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神經膠質瘤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有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

膠質瘤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往往采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rnoh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後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頭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元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生於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於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生於在腦半球。

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各型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幾乎都發生在兒童。膠質瘤的部位與年齡也有一定關系,如大腦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成人,小腦膠質瘤(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

膠質瘤大多緩慢發病,自出現癥狀至就診時間一般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後顱窩腫瘤病史較短,較良性的或位於靜區的腫瘤病史較長。腫瘤若有出血或囊變,癥狀會突然加重,甚至有類似腦血管病的發病過程。膠質瘤的臨床癥狀可分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癥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癥狀等;另一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癥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癥狀如局限性癲癇,後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如癱瘓。

膠質瘤的診斷,根據其生物學特征、年齡、性別、好發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征基礎上,采用電生理、超聲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由於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徹底切除,術後進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極為必要。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較小又位於適當部位者可爭取全部切除。位於額葉或顳葉的腫瘤,可作腦葉切除。當額葉或顳葉腫瘤范圍較廣不能全部切除時,可同時切除額極或顳極作內減壓術。腫瘤位於運動、言語區而無明顯偏癱、失語者,宜註意保存神經功能,適當切除腫瘤,避免發生嚴重後遺癥。腦室腫瘤宜從非功能區切開腦組織進入腦室,盡可能切除腫瘤,解除腦梗阻。位於丘腦、腦幹的膠質瘤,除小的結節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術,緩解增高的顱內壓後,進行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放射治療宜在手術後一般狀況恢復後盡早進行。

膠質瘤的化學治療傾向於聯合用藥,根據細胞動力學和藥物對細胞周期的特異性,用幾種藥物以提高療效。如亞硝基脲類藥物與VCR、PCB聯合應用,或與VM26、ADM、甲氨喋呤(MTX)、博來黴素(BLM)等聯合應用。為提高局部藥物濃度、降低全身毒性,亦可采用特殊給藥途徑,如通過Ommaya儲液器,局部註入ADM、MTX。通過選擇性導管從供應腫瘤血液的動脈註入腫癌藥物。

膠質瘤的免疫治療,包括主動免疫接種腫瘤疫苗、淋巴結內註入免疫核糖核酸及應用免疫調節劑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臨床應用,可收到減輕放療化療反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目前“羥基它裡寧”(bufotanine)是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較最理想的以基因表達作用的藥物。

中醫神經膠質瘤

手術隻能是切除看到的病灶癌癥是全身的疾病但還有殘癌或區域淋巴等由於手術傷害瞭正氣.復發轉移的幾率非常大.建議最好配合中醫服用中草藥進行綜合治療全面調養提高免疫力殺死殘餘癌。

通過純天然的中草藥治療效果比較好對膠質瘤有特殊的療效而且安全對身體不會產生任何的傷害及毒副作用能使患者在短的時間內就能看到治療效果如患者配合的好。

神經膠質瘤亦稱膠質細胞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故亦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起源於神經間質細胞即神經膠質、室管膜、脈絡叢上皮和神經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大多數腫瘤起源於不同類型的神經膠質但根據組織發生學來源及生物學特征類似對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各種腫瘤一般都稱為神經膠質瘤 。

小兒腦幹膠質瘤病因

(一)發病原因

腫瘤的性質幾乎皆為膠質瘤,以星形細胞瘤和多形膠質母細胞瘤最多見,部分可為神經節膠質瘤和室管膜瘤。位於腦幹上段主要是低度惡性星形細胞瘤而腦幹下段則以膠質母細胞瘤居多。

(二)發病機制

1、纖維型 是常見類型。腫瘤中有神經膠質纖維,這是與原漿型的主要區別,腫瘤質地較韌,彌漫纖維型的切面呈白色,與腦白質不易區別。鄰近皮質常被腫瘤浸潤,色澤變深,與白質的分界模糊,腫瘤中心可有囊性變。局灶纖維型的邊界光整,主要見於小腦,常有囊性變。在鏡下間質中有神經膠質纖維,交叉分佈於瘤細胞之間,瘤細胞為纖維型星形細胞。

2、原漿型 是最少見的一種類型。切面呈半透明均勻膠凍樣,深部侵入白質,邊界不清,常有變性,形成囊腫。在鏡下,腫瘤由原漿型星形細胞構成。

小兒腦幹膠質瘤治療護理

治療

1、放射治療 顱內壓不高、邊界不清的實質性腫瘤首選放射治療,一般放射總量應達50~55Gy,超過此劑量會造成放射性壞死,照射部位通常為腦幹腫瘤局部。多數患者放療後出現臨床癥狀的好轉,但緩解期通常不超過8個月。近年,隨著放療技術的發展,單純放療的5年生存率已顯著提高,最高已達40%。

2、手術治療 對於突出於腦幹表面或有囊變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為解除腦幹的壓迫、恢復腦脊液循環的通暢及明確腫瘤性質。應在不增加神經功能損傷的情況下,盡可能顯微鏡下多切除腫瘤,術後輔以放射治療。術中進行腦幹神經功能監測,利用超聲吸引器(CUSA)和激光(Laser)切除腫瘤,可減少術後並發癥和降低死亡率。早年本組手術探查47例,活檢5例,部分切除35例,大部分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術後1個月死亡率為17%。近年顯微手術的應用,手術死亡率已降至1%以下。由於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腦幹已不再是手術的禁區,許多類型的腦幹腫瘤如外部生長型、囊性型及一些局限型、頸延髓交界型腫瘤,手術後不需其他輔助治療便可獲得很長的生存期。對於內部浸潤型腫瘤,無法手術,主要靠放射治療。

3、化療 有人對無法切除的小兒腦幹腫瘤進行放療後聯合化療,選用的藥物有長春新堿、卡莫司汀(卡氮芥)、洛莫司汀(環己亞硝脲)、氟尿嘧啶等,但療效並不肯定,故非臨床上常規應用。

腦幹膠質瘤的主要分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的分類方案分為星形細胞瘤、少支膠質瘤、室管膜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瘤、來源不肯定的神經上皮組織瘤、神經元及神經元神經膠質混合瘤、松果體實質腫瘤、胚胎性腫瘤、神經母細胞瘤腫瘤。

1.星形細胞瘤

為神經膠質瘤中最常見的一類腫瘤。

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見於小腦。

(1)良性星形細胞瘤①纖維型星形細胞瘤。②原漿型星形細胞瘤。③飼肥型星形細胞瘤。

(2)間變型(惡性)星形細胞瘤是星形細胞瘤中的惡性類型。

(3)膠質母細胞瘤為星形細胞瘤中最惡性的類型。

(4)多型性黃色星形細胞瘤是一種位於腦表淺的堅實型腫瘤。

(5)室管膜下巨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多與結節性硬化癥伴同。

(6)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可分佈於大腦半球、下丘腦區、前視路、腦幹及小腦。

2.少支膠質瘤

可分為兩個級別:少支膠質瘤及間變型(惡性)少支膠質瘤。

3.室管膜瘤及間變型(惡性)室管膜瘤

為由室管膜上皮發生的腫瘤。

4.混合性膠質瘤

是一種膠質瘤包含有兩種膠質細胞成分。

5.脈絡叢瘤

分為脈絡叢乳頭瘤與脈絡叢癌兩類。

6.來源不肯定的神經上皮瘤

包括三種病變:星形母細胞瘤瘤、極性膠質母細胞瘤、大腦膠質瘤病。

7.神經元及神經元神經膠質混合瘤

包括神經節細胞瘤、神經節神經膠質瘤、促結締組織性嬰兒神經節膠質瘤、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瘤、中央神經細胞瘤。

8.松果體實質腫瘤

可分為松果體細胞瘤及松果體母細胞瘤、混合/過渡型果體細胞瘤,兩者均較少見。

9.胚胎性腫瘤

屬於胚胎性腦腫瘤的有髓上皮瘤、神經母細胞瘤、室管膜母細胞瘤、原始神經外胚層瘤、髓母細胞瘤。

10.神經母細胞瘤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