣味甘溫,能補脾胃、壯腰腳,有安中益氣之功。二者一溫一寒,一補中脾胃,一冷膩虛人。性味有所抵觸,故不宜同食。

2、羊肝

中醫雲:“豬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悶。

這主要是因為羊肝氣味苦寒,補肝、明目,治肝風虛熱。”豬肉滋膩,入胃便作濕熱“,從食物藥性講,配伍不宜。羊肝有膻氣,與豬肉共同烹炒,則易生怪味,從烹飪角度講看,亦不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