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很多媽媽都會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吃太涼的東西,更沒有著涼怎麼就突然鬧起腹瀉來瞭呢,其實小孩子發生腹瀉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比如天氣變化,孩子生病都會誘發這種情況的出現,那麼除瞭這些原因之外,傢長朋友還要對哪些原因進行有效的預防,那麼,小兒腹瀉應警惕的癥狀有哪些?

小兒腹瀉應該如何護理

1、飲食照顧

母乳喂養的媽媽不用停母乳。人工喂養的話,媽媽可以把奶沖稀一點,煮一下,把表面的一層油撇清。另外,可以把奶粉換成抗過敏奶粉(豆奶粉、不含乳糖奶粉、氨基酸配方的水解蛋白奶粉)。添加輔食的話,魚肝油要停止食用,蔬菜最好不要吃,米粉、稀飯等碳水化合物的輔食不能加油。吃點蘋果泥、蘋果水對止瀉會有一定幫助。在食物中少量加些葡萄糖補充流失的營養。

另外,母乳喂養的話,媽媽的飲食也會影響到寶寶,所以媽媽要避免吃一些刺激性、非常油膩的食物。

2、衛生註意

沖奶前及接觸寶寶前後都要洗手,要用煮沸過的溫開水沖調牛奶,寶寶用品要做好衛生、消毒工作,防止細菌侵入寶寶。傢裡註意通風,如果有病人在傢盡量避免接觸寶寶。

3、藥物治療

可以給寶寶吃一些菌群調理的藥物,如思密達,有助於治療腹瀉。但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少兒腹瀉不適合吃菠菜,為什麼呢?

菠菜的烹飪方法有很多種,但直接炒著吃、做湯吃都不太適宜。在所有食物中,菠菜的草酸含量最高,草酸容易和人體進食的鈣結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草酸鈣不但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而且還妨礙人體對鈣的吸收。

對普通人群來說,為瞭預防形成結石和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烹飪菠菜時最好用開水焯一下,經過水焯以後,大部分的草酸可以釋出,此時,把水倒掉,菠菜撈出,或涼拌或炒,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草酸的破壞作用瞭。

此外,要註意的是,正在服用鈣片,最好少吃或不吃菠菜。菠菜含有食物纖維,能解毒通竅,因此,有一定的滑腸作用,小兒在腹瀉時最好也不要吃菠菜。

小兒腹瀉應警惕的癥狀有哪些

一旦孩子發生腹瀉,傢長應警惕以下四種癥狀的出現。

警惕體溫升高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且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這常見於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於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願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有些病原體引起的腹瀉不發燒,甚至還略低於正常體溫。需要警惕的是,腹瀉時或早於腹瀉出現的高燒(39℃以上),這是細菌毒素中毒的癥狀表現,要及時就診。

警惕精神萎靡 一般輕癥腹瀉的患兒,是不會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癥狀的,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於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

警惕血水樣便 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孩子腹瀉時,如果便中帶有血絲或出現血水樣便、膿樣便,每次便量較少,卻坐在便盆不願起來,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腸彎曲性腹瀉或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應立即就醫。

警惕脫水 如果孩子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癥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

小兒腹瀉怎麼辦

一:灸法

取關元、神闕、天樞、中脘、足三裡、脾俞穴,按艾炷無瘢痕灸法操作。每次選用2~3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4~5壯,每日1次,5次為1療程,以施灸部倍皮膚紅暈為度。或取神闕穴,按艾炷隔鹽灸法施灸。

二:刮痧

主刮脊柱兩旁,臂內側直至肘窩、天樞、足三裡。嘔吐加刮內關經穴部位,腹脹加刮裡內庭經穴部位,發熱加刮合谷、曲池經穴部位,瀉甚加刮陰陵泉經穴部位。操作方法,輕刮以上各經穴部位3分鐘左右。

三:敷貼

胡椒10粒,研成細末,撒於患兒臍上,外用膠佈固定。每天1次,連敷4~5天,適用於脾腎陽虛型。

四:敷貼

朱砂、白礬、樟腦、松香各等份,分別研末,再混合研勻,裝瓷瓶內,勿令泄氣,2日後即融合成膏。用時挑少許藥膏捻成綠豆大小,置臍中,以膠佈覆。

五:敷貼

吳茱萸、胡椒、蒼術各30克,丁香6克。用火焙幹研粉,混合均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2克,用茶油或熱米湯拌勻敷貼臍部,外用紗佈封貼臍部,每天1次。

六:熏洗

鬼針草30克煎湯,泡洗兩足,每日1次,連用3天。適用於消化不良。

七:按摩

傢長用左手固定患兒拇指,右手拇指推患兒拇指橈側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橈側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橈側100~500次,再揉足三裡 50~100次。讓患兒仰臥,傢長用四指(拇指除外)按順時針方向揉腹患兒中脘至臍中5~10次。最後,患兒俯臥,傢長用雙手提捏脊。

小兒腹瀉的診斷3要點

腹瀉是大腸疾病的常見癥狀,發病率非常高,幾乎每個都被腹瀉困擾過。腹瀉多發生於夏秋季節,幼兒腹瀉的流行往往要從夏季一直到秋末冬初。由於嬰幼兒表述能力差,患瞭腹瀉以後,說不清腹痛部位等,容易誤診。這就需要傢長和教師註意觀察其病情表現及發展變化,尤其是要註意患兒的體溫、精神狀態、大便形狀,可稱“三觀察”。

觀察體溫。在腹瀉病例中,由於飲食不慎由細菌、病毒而引起的腹瀉最為多見,稱為“感染性腹瀉”,占腹瀉病例的85%左右,且容易出現體溫反應。嬰幼兒機體對體溫的調節能力較弱,一旦發病都容易從體溫變化上反映出來。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這常見於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於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願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有些病原體引起的腹瀉不發燒,甚至還略低於正常體溫。患兒腹瀉時,尤其是早於腹瀉出現的高燒(39℃以上),應特別重視,這是細菌互素中毒的癥狀表現,要及時就診,警惕中毒性痢疾。觀察精神狀態。主要是觀察患兒是否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癥狀。一般輕癥腹瀉患兒不致出現這些癥狀。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於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無明顯的脫水現象。

患兒腹瀉時,如果便中帶有血絲或出現血水樣便、膿樣便,每次便量較少,坐便盆不願起來(像成人腹瀉時的下墜感),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腸彎曲菌腹瀉或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應立即就醫。若患兒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癥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在觀察中發現患兒病情有變化,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治療。患腹瀉的乳兒可照樣喂奶,已斷奶的嬰兒給以稀飯的營養飯食,不必忌口,要多飲水。在社區醫生的指導下,成人要對患兒做好觀察、護理工作。成人照顧患兒以後,要隨時洗手,防止擴大傳播。

小兒腹瀉飲食註意事項

1.低脂少渣飲食:每天脂肪40g左右,過多不易消化並加重胃腸道負擔,刺激胃腸蠕動加重腹瀉。故植物油也應限制,並註意烹調方法,以蒸、煮、氽、燴、燒等為主,禁用油煎炸、爆炒、滑溜等。可用食物有瘦肉、雞、蝦、魚、豆制品等。註意少渣,粗纖維多的食物能刺激腸蠕動,使腹瀉加重,當腹瀉次數多時最好暫時不吃或盡量少吃蔬菜和水果,可給予鮮果汁、番茄汁以補充維生素;少渣飲食可減少腸蠕動、減輕腹瀉,故宜進食細掛面、粥、爛飯等。

2.高蛋白高熱能:慢性腹瀉病程長,常反復發作,影響食物消化吸收,並造成體內貯存的熱能消耗。為改善營養狀況,應給予高蛋白高熱能飲食,並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增加過快,營養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胃腸道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