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很多傢長遇到這種情況,總是急於給孩子吃止瀉或幫助消化的藥物,但有時用藥後效果卻不大理想。兒童腹瀉有多種原因,主要有飲食搭配不當、喂養方法不正確、天氣變化、感染及生理性特點等。下面小編為你解密小兒腹瀉病因有哪些。

小兒腹瀉病的癥狀

1.消化道癥狀

腹瀉時大便次數增多,量增加,性質改變,大便3次/d以上,甚至10~20天,可呈稀便,糊狀便,水樣便,或是黏液膿血便,判斷腹瀉時糞便的性狀比次數更重要,如果便次增多而大便成形,不是腹瀉,人乳喂養兒每天排便2~4次呈糊狀,也不是腹瀉,惡心,嘔吐是常見的伴發癥狀,嚴重者嘔吐咖啡樣物,其他可有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

2.全身癥狀

病情嚴重者全身癥狀明顯,大多數有發熱,體溫38~40℃,少數高達40℃以上,可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驚厥,甚至昏迷等表現,隨著全身癥狀加重,可引起神經系統,心,肝,腎功能失調。

3.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主要為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有時還有低鉀血癥,低鈣血癥。

4.脫水

由於腹瀉與嘔吐丟失大量的水和電解質,使體內保留水分的能力減低;嚴重嘔吐,禁食,食欲減低或拒食,使食物和液體攝入量均減少;患兒發熱,呼吸加快,酸中毒者呼吸加深,使不顯性失水增加,根據水,電解質損失的量及性質不同分為3種類型:等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30~150mmol/L),低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30mmol/L),高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50mmol/L),大多數急性腹瀉患兒為等滲性脫水,一般表現為體重減輕,口渴不安,皮膚蒼白或蒼灰,彈性差,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幹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嚴重者可導致循環障礙,按脫水程度分為輕,中,重度,脫水的評估。

5.代謝性酸中毒

脫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產生原因為:大量的堿性物質隨糞便丟失;脫水時腎血流量不足,尿量減少,體內酸性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腸道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攝入熱量不足,脂肪氧化增加,代謝不全,致酮體堆積且不能及時被腎臟排出;嚴重脫水者組織灌溶不足,組織缺氧,乳酸堆積,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長呈嘆息狀,口唇櫻紅,嚴重者意識不清,新生兒及小嬰兒呼吸代償功能差,呼吸節律改變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嗜睡,面色蒼白,拒食,衰弱等,應註意早期發現。

6.低鉀血癥

腹瀉時水樣便中鉀濃度約在20~50mmol/L,吐瀉丟失過多以及攝入不足,鉀不能補償等可導致低血鉀發生,其癥狀多在脫水與酸中毒糾正,尿量增多時出現。

(1)脫水,酸中毒糾正時常出現低鉀原因:

①酸中毒時細胞外液H 的進入細胞內,與K 交換,故細胞內K 下降,而血清鉀不降低,脫水時腎功能低下,鉀由尿液排出減少,在補液後,尤其是輸入不含鉀的溶液,血清鉀被稀釋並隨尿排出增多,酸中毒糾正後鉀又從細胞外轉至細胞內,此時易出現低鉀血癥。

②病程在1周以上時逐漸出現低鉀血癥。

③營養不良者出現較早且較重,在脫水未糾正前,因血液濃縮,酸中毒,尿少等原因,血鉀濃度尚可維持正常,此時很少出現低鉀血癥,而隨著脫水和酸中毒逐步糾正和尿量的增多,再加補給鉀含量不足從而逐漸出現。

(2)低鉀血癥表現:血清鉀低於3.5mmol/L以下,表現為精神萎靡,肌張力減低,腹脹,腸蠕動減弱或消失,心音低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昏迷,腸麻痹,呼吸肌麻痹,心率減慢,心律不齊,心尖部收縮期雜音,可危及生命,心電圖表現ST段下移,T波壓低,平坦,雙相,倒置,出現U波,P-R間期和Q-T間期延長。

7.低鈣血癥和低鎂血癥

一般不會出現,腹瀉持久,原有佝僂病或營養不良患兒,當酸中毒糾正後,血清結合鈣增多。

8.幾種常見感染性腹瀉的臨床表現特點

(1)輪狀病毒性腸炎(Rotavirus enteritis):好發於秋冬季,呈散發或小流行,病毒通過糞-口途徑以及呼吸道傳播,多見於6~24個月的嬰幼兒,潛伏期1~3天,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起病急,病初即有嘔吐,然後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化湯樣,帶有少量黏液,無腥臭,每天數次至10餘次,常伴脫水和酸中毒,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數較長,大便鏡檢偶見少量白細胞,病程1~3天內大量病毒從大便排出,最長達6天,血清抗體一般3周後上升,病毒較難分離,免疫電鏡,ELISA或核酸電泳等均有助於診斷。

(2)諾沃克病毒腸炎:多見於較大兒童及成年人,臨床表現與輪狀病毒腸炎相似。

(3)大腸埃希桿菌腸炎(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常發生於5~8月份,病情輕重不一,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大便呈蛋花湯樣,腥臭,有較多的黏液,偶見血絲或黏腖便,常伴有嘔吐,多無發熱和全身癥狀,主要表現水,電解質紊亂,病程1~2周,產毒素性大腸埃希桿菌腸炎,起病較急,主要癥狀為嘔吐,腹瀉,大便呈水樣,無白細胞,常發生明顯的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病程5~10天,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起病急,高熱,腹瀉頻繁,大便呈黏腖狀,帶膿血,常伴惡心,腹痛,裡急後重等癥狀,有時可出現嚴重中毒癥狀,甚至休克,臨床癥狀與細菌性痢疾較難區別,需作大便培養鑒別,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腸炎,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後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伴腹痛,可伴發溶血尿毒綜合征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4)空腸彎曲菌腸炎(Campylobacter jejuni enteritis):全年均可發病,多見於夏季,可散發或暴發流行,以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傢畜,傢禽是主要的感染源,經糞-口途徑,動物→人或人→人傳播,潛伏期2~11天,起病急,癥狀與細菌性痢疾相似,發熱,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黏液或膿血便,有惡臭味,產毒菌株感染可引起水樣便,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可並發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癥,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

(5)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於冬春季節,以嬰幼兒多見,潛伏期10天左右,無明顯前驅癥狀,臨床癥狀與年齡有關,5歲以下患兒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糞便為水樣,黏液樣,膿樣或帶血,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多伴腹痛,發熱,惡心和嘔吐,5歲以上及青少年,以下腹痛,血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為主要表現,酷似急性闌尾炎,本病可並發腸系膜淋巴結炎,結節性紅斑,反應性關節炎,敗血癥,心肌炎,急性肝炎,肝膿腫,結膜炎,腦膜炎,尿道炎或急性腎炎等,病程1~3周。

(6)鼠傷寒沙門菌腸炎:全年發病,以4~9月發病率最高,多數為2歲以下嬰幼兒,易在兒科病房發生流行,經口傳播,潛伏期8~24h,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噴射”樣腹瀉,大便次數可達30次以上,呈黃色或墨綠色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及不同數量的紅細胞,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酸中毒及全身中毒癥狀,甚至休克,也可引起敗血癥,腦脊髓膜炎,一般病程2~4周,帶菌率高,部分患兒病後排菌2個月以上。

(7)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很少為原發性,多繼發於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後或繼發於慢性疾病基礎上,起病急,中毒癥狀重,表現為發熱,嘔吐,頻瀉,不同程度脫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發生休克,病初大便為黃綠色,3~4天後多轉變為腥臭,海水樣便,黏液多,大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及革蘭陽性菌,大便培養有葡萄球菌生長,凝固酶陽性。

(8)假膜性腸炎:多見長期使用抗生素後,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使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大量繁殖,產生壞死毒素所致,主要癥狀為腹瀉,大便呈黃稀水樣或黏液便,少數帶血,有假膜排出(腸管狀),伴有發熱,腹脹,腹痛,腹痛常先於腹瀉或與腹瀉同時出現,常伴顯著的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紊亂,全身軟弱呈慢性消耗狀,輕型患兒一般於停藥後5~8天腹瀉停止,嚴重者發生脫水,休克至死亡,如果患兒腹瀉發生於停藥後,或腹瀉出現後持續用抗生素,則病程常遷延。

(9)白色念珠菌腸炎(candida alicans enteritis):多發生於體弱,營養不良小兒,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口腔內常伴有鵝口瘡,大便次數增多,色稀黃或發綠,泡沫較多,帶黏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菌落),大便在鏡下可見真菌孢子和假菌絲,作糞便真菌培養有助於鑒別。

9.小兒遷延性和慢性腹瀉

病因復雜,目前認為包括感染,過敏,先天性消化酶缺陷,免疫缺陷,藥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其中以感染後腹瀉最為常見,對慢性腹瀉患兒腸黏膜活體組織檢查結果表明,小腸黏膜結構和功能持續損害或正常修復機制受損,是小兒腹瀉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1)有急性腹瀉史:急性感染性腹瀉多為一過性的,但如宿主不能產生正常免疫反應,反復接觸感染病原,或因感染嚴重損傷腸黏液,則急性腹瀉可轉為慢性腹瀉,多數因黏膜持續損傷致腹瀉遷延不愈,少數為感染原持續作用,十二指腸,空腸黏膜變薄,腸絨毛萎縮,腸細胞溢出,脫落增加,微絨毛變性,使得上皮細胞更新加速,這可能與腸黏膜表面微生物的黏附有關,由於黏膜再生時間不足,這些新生的上皮細胞類似於隱窩細胞,故功能低下,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以及刷狀緣肽酶活性降低,加上有效吸收面積的減少,引起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良,另外,腸黏膜損傷增加瞭對病原因子和大分子物質的通透性,使黏膜對外來抗原致敏。

(2)營養不良患兒:腹瀉時小腸上段所有細菌都顯著增多,十二指腸內厭氧菌和酵母菌過度繁殖,由於大量細菌對膽酸的脫結合作用,使遊離膽酸濃度大為增高,高濃度遊離膽酸有損害小腸細胞的作用,還阻礙脂肪微粒的形成,嚴重營養不良患兒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分泌型抗體,吞噬細胞功能和補體水平降低,因而增加瞭對病原及食物蛋白抗原的易感性,總之,持續腹瀉易發生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易使腹瀉遷延不愈,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解密小兒腹瀉病因

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輪狀病毒腹瀉發病高峰。輪狀病毒在幹燥、寒冷季節容易爆發。由於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局部免疫力和腸道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輪狀病毒而發生腹瀉。輪狀病毒腹瀉是自限性的,病程一般5~10天,多數患兒如果護理得當,愈後不會有問題。如果不伴有嘔吐等嚴重癥狀,在傢治療也可以。

除輪狀病毒腹瀉外,引起嬰兒腹瀉的原因還有飲食因素(如喂養方法不當、食物不適宜或突然改變、食物量過多或過少),腸道內感染、環境因素、體質因素(如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癥),都有腹瀉癥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小兒非感染性腹瀉 主要是由於喂養不當,飲食失調所致。如母乳不足或人工喂養兒,過早過多地以粥類與粉糊喂養小兒,碳水化合物過多能引起發酵產生消化紊亂。未按時添加輔助食品於斷奶前突然增加食物改變食物成分,因不能適應而產生消化紊亂發生腹瀉。也有由於不定時喂養,或由於食量過多過冷影響胃腸道消化功能,均可以引起腹瀉。如進食過多、過少、過熱、過涼,突然改變食物品種等引起,也可由於食物過敏、氣候變化、腸道內雙糖酶缺乏引起。

小兒感染性腹瀉 主要是由病毒(以輪狀病毒為最多)、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腸道後引起。

小兒腹瀉病的飲食保健

1、焦米湯。這在民間廣為采用,制作方法也較簡單。先將大米粉(米粉產品)放入鍋中用文火炒成淡黃色,聞到焦米香味時即可,註意掌握火候,不宜過焦。食用時間焦米粉(米粉產品)加水5%煮,邊煮邊攪拌,直到煮開。然後加入5%白糖即成。米粉(米粉產品)炒黃後,淀粉變成瞭糊精,更容易消化,其中一部分炒焦成炭,炭末具有吸附作用,故對嬰兒腹瀉較為適宜。

2、甜淡茶水。紅茶少許用開水沖泡後,將茶葉除去,按3%加入白糖即成。茶葉有收斂的功效,對嬰兒腹瀉是一種很好的飲料。

3、胡蘿卜湯。將胡蘿卜500克洗滌幹凈,搗爛使成泥狀,加水煮數10分鐘,用細篩將其過濾去渣。然後加水稀釋到1000毫升,再加入5%白糖即成。胡蘿卜為堿性,含有果膠,能吸附細菌及其毒素,並使大便成形。

4、蘋果泥湯。將成熟的蘋果500克洗滌幹凈,削皮去核後搗爛成泥狀,加入淡甜茶水即成。蘋果不同於其它水果,其纖維比較細膩,對腸道很少刺激。蘋果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並能吸附毒素,故適合於小兒腹瀉、痢疾後食用。

小兒腹瀉病飲食宜忌

1.腹瀉發生後,短期禁食(6--8小時)以減輕胃腸負擔,可口服少量5%葡萄糖鹽水。

2.禁食後母乳喂養兒,先哺喂少量溫開水後再哺以少量母奶,每次喂奶5--8分鐘,間隔5--6小時一次,5--7天後恢復正常哺喂。

3.人工喂養兒:可喂少量米湯,每次100毫升,逐漸采用5%米湯稀釋牛奶,按1:1的比例混合哺喂,先每日3--4次,後再酌情增加次數,減少米湯量,增加奶量,直至正常。

4.不宜過多或過早喂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 ,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初出生至 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 ,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 ,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 ,以利於消化和吸收。

小兒腹瀉用藥詳解

小兒腹瀉用藥一:黏膜保護劑。

常用藥有思密達、必奇、健兒止瀉顆粒等。服這類藥需註意它的用法,一是空腹,二要強調與水調和的比例。空腹不是指飯前,而最好在兩餐之間;怎樣與水調和,務必認真閱讀藥物說明。這兩條做好瞭,會極大地減輕患兒癥狀,縮短病程。

小兒腹瀉用藥二:微生態制劑。

常用藥有乳酸菌素顆粒、乳酸菌素片等這類藥由於是活菌制劑,切記不能用熱水送服和與抗生素同服。另外,這類藥重在調理,如患兒單純消化不良或因腸外感染引起的腹瀉,癥狀遷延反復時,可服用,但療程要長。

小兒腹瀉用藥三:抗生素類。

這類藥主要針對細菌性腸炎,品種很多,選藥時醫生往往根據患兒的臨床特點和便檢結果,並結合孩子的用藥史及過敏史等。這類藥在臨床上的問題比較突出,濫用現象諸多,切忌聯合用藥、重復應用、不規律用藥。因此,非“細菌性”腸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醫囑,否則後患多多。

小兒腹瀉用藥四:中藥類。

現有的許多中成藥制劑在臨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寶寶服藥的依從性,小兒腹瀉寧糖漿避免瞭寶寶服藥引起嘔吐,或寶寶強烈逆反情況,使順利喂藥成為可能。藥物劑型方面,通過外貼肚臍給藥的就比較好,比如小兒敷臍止瀉散是一味經典老藥,有散寒,溫中,消食,開欲,止瀉,止脘腹疼痛,止嘔的功效。

小兒腹瀉嚴防並發癥

1、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而且還會以腸液的形式將它們進一步丟失。所以腹瀉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其中,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它們不僅不利於疾病的恢復,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鉀可引起頑固性的腹脹,低鈣可引起手足抽搦或驚厥。

2、病毒性心肌炎:它發生在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之後,腹瀉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臟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並發此病的患兒會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乏力等癥狀。重癥患兒會因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腸套疊:小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多見於4~10個月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隻有2%~8%的病例為繼發性。由於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腸近端劇烈蠕動,遂將痙攣的腸段推入遠端腸腔內。腹瀉和伴隨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腸套疊的主要原因,應當引起警惕。

4、營養不良:多發生在遷延性腹瀉或慢性腹瀉之後。營養不良會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易繼發各種感染,如鵝口瘡、支氣管肺炎、結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瀉遷延不愈還會加重營養不良,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