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會引發的危險疾病?腹瀉就是我們常說的拉肚子,這種情況大傢都出現過吧,腹瀉不僅僅是因為飲食錯誤引起,還會是疾病引起。誘發腹瀉這種疾病的原因我們也做出瞭一些介紹,那麼,小兒腹瀉會引發的危險疾病?下面一起瞭解一下。

小兒腹瀉的傢庭治療

小兒腹瀉一年四季都有,而夏秋季為多發季節,腹瀉有感染和非感染之分,把好入口關是關鍵。還有諸多因素,如環境衛生狀況、食品制作過程、喂養者的衛生習慣、嬰幼兒全身及消化道的抵抗力都與腹瀉有關。非感染腹瀉多由於喂養不當或對食物過敏,或天氣太熱,或受涼等引起的。如大便呈酸味並帶泡沫,多由於谷類淀粉食入過多引起的;如大便呈奶油狀,多由脂肪攝入過多引起;如大便呈惡臭,似臭蛋味,多由於吃太多肉魚蛋引起。觀察到大便性狀,提示傢長們在喂養中經意調整食物即可以得到糾正,這類腹瀉大便次數不多,每天3~4次,不吐、不發熱,精神、睡眠好,適當多喂糖鹽水、胡蘿卜湯、隔水蒸熟的蘋果泥,待大便不再稀薄瞭,可逐步恢復原來的飲食。

如以母乳喂養的嬰兒,腹瀉時不必停止喂母乳,隻需適當減少喂奶量,即縮短喂奶時間,並延長喂奶間隔,即本來喂每隻乳房用10分鐘。改為5~7分鐘,並將剩餘奶汁擠凈。因為後一部分奶汁內脂肪含量高,母乳的營養成分與母親的飲食關系密切,孩子腹瀉時母親少吃含脂肪多的食品,同時喂奶前喝杯溫開水,稀釋母乳,利於改善嬰兒腹瀉癥狀。

以牛奶喂養的嬰兒腹瀉時,以米湯來沖牛奶喂養,如對半摻,或牛奶2份加米湯1份濃度喂養。牛奶沖稀是為使得腸道逐步適應,用米湯沖牛奶是因為米湯沒有發酵作用,減少酸對腸道的刺激,利於腹瀉的治愈,當大便恢復正常再改成原來的濃度。

而另一種腹瀉與季節有關,氣候改變引起感染性腹瀉,發生在7月份的稱為夏季腹瀉,多數由於吃瞭被蒼蠅叮咬過或不太新鮮的食物引起的。發生在9月份至11月初的為“秋季腹瀉”,9月份是發病高峰,發病年齡在6個月至1歲半的嬰兒,病原是病毒,特點是發病急,發熱38℃~40℃,同時腹瀉並伴有上感癥狀,大便呈米湯樣、蛋花樣,像水一樣沖出來,沒有腥臭味,很快就有脫水表現,如眼眶下凹、唇幹、口渴、哭鬧不安。當大便每天4~5次、未嘔吐、精神好,在傢中也應該有治療方案:(1)多喂水,預防與糾正脫水;(2)繼續給易消化的飲食;(3)適當合理用藥,如思密達、乳酶生。為減少靜脈補液帶來許多不便,在脫水不重、大便次數不多時,給予多喂水來補液。

小兒腹瀉會引發的危險疾病

1.消化(消化食品)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瀉的病因,但也常因腹瀉後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見的有皮膚化膿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靜脈炎和敗血癥。病毒性腸炎偶有並發心肌炎。

2.鵝口瘡 病程遷延或原有營養不良的患兒易並發鵝口瘡,尤在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後更多,如不及時停藥,真菌可侵及腸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 腹瀉病程中可出現黃疸,多見於原有營養不良的患兒。可能大腸桿菌引起的腸炎,並發大腸桿菌敗血癥,導致中毒性肝炎。腹瀉後病情很快加重,出現黃疸後很快死亡。但如及早發現及時註射多粘菌素、氨芐或羧芐青黴素,多數可治愈。

4.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維生素食品)缺乏 腹瀉遷延日久,或反復多次禁食、長期熱量不足,易導致營養不良、貧血和維a缺乏。久瀉致肝功受損,維生素k吸收減少和凝血酶原減低,而致出血。

5.其他 脫水重時可並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穿孔、腸套疊和胃擴張。還可因輸液不當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鈉或低鈉血癥,或高鉀血癥。小嬰兒嘔吐護理不周時可引起窒息。

小兒腹瀉需要做的檢查項目

1.糞便常規檢查 大便顯微鏡檢查,註意有無膿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與吞噬細胞,還應註意有無蟲卵,寄生蟲,真菌孢子和菌絲,有時需反復幾次才有意義,有助於腹瀉病的病因和病原學診斷。

2.大便培養 對確定腹瀉病原有重要意義,1次糞便培養陽性率較低,需多做幾次,新鮮標本立即培養可提高陽性檢出率。

3.大便乳膠凝集試驗 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等,有較好敏感性和特異性,對空腸彎曲菌腸炎的診斷有幫助。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對輪狀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異性,有助於輪狀病毒腸炎和其他病毒性腸炎診斷。

5.聚丙烯酰凝膠(PAGE)電泳試驗 此法可檢測出輪狀病毒亞群及不同電泳型,有助於輪狀病毒分類和研究。

6.糞便還原糖檢查 雙糖消化吸收不良時,糞便還原糖呈陽性,pH值<6.0,還原糖檢查可用改良斑氏試劑或Clinitest試紙比色,繼發性雙糖酶缺乏遠較原發性多見,原發性者以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最常見。

7.糞便電鏡檢查 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性腸炎,諾沃克病毒性腸炎等。

8.血白細胞計數和分類 病毒性腸炎白細胞總數一般不增高,細菌性腸炎白細胞總數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數以上的患兒有桿狀核增高,桿狀核大於10%,有助於細菌感染的診斷。

9.血培養 對細菌性痢疾,大腸埃希桿菌和沙門菌等細菌性腸炎有診斷意義,血液細菌培養陽性者有助於診斷。

有哪些偏方可以治療小兒腹瀉

1、取胡椒10粒,五味子15克,研細末混勻,用藿香水調成糊狀,敷於臍上,紗佈覆蓋,膠佈固定。每天一次,連敷3~5天。

2、取吳茱萸30克,蒼術30克,丁香6克,小茴香30克。用火焙幹研粉,混合均勻。取藥粉5克,用熱米湯拌勻敷貼臍部,外用紗佈固定,每日一次,連用3天。

3、吳茱萸6克,肉桂,廣木香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將上藥共研成細粉,混勻,用老陳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上,紗佈敷塊,膠佈固定,48小時後換藥一次。

4、五倍子兩份(炒黃),幹薑兩份,吳茱萸一份,丁香一份。上藥研細合勻,每次取6~9克,用75%酒精或白酒調成糊狀,敷於臍部,然後覆蓋紗佈塊,其周圍膠佈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5、山楂炭15克,青皮10克,共研極細末,混勻,加水150毫升調成漿水狀,加紅糖適量,隔水蒸20分鐘。每次服15毫升(約1湯匙),每日3次。

6、麥芽10克,谷芽10克,焦山楂10克,白糖30克。將3味藥加水適量煎15分鐘,取汁加糖即成。每日一劑,連服3~5天。

常見小兒腹瀉的預防措施

註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食具也必須註意消毒。

提倡母乳喂養:母乳是六個月以內嬰兒最適宜的食物,應大力提倡小嬰兒按需喂養。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

按時添加輔食:小兒在添加輔助食物時必須註意從少到多,逐漸增加,使嬰兒有個適應過程;從稀到稠,先喝米湯,漸漸過渡到稀飯、軟飯;從細到粗,如加水果時,開始喂果汁,爾後吃果泥。五個月試加雞蛋黃、魚泥、嫩豆腐;七個月以後可添加富有營養、適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魚、肉末、青菜、餅幹等,逐漸為斷奶做些必要準備,但應避免在夏天斷奶。

在逐漸添加食物時,最好先習慣一種食物後再加另一種食物,不要同時添加幾種如遇小兒生病應暫時不加另一種食物。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註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註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