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中醫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那麼脾虛有什麼癥狀?脾虛吃什麼好?下面為大傢簡單的介紹一下。

脾胃虛弱怎麼調理比較好

註意保暖,由於脾胃靠近腹壁,脾胃是生長在這個地方的,這個是動物的特性,沒有肌肉、脂肪等物質在外圍包裹,這樣的話,就讓脾胃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沒有什麼特別的待遇,容易受“涼”,所以要註意保暖,要讓自己的脾胃處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這是比較適宜的,避免吃冷食,尤其是早飯,這個早飯一定是不能忽視的,不能特別小看的,要註意特別好吃的,不僅要吃,而且最好是熱的,不然的話,你的胃接受瞭太多的涼的東西的話,這是不好的。

不要亂吃解熱鎮痛藥,這些西藥對於身體的傷害是比較大的,影響也比較大。據悉,入冬以來,脾胃出血患者三分之一是因濫用藥引起,就是因為自己不知道影響,胡亂對自己的身體傷害帶來的後果。不少老年人體質差,冬季容易感冒,一到冬天的時候,就感冒呀,流鼻涕呀什麼的,特別麻煩,常亂服解熱鎮痛藥,導致脾胃不適,就是自己感覺特別不舒服,哪裡都覺得不得勁。

入冬後可以適當地吃一點,隻要吃一些那就可以啦,但量要漸進,控制在“七八分飽”,要是吃太飽的話,對身體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效果也不是特別好。老年人可以每天吃“三四五頓”,這樣的話,雖然是少吃瞭,但是餐數是比較多的,對身體的影響是比較好的,每頓少吃一點,既保持總量,這樣的話,胃裡不會感覺空空的,沒有什麼不好的影響,感覺胃裡不舒服,就是感覺胃裡不是讓自己感到特別舒適,又不讓胃挨餓。

脾胃若有不適、隱痛和便隱血等小恙小疾,這些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些小問題,經常會遇到的,要及早處理。“冰凍三尺,非一日寒”,你這種胃部的毛病並不是一天行成的,有太多的不適應瞭,脾胃病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慢慢的不好的習慣就造成瞭慢慢的影響。如胃潰瘍到胃穿孔,這種疾病真的是折磨死你的,病情要經歷好幾年的時間。因此,胃有不適,要是感覺自己的胃裡不是特別舒服的話,隱痛等信號出現時要格外留神,要特別地小心和在意的,及時請醫生開藥調理。

脾虛吃什麼好

藥物補脾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對於平常健康人來說,總以食補為先。但對於年邁之人,或多病之人,或體虛之人,往往“食補不如藥補”,或者說“藥補勝於食補”,因為藥物補脾之力畢強於飲食養脾。

補脾藥物分為中草藥與中成藥。常用中草藥有黨參、太子參、人參、黃芪、白術、茯苓、懷山藥、芡實、蓮子肉、黃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藥有四君子丸、補中益氣丸、香砂六君於丸、香砂養胃丸、參苓白術散、資生丸、健脾丸、枳術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脾胃的中藥,若能在老中醫指導下選用,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飲食養脾

應用飲食來養護後天之本---脾胃,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這其中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飲食養脾方法,二是常吃養脾食物。

對於飲食養脾方法,歷代流傳下少格言名句。如晉代葛洪:“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洞微經》:“太饑傷脾,太飽傷氣”。元代鄒鉉《壽親養老新書》:“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夜晚減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煥《養生要訣》:“飲酒一斛,不如飽食一粥。”清代曹庭棟《老老恒言》:“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諺:“少食多滋味,多食傷脾胃”等等。

應用養脾食物,這又是養後天的根本大法。很多養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對於平素脾胃虛弱,或胃腸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怕冷,或婦女體弱帶下,舌淡,邊有齒印,脈細無力等,常吃養脾食物,更為有益。

5個嚴重脾虛癥狀

癥狀一:舌苔有變化。

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健康的舌頭表面應為紅色,看上去很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輕薄且非常幹凈。如果舌頭邊緣已經出現明顯的齒痕,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瞭。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瞭。同時,在夏季,脾濕的人也常常感覺口內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癥狀二:食欲下降。

因為在中醫理論中,當濕氣進入體內後最容易傷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液體,把這些物質轉化為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數人在夏季濕熱的環境中,都會出現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響,有較強的饑餓感,可是吃瞭東西後卻有飽脹的感覺,這也是胃強脾弱的表現。

癥狀三:早起不適。

清晨起床,如果感覺胸悶氣短、頭暈腦漲時,說明我們的脾胃功能較為虛弱。

中醫認為,脾氣一虛,肺氣先絕。也就是說脾與肺的功能是相互影響的。脾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氣短,動則氣促等肺氣虛的表現。

癥狀四:濕氣重。

濕氣重的人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嚴重時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身體肥胖的人,90%都是體質虛弱者。體虛是身體脾胃功能減弱衰退導致的。體虛會導致新陳代謝減慢,機體活力減弱,從而消耗營養的能力減低,營養不能消耗掉於是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

癥狀五:如廁宿便異常。

如果出現宿便形狀軟爛、黏膩即為脾濕的癥狀,說明消化功能出現異常現象。

由此,如果出現以上這些癥狀,那你真的脾虛瞭。

睡覺總是流口水原因竟是脾虛

有人睡覺醒來總發現自己口角濕濕,枕巾也有不少口水印跡,大多數都覺得是自己睡眠質量好有好夢才會流口水,可不知流口水可能是脾虛引起的。

脾虛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佈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佈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癥。

脾虛則水谷精微無以傳輸運化,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養,從而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身倦乏力、食後困倦、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怯冷,婦女脾虛帶下;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弱無力等一系列脾虛表現。

脾虛的飲食禁忌

1、田螺

性寒,味甘咸,有清熱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質大涼,《隨息居飲食譜》中才明確告誡:“多食寒中,脾虛者忌。”

2、螺螄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作用,但對脾胃虛寒之體則不相宜。正如《本草匯言》中指出:“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泄不實,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虛者,法當忌食之。

3、鴨肉

性涼之物。《飲食須知》中曾說:“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清·王孟英亦雲:“多食滯氣,滑中,凡為陽虛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虛之人,尤其是脾陽不足者忌食鴨肉。

4、甲魚

有涼血滋陰作用,屬於清補食品,滋膩之物,多食久食則有礙脾之運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虛之人,應當忌食之,正如《本草從新》中所告誡:“脾虛者大忌。”

5、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陰、清熱,但脾虛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傷脾胃陽氣。所以,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告誡:“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虛便滑者皆忌。”

6、牡蠣肉

性質微寒,味甘咸,雖有滋陰養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則導致脾胃虛寒,加重消化系統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虛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癥、慢性腹瀉者均忌多食。清·黃宮繡還說:“脾虛精滑者忌。”

7、梨子

生梨性涼,脾虛切忌。正如《飲食須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損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經疏》亦雲:“脾虛泄瀉,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虛寒瀉者忌之。”因此,凡脾虛之人,尤其是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切勿食用。

8、山楂

又叫棠株、山裡紅。能開胃消食,但有損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綱目》中曾說:“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經疏》中也指出:“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元·朱丹溪還認為:“山楂,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發之氣也。”因此,脾虛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9、甜菜

又叫君達菜。其性涼,有損脾氣。如《本草求真》中指出:“脾虛人服之,則有腹痛之患,氣虛人服之,則有動氣之憂,滑腸人服之,則有泄瀉之虞。”由此可見,對脾氣虛弱,尤其是脾虛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10、枸杞子

性平,味甘。但古代醫傢也有認為,枸杞性寒。如《別錄》中說它“微寒”。《食療本草》認為“寒,無毒”。《本草求真》中還說:“枸杞,甘寒性潤。”正因如此,對平素脾胃虛弱,或素有脾胃虛寒便溏者,皆當忌之,正如《本草經疏》中告誡:“脾胃薄弱,時時泄瀉者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