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則胖,血虛則瘦。人的提醒胖瘦取決於氣血,氣虛則胖,血虛則瘦;大傢或許會發現,一般長壽的老人,體型都是不胖不瘦的,不胖表示他的氣不虛,而不瘦正代表瞭他血不虛;做到氣血不虛、人們當然也會健康長壽。那麼,氣虛血虛吃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血虛是怎麼引起的

一、失血過多:因外傷失血過多、月經過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虛證。由於出血過多,日久則導致瘀血內阻,脈絡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響新血的生成,繼而加重血虛。

二、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饑飽不調,嗜食偏食,營養不良等原因,均可導致脾胃損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足,而導致血虛。

三、慢性消耗:勞作過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嘔吐下利等耗傷陽氣陰液;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久之則氣虛血虧;勞心太過,易使陰血暗耗,心血虧虛等,均可導致血虛。

氣虛體質的表現

想要分辨自己的身體是否有氣虛的情況存在,那麼首先就應該觀察體形,如果體形過於消瘦或者是偏胖,那麼就需要考慮是否是屬於氣虛瞭。以唐朝為例,在那個朝代以胖為美,大名鼎鼎的楊玉環就是屬於胖的體質。一般情況下,氣虛的患者都是比較偏胖的,但是這個胖屬於虛胖,表現為皮膚松弛不緊繃。

對於這種情況,中醫方面具有一個專有名詞,那就是尊榮人,也就說這些人平日裡養尊處優,缺乏體力勞動,這類型的人就更加容易出現氣虛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氣虛體質的人群不耐寒熱,隻要一邊熱就非常容易的出汗,而降溫之後非常的怕冷,所以就顯得非常的嬌貴,在古代都是出現在大富人傢比較的多。除瞭以上的這些情況之外,氣虛體質的人群也容易出現疲乏的情況,並且講話的聲音也是比較低的,很容易患有感冒或者是內臟下垂這類型的疾病,例如胃下垂或者是腎下垂等的情況。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瞭體形不正常,身體也變現為容易疲倦、乏力,臉色慘白,出現盜汗、心悸還有食量減少,舌苔的顏色也變白,脈象也顯得示弱,那麼很有可能就是身體出現瞭氣虛的情況。如果氣虛的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調養,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不僅僅以上的癥狀加重,同時患者也會出現脫肛、子宮脫落、精神倦怠、尿頻、男性遺精女性白帶異常等等嚴重後果。

氣虛血虛吃什麼好

綠豆、紅棗各15枚,紅糖適量。綠豆在鍋內煮開花,紅棗煮熟,加糖食用,每日一次,15天為一療程。

花生仁30克,大棗10枚,蜂蜜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20天為一療程。

豬皮100~150克,黃酒半碗,紅糖50克。以黃酒加等量清水煮豬皮,待豬皮爛熟調入紅糖,每日兩次分服。

菠菜250克,開水煮熟,打入雞蛋1~2個,吃菜喝湯。

羊骨250克,黑豆30克,枸杞20克,大棗20枚。一同加水煮沸20分鐘後去骨,加入少許食鹽調味,飲湯食棗與豆。

山藥30克,人參6克,大棗10枚,瘦豬肉250克。加水適量,煮熟同食,至愈為止。

黑木耳20~30克,熬湯後加適量白糖溫服,每日一劑。

龍眼肉10克,與冰糖適量泡開水代茶飲,每日一劑。

烏骨雞一隻,去毛及腸雜,斬塊加水適量,與黃芪50克共放入瓦鍋內,隔水燉至雞肉酥爛,加少量食鹽調味,佐餐飲湯食雞。

血虛患者辨證施治

1.心悸病中見血虛證

證候:心悸,頭暈,失眠多夢,面白無華,倦怠乏力,舌質淡紅,脈細弱。治則:補血養心、益氣安神。主方:歸脾湯。方藥: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遠志、龍眼肉、酸棗仁炒、黨參、木香、甘草炙、生薑、大棗。

2.虛勞病中見血虛證

臨床表現每以心、肝血虛癥狀為主。

(1)心血虛 證候: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淡、脈細或結代。治則:養血安神。主方:養心湯。方藥: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炙甘草、柏子仁、茯神、燈芯草、蓮子。

(2)肝血虛 證候:頭暈、目眩、耳鳴、脅痛、驚惕不安、月經不調、經閉,甚則肌膚甲錯、面色蒼白、舌質淡、脈弦細。治則:補血養肝。主方:四物湯加味。方藥: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

3.眩暈病中見血虛證

證候:頭暈目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面白無華,唇甲蒼白,常兼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心悸失眠等。治則:補血養心、益氣安神。主方:歸脾湯。方藥: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遠志、龍眼肉、酸棗仁炒、黨參、木香、甘草炙、生薑、大棗。

4.頭痛病中見血虛證

證候:頭痛頭暈,隱隱作痛,遇勞加重,面色少華,心悸不寧,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治則:補養氣血。主方:八珍湯。方藥:曬人參、白茯苓、白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

5.便秘病中出現血虛證

證候:大便幹結,排出困難,乏力,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口唇色淡,脈細。治則:養血潤腸通便。主方:潤腸丸。方藥:當歸、生地黃、桃仁、火麻仁、枳殼。

6.出血性疾病中見血虛證

證候:鼻衄,或兼齒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眼花,耳鳴,心悸,脈細無力等。治則:補氣攝血。主方:人參歸脾湯。方藥:黃芪炒、白術、當歸、白茯苓、遠志、龍眼肉、酸棗仁炒、曬人參、木香、甘草炙、生薑、大棗。

7.發熱病中見血虛證

證候:發熱,夜重晝輕,心悸乏力,面色不華,舌淡脈細數。治則:清熱養血。主方:當歸補血湯。方藥:當歸、黃芪。

氣虛患者的中醫治療方法

1.肺氣虛

證候;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治則:補益肺氣。主方:四君子湯合玉屏風散。方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防風等。

2.腎氣虛

(1)一般腎氣虛證證候;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治則:補腎益氣。主方:腎氣丸加減。方藥: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黨參、白術。

(2)腎氣不固證證候;除一般腎氣虛證外,還有小便頻數清長,或餘瀝不盡、夜尿多、遺尿;或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或月經淋漓不盡或胎動不安,滑胎者。治則:補腎固澀。方方:腎氣丸加減,或用金鎖固精丸、縮泉丸。方藥: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櫻子、益智仁等。

(3)腎不納氣證證候;在腎氣不固基礎上,見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短,動則喘甚者。治則:補腎納氣。主方:七味都氣丸加參附龍牡等。方藥:五味子、熟地、丹皮、澤瀉、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絲子、附子、人參、龍骨、牡蠣、蛤蚧、冬蟲夏草、海龍、海馬等

3.脾氣虛

(1)一般脾氣虛證證候: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治則:健脾益氣。主方:六君子湯。方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法半夏、陳皮。

(2)中氣下陷證證候: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見少氣乏力,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治則:補中益氣。主方:補中益氣湯。方藥:黃芪、人參、白術、甘草、升麻、柴胡、當歸、枳殼、法半夏、陳皮。

(3)脾不統血證候: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治則:補脾攝血。主方:歸脾湯。方藥:黃芪、當歸、元肉、木香、遠志、酸棗仁、生薑、大棗、黨參、白術、甘草、阿膠等。

4.心氣虛

證候: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治則:補益心氣。主方:四君子湯,養心湯。方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遠志、當歸、柏子仁、酸棗仁等。

5.陽(氣)虛

證候: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癥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治則:補陽益氣。主方:參附湯。方藥:人參、附子、黃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