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人一但到瞭一定的年齡就會出現彎腰駝背的現象,不僅是老年人,有時候中年人也會有。但是很多人都以為這隻是簡單的生理現象,不太在意,其實人到老年呈現的這種彎腰背駝現象,其本質是骨質疏松。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介紹一下。

要重視引起骨質疏松的病因

1、遺傳因素: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受到遺傳和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但遺傳因素在不同人種間或不同個體間存在差別,此病的發病率白種人明顯高於黑種人,這就是導致骨質疏松的原因之一。

2、營養因素:主要是鈣和維生素D攝入不足,或蛋白質營養缺乏,均可致骨質疏松的風險增加。此外,酗酒、吸煙和過多的咖啡攝入均為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這也屬於誘發骨質疏松的原因。

3、糖皮質激素:臨床上很多藥物可對骨的代謝產生不良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引起的骨質疏松是最常見的繼發性骨質疏松癥,臨床上用糖皮質激素治療6個月以上的病人中,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達50%。這種骨質疏松的原因比較常見。

老年人駝背的本質是骨質疏松

人到老年往往會顯得比青壯年時期矮瞭一些,並有部分老年人的脊背似乎也不夠直瞭,顯得背“駝”瞭起來。雖然背“駝”後不疼不癢,但無論是站立還是坐著都無法挺胸抬頭,限制個人日常活動的能力,蹲下撿拾東西時很不方便,使老年生活質量有所下降。

在許多人看來,老年人的這類變化是一種自然退行性變。其實不然,人到老年呈現的這種彎腰背駝現象,其本質是骨質疏松。研究表明骨質疏松是由於骨吸收大於骨形成,使得骨量丟失,骨小梁變細、穿孔乃至消失,從而造成骨骼疏松、變脆,承受能力減弱,受到輕微打擊就有可能引起骨折發生,稱為自發性骨折。

人到老年後往往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但此時身體所承受的負荷並未減小,特別是支撐人體站立狀態的負重骨如脊椎骨等,其負荷依然很大,這就會使得已疏松的骨小梁受壓與破壞增加,數量亦越來越少,初期尚不會對人體有太大的影響,但長時間就有可能引起脊椎骨體發生萎縮或壓縮性骨折,使人變矮,並使得背也“駝”瞭起來。

因此,醫學專傢指出,老年人的背“駝”並非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骨質疏松病變,需要加以防范。防范骨質疏松需要從青壯年時期開始,主要措施是通過食物來增加鈣攝入及加強戶外活動,進入中老年後可根據需要加服些魚肝油和鈣片,延緩及減輕骨質疏松的發生速度和病變程度,以提高老年時期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骨質疏松常見四類表現

(1)疼痛: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癥,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後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

老年骨質疏松癥時,椎體骨小梁萎縮,數量減少,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腰肌為瞭糾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縮,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一般2-3周後可逐漸減輕,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

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後疼痛類似心絞痛,也可出現上腹痛類似急腹癥。若壓迫脊髓、馬尾還中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長縮短、駝背:多在疼痛後出現。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松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攣拘顯著。每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約 2cm左右,老年人骨質疏松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mm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cm。

(3)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並發癥,它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經濟負責,並嚴重限制患者活動,甚至縮短壽命。

據我國統計,老年人骨折發生率為6.3-24.4%,尤以高齡(80歲以上)女性老人為甚。骨質疏松癥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橈骨遠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見,老年期以後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見。一般骨量丟失20%以上時即發生骨折。BMD每減少1.0DS,脊椎骨折發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壓縮性骨折約有20%-50%的病人無明顯癥狀。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肺上葉前區小葉型肺氣腫發生率可高達40%。老年人多數有沒程度肺氣腫,肺功能隨著增齡而下降,若再加骨質疏松癥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

人們對骨質疏松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骨質疏松就是缺鈣,隻要補充足夠的鈣,就不會發生骨質疏松。

其實,骨質疏松不僅僅是缺鈣,骨質疏松的原因或誘因很多,如:體重過低;性激素低下;吸煙;過度飲酒;過度飲咖啡和碳酸飲料;體力活動缺乏;飲食中鈣和維生素D缺乏;患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如甲狀腺、甲狀旁腺疾病、糖尿病等;應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老年人群,女性65歲,男性70歲。其中,缺鈣隻是諸多原因之一,當然單純補鈣也不足於預防骨質疏松。

誤區二:骨質疏松與年輕人無關。

事實上,骨質疏松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1、原發性骨質疏松,包括:老年性骨質疏松和絕經後骨質疏松。這一類型的骨質疏松發病率最高,主要影響老年人,與年輕人無關。

2、繼發性骨質疏松:繼發於其他原因所致,如:繼發於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糖尿病等。此類疾病很少被人瞭解,單純補鈣遠遠不夠,還需要治療原發病。另外,散發的其他類型的骨代謝疾病也不容忽略,如甲狀旁腺疾病、成人維生素D缺乏癥等,常常發生於年輕人。

3、特發性骨質疏松,發生於年輕人,包括:青少年骨質疏松;青壯年、成人骨質疏松;婦女妊娠、哺乳期骨質疏松。因此,年輕人如出現腰背酸痛、骨關節疼痛或輕微外傷後骨折也應及時就診以排除骨質疏松。

誤區三:沒有外傷史,就不會發生骨折。

息有骨質疏松的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輕微動作常常不被感知(即沒有明顯的外傷史),但可以引起骨折:咳嗽、打噴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常見的骨折部位:脊椎骨、肋骨、橈骨、股骨上端,這些輕微的骨折可以給病人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應註意檢查及早明確診斷並及時治療。

誤區四:骨質疏松無需做骨密度測定。

骨密度測定不但可用於診斷骨質疏松,也可用於隨訪骨質疏松的病情變化和評價骨質疏松藥物治療的效果,因此,已經明確患有骨質疏松的病人可以定期進行骨密度測定,以瞭解骨質疏松的病情變化與評價骨質疏松藥物治療的效果。一般來說,可以每年檢查一次骨密度。

誤區五:血鈣正常,就是不缺鈣,即使患骨質疏松,也不需補鈣。

血鈣正常不等於骨骼中的鈣正常。血液中的鈣含量通過多種激素的調節使其維持在狹小的正常范圍內,這些激素是: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活性維生素D。

當鈣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而導致機體缺鈣時,會通過激素調節破骨細胞重吸收骨質而使骨骼這一巨大的鈣儲備庫中的鈣釋放到血液中,以維持血鈣於正常范圍內,此時骨中的鈣發生流失;當膳食中鈣攝入增加時,則通過成骨細胞重新形成骨質而重建鈣的儲備,上述平衡如被打破即會引發骨質疏松。需要強調的是原發性骨質疏松即使發生嚴重的骨折,其血鈣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補鈣不能簡單地隻根據血鈣水平而定。

骨質疏松疾病患者的護理事項

1、心理護理

由於治療時間長、收效慢、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響,因而有情緒低沉、悲觀或煩躁、易激怒等負面心理。護士應與患者交朋友,應理解尊重他們,做到關心、耐心、細心,與他們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認真傾聽患者的感受,瞭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和生活情況,對有心理問題的患者給以開導,幫助他們糾正心理失衡狀態,鼓勵他們參加社交活動,適當娛樂、聽音樂、冥想,使情緒放松以減輕疼痛。這樣不僅有利於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癥狀,提高療效,促進康復,還有利於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

2、飲食護理

鈣有廣泛的食物來源,通過膳食來源達到最佳鈣攝入是最優先的方法。在飲食上要註意合理配餐,烹調時間不宜過長。主食以米、面雜糧為主,做到品種多樣,粗細合理搭配。

副食應多吃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含鈣的食物有奶類、魚、蝦、海產品、豆類及其制品、雞蛋、燕麥片、堅果類、骨頭湯、綠葉蔬菜及水果。對胃酸分泌過少者在食物中放入少量醋,以增加鈣的吸收。含維生素d多的食物有魚類、蘑菇類、蛋類等。臘食中蛋白質應適量。近年有很多研究表明,蛋白質的攝入量是影響骨質疏松的因素。低蛋白質攝入提高瞭骨量的丟失,而過高動物蛋白質的攝入可提高的危險性。

3、運動指導

運動項目的選擇應依個體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體能等特點及運動史選擇適當的方式、時間、強度等。一般來說,年輕人宜選擇運動量大的體育運動,老年人宜選擇逐漸加量的力量訓練,強調戶外運動至少1h/d。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運動方案,采用散步、慢跑、爬樓梯和打太極拳等,運動量以身體能適應為原則,由小漸大,以輕度疲勞為限。

4、用藥護理

指導患者根據不同的疏松程度,按醫囑及時、正規用藥,嚴密註意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掌握合理的用藥途徑,每種藥的用法、註意事項必須詳細告訴患者,如使用激素時要註意乳腺癌、中風和血栓形成等並發癥的預防。鈣劑服用最佳時間在晚上臨睡前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