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每天不管怎麼樣,不管前一天吃瞭什麼,不管是多晚休息,第二天早上都會有排便的習慣。那麼排便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呢?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人的回答不一樣,有的是早上,有的是晌午,那麼最科學的排便時間是什麼時候呢?7個小秘訣促進排便?一起來看下。

7個小秘訣促進排便

1.多纖維

在日常飲食中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因為膳食纖維有吸水、保水效果,有助糞便濕潤松軟,讓便便順利的推送出去喲。所以多多攝取蔬菜、豆類膳食纖維,每日攝取至少35~40克或更多,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讓便便不久留。

【建議食物】當歸、何首烏、決明子、車前子、昆佈、山粉圓、黑木耳、白木耳、香菇、紅豆、綠豆、玉米等等,都有助便便軟化。

【建議藥材】蘆薈、大黃、番瀉葉,要經醫師處方再服用。

2.多喝水

增加水分攝取量也是一定要的啦!因為大量水分對糞便軟化油很大的幫助,一天至少要攝取8大杯,約2000毫升的水分,當然無論是白開水、熱湯、果汁皆行,但濃茶和咖啡還是少喝為好,這樣大便才不會又幹又硬,難以排出腸道。

【建議方式】每日一大清早起床,先喝500毫升的溫開水,有助於腸子蠕動。

3.多運動

運動絕對是有益的,可以促進身體代謝循環和腸道蠕動,所以每天至少快走半小時,就能使排便一路暢通哦。

4.多離藥

服用藥物,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人的腸胃蠕動和吸收,當然排便功能也會被牽連嘍。所以保持身體健康,少吃藥,你的便便也會通暢的。

5.多放松

人在受壓力時,胃腸是最敏感的,像消化不良、胃脹等,都是因為壓力而導致腸胃蠕動變慢、糞便不易排出造成的。所以要隨時讓自己放松,舒緩壓力,才能幫助宿便清除。

6.多檢查

每次排便後,最好養成自我檢查糞便的習慣,因為根據糞便的形、量、味、色,可及早察覺身體是否有異常,或發現疾病。另一方面,借此瞭解你的便便是否幹硬或松軟,作為改善飲食的參考。

7.多規律

每個人的排便習慣是因人而異的,有人每日排便,也有人是兩天一次,隻要自然通暢、身體無不適都屬正常;另外,每次如廁的時間一定要固定規律,以制約結腸養成自然習慣,且在產生便意時就要盡快解決,不要壓抑或拖延。

每天排便的最佳時間

吃進體內的東西一般在12小時之後才排出。科學的講,早上和吃完東西之後排便最適宜。

一天最合適的大便時間應該是清晨,剛起床因為經過一夜的消化,食物殘渣已經產生,所形成的糞便已貯存在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內存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進而進行排便。如果早上沒排出,就會產生毒素,而且時間拖越久,產生的毒素越多。

晚上睡覺前最好也排一次便,因為宿便積聚在體內對身體很不好的,口臭,月經不調,提前衰老,腸胃不好等等。人在睡眠前排便,一定要慢慢用力,太用力會引起精索靜脈曲張,疝氣等,清空體內的臟物,對身體是很好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形成習慣,有瞭穩定的生物鐘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排便註意事項

為保證大便暢通無阻,需大量飲水,早晨起床後喝一大杯溫白開,一方面有利於清洗腸胃,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腸道的蠕動,從而容易產生便意。

大便時切忌用力,因大便處於直腸時,會立即產生便意而自然排出,根本無需用力。當直腸無大便時,用力則完全無濟於事,純屬浪費表情和作無用功,而且用力將使肛門急劇收縮而增加其血流量,長此以往則易致痔瘡。

肉類及辛辣食物則不利於排泄,要多吃韭菜、蘋果、香蕉等綠色食物可以幫助排便。

排便按照中醫的說法是早上5-7點之間是最好的,那時候是大腸經當盛的時候。

大便(糞便)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部分。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從肛門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千萬不可憋便。若經常抑制便意,會使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逐漸失去其敏感性,對排糞感失靈,加之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多的吸收而變幹硬,產生排便困難,就會形成便秘。

排便是可以隨意志而延滯的,養成定時排便習慣,起床後或飯後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環境不允許,就不應當有意識地抑制排便,否則會導致排便反射障礙,產生大便失禁。

排便是小事,也是大事,大傢千萬不要忽視其重要性喔。

正常人一天排便幾次

1-2次

正常人,一般一晝夜排便1—2次,便量100~200克,質呈軟臘腸狀,棕色。這種顏色,主要與血液中紅細胞的生理變化過程有關。血液中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超過瞭這個壽限就要被清除破壞,分解成膽綠素、鐵和珠蛋白三種成分。鐵和珠蛋白多被機體重新吸收利用,而膽綠素卻經過一系列的體內過程變為膽紅素進入腸管,與食物殘渣、多餘的消化液、腸壁脫落細胞以及大量的細菌等混合在一起,經過氧化後排出體外,這就是大便。由於人們進食的品種較多,食物又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因此也會一造成大便顏色的相應改變。

3-4次

當然有的人一天會排便3-4次,如果沒有腹痛及大便性狀的異常,也可視為正常現象。每天1次的排便足以排除腸道廢物,沒有必要人為地使排便增加至3-4次。因為對於沒有養成每天3-4次的排便習慣者,機體沒有生理性的排便條件反射,以致常無便意,排便成為負擔,便秘可能日益加重。

規律每周3次也正常

每日排便是正常的、也是最好的。胃腸病學專傢認為,如果糞便不是太松軟或是太堅硬,人們從每天排便3次到每周3次都屬於正常范圍。也就是說,排便有規律並不意味著每天都應該排便,而是自始至終保持穩定一致的習慣。隻有在排便頻率發生突然變化時,才應引起註意。

排便次數能否證明患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幾乎有一半以上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很多人以為,隻有夏季才是急性胃腸炎的高發季節,其實,冬季也容易發生急性胃腸炎。”消化科專傢說,首先,冬季特別適合病毒的繁殖,而人們會普遍認為天氣寒冷,食物不容易變質,就容易把食物長時間暴露在常溫中,但在白天氣溫相對高的時候,病菌照樣會繁殖,人們吃瞭長時間暴露在常溫中的食物就易中招。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小的食肆,會更多地將食物暴露在常溫中,因此,很多光顧這些小食肆的“吃貨”會“中招”。其次,由於氣溫較低,人的胃腸道血管會收縮,尤其是人在受寒後,胃腸道很容易痙攣,再加上休息不好,胃腸道的防禦能力會下降,也容易招惹急性胃腸炎。最後,喜歡吃火鍋的人們,容易不知不覺地進食過量,或者容易食用未熟透的食物,也容易引發急性胃腸炎。

臨床癥狀:腹部不適、排便次數增多

專傢說,急性胃腸炎的臨床癥狀主要是腹部不適,有的會伴有腹痛,排稀爛、糊狀、水樣便。“急性胃腸炎患者,每天會排便數次至十數次不等。”她說,一般情況下,排便後腹部的不適可以稍稍得到緩解。“此外,急性胃腸炎還常常伴有惡心,會嘔吐,有的患者還會伴有發熱。”

根據這些臨床癥狀,患者自己可以初步判斷是否得瞭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炎的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盡量臥床休息,病情輕者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以補充體液的丟失。如果持續嘔吐或明顯脫水,則需靜脈補充5%―10%葡萄糖鹽水及其他相關電解質。鼓勵攝入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食晶,以防止脫水或治療輕微的脫水。

2.對癥治療。必要時可註射止吐藥、解痙藥:如顛茄,1日3次。止瀉藥:如思密達,1日2~3次。

3.抗菌治療。抗生素對本病的治療作用是有爭議的。對於感染性腹瀉,可適當選用有針對性的抗生素。但應防止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