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方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健康的生活方式總是人們所不斷追求的。傳統的食物烹飪方法有許多種,比如炒、煎、煮、蒸、炸等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所經常用到的生活方式。那麼,究竟如何烹飪食物才更有利於我們的健康呢?蔬菜的哪種烹飪方式才是最健康的呢?下面,為大傢帶來相關介紹。

蔬菜的哪種烹飪方式才是最健康的呢

燒熱油,熗鍋,加入蔬菜翻炒,熟瞭立刻盛出。優點是各種蔬菜都可使用,炒後蔬菜體積大幅度縮小,能幫助一天吃到一斤蔬菜,營養素損失率相對較低。缺點是需要較多的油才能達到較好的口感,對健康不利。如果烹調時沒有控制好油溫,油脂過熱會產生致癌物。

燒熱油,熗鍋,加入蔬菜,翻炒後再加少量水,蓋鍋蓋把蔬菜燜熟。優點是蔬菜比較進味,質地柔軟,體積縮小,適合大量吃蔬菜。缺點是隻能用於耐煮的土豆、胡蘿卜、蘿卜、豆角、冬瓜等,營養素損失率偏高,有油煙污染問題,用油量也偏多。

蔬菜直接上鍋蒸,或用米粉、玉米粉、小麥粉、黃豆粉先拌一下再蒸。蒸的時間按不同蔬菜的質地,從3分鐘到30分鐘不等。優點是沒有油煙,營養素損失最少,烹調後體積縮小適合大量吃蔬菜,非常少油,隻要在調味汁中加一點香油或芝麻醬就可以瞭。唯一的麻煩是需要熟悉各種蔬菜蒸制的最佳時間,比如綠葉菜,三五分鐘之內就要取出,絕對不能久蒸,否則口感不好。

焯煮

蔬菜直接放入沸水中,按照蔬菜質地、數量和火力大小,半分鐘到兩三分鐘後撈出,攤在盤子上晾涼,然後用自己喜歡的調味汁拌著吃。無論蒜泥香油,芝麻醬汁,腐乳汁,還是辣椒醬,均可。優點是沒有油煙,蔬菜體積縮小適合大量食用,少油,還能去掉一半以上有機磷農藥和草酸。缺點是一半以上的可溶性營養物質溶解到水裡,包括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B2、類黃酮、硫甙類抗癌物質等。此外,蔬菜熟後顏色較暗,如果菜葉比較老,焯後吃起來比較塞牙。

白灼

白灼和焯煮類似,但餐館做法是在水裡先加少量油和鹽,讓菜顏色保持油亮。它和焯煮的區別是要起油鍋,燒熱油和豉油、生抽等,然後一起淋在焯過的菜上面、比如白灼芥藍、白灼菜心等。白灼法的營養素損失率和焯煮法一樣,可溶性營養物質損失大,而不溶性營養素保留率高。至於吃進去多少油,要看最後澆上的調味汁中放瞭多少油。

油煮

(包括用各種肉湯雞湯):先放一小碗水(200~250克)煮開,加一勺香油(8克),然後把綠葉蔬菜(300克)放進去煮兩三分鐘。水不多,不能淹沒蔬菜,但蔬菜隻要翻兩下就能受熱,本身還能出水,所以無需太多水。煮好之後,按自己的喜好加點調料就行瞭。優點是煮菜時最後放鹽可減少營養素損失;湯全喝掉,所以溶在湯裡的營養不會浪費,隻有少量的加熱損失。隻要控制煮菜時間不過長,營養素損失率低於焯煮法。和無油焯煮法相比,油煮菜放瞭少量油或使用肉湯雞湯,使蔬菜口感滋潤,顏色明亮,牙口不好的老人孩子都容易接受。和油炒菜相比,這種方法完全不產生致癌物,也能省油。因為隻需放一小勺油就可以煮一大鍋菜,而一小勺油無法炒出一盤好吃的菜。因此這種方法很值得推薦。

生吃

蔬菜洗凈,直接加自己配合的調味料或沙拉醬來拌。優點是簡便易行,而且營養素和保健成分完全沒有損失。缺點是蔬菜體積得不到縮小,一天吃一斤菜的目標難以實現。從用油量來說,少量的蔬菜就要用很多沙拉醬(脂肪含量40%~80%不等)或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等來配合。需要提醒的是,和上述各種烹調方法相比,生吃法的安全性最低,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危險較大,有些敏感人群可能會感覺腸胃不適。

如何烹飪食物更有利於我們的健康呢

雞蛋營養價值高,煎雞蛋更是美味。但專傢提醒,常吃煎雞蛋會給我們帶來提前衰老等健康隱患,煎炸產生的糖化蛋白可使皮膚起皺,促進動脈硬化和糖尿病。

隻要細心留意我們身邊的餐桌就不難發現,煎雞蛋不僅是很多人的早餐必備,還會在西餐煎牛排、西式簡餐、韓餐中見到它的身影,簡直就是除主菜外的配菜首選。

糖化蛋白破壞膠原蛋白

大傢都知道,煎炸的食物會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質,而專傢介紹,常吃煎蛋對人體的危害還遠不止此。有研究表明,雞蛋經過煎炸後,糖化蛋白含量會上升到原來的30多倍,而煮雞蛋和蒸蛋中的糖化蛋白含量幾乎沒有增加,和烹調前的生蛋一樣。研究發現,糖化蛋白與人體衰老和多臟器的損害關系密切。

營養師介紹,過去大傢認為,食物中的糖化蛋白進入人體後會被消耗分解,而不會被吸收並造成傷害。而近來的研究表明,糖化蛋白含量過高的食物會對人體造成一些傷害。食物中的大量糖化蛋白一旦進入體內,糖分就會與蛋白質融合產生糖基化終產物,導致膠原蛋白揮發變硬,使皮膚產生皺紋,尤其是對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產生影響。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的患者如果嚴格限制膳食中的糖化蛋白含量,也能起到預防疾病惡化的作用。

煎炸產生大量糖化蛋白

糖化蛋白是食物在烹調加工過程中形成的,烹調方法不一樣,食物中的糖化蛋白含量就不同。少量的糖化蛋白對人體沒有太多危害,但若大量攝入就不然瞭。人體在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糖化蛋白,但是不構成危害,如果經常吃煎雞蛋、煎牛排、煎培根、炸薯條、餅幹、臘肉等糖化蛋白含量比較高的食物,就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營養師介紹,在食物的加工過程中,高溫油煎的食物會使糖化蛋白含量升高,雞蛋本身屬於糖化蛋白含量很低的食品,水煮荷包蛋後糖化蛋白含量為90kU/100,而黃油炒蛋後,糖化蛋白含量會升高為煮荷包蛋的大約3.7倍,經過油煎後,其糖化蛋白含量約是煮荷包蛋的30.5倍。

新鮮蔬果是天然抑制劑

其實,糖化蛋白普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食品之中,且不同食品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一般來講,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糖化蛋白含量越多,比如西餐中最常吃的煎牛排中,其含量約為煮雞蛋糖化蛋白含量的111.8倍,燒烤的雞皮中其含量約為煮雞蛋的205.8倍,煎培根中其含量約為煮雞蛋的1028.6倍。有數據顯示,主食、豆類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中糖化蛋白的含量相對較少,比如,米飯中的含量隻有煮雞蛋的大約1/10。

營養師提醒,由於蔬菜、水果等食材中富含抗氧化物質,可以抑制體內及體外糖化蛋白的產生,因此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對健康大有好處。此外,牛奶也是糖化蛋白含量很少的食物,全脂牛奶中糖化蛋白的含量約為煮雞蛋的1/18。對於糖尿病等需要特別註意減少糖化蛋白攝入的慢性病人群,選擇此類食材對健康更有幫助。

健康烹調原則少油低溫

為瞭健康,我們除瞭要選擇合適的食品外,采用適宜的烹調方法也是我們必須關註的要點。營養師介紹,在食物的加工過程中,要想有效避免過量糖化蛋白的產生,就要註意避免“高溫”和“高油脂”。首先,在烹調時避免高溫,蒸、煮雞蛋時溫度多在100℃左右,而煎雞蛋的溫度會達到170℃,油炸的溫度甚至高達200℃以上,這樣會使糖化蛋白大幅上升。

其次,在烹調時要少用油,大量的油脂氧化以後會產生化學物質加速糖化蛋白的產生,尤其要少用動物油,因為動物油中的飽和脂肪酸遇到高溫會產生很多這類物質。例如,煮土豆時的糖化蛋白含量為17kU/100,但隻要加入脂肪一起高溫加工後,它的糖化毒素就會明顯升高,炸薯條中糖化蛋白的含量約是煮土豆的89.5倍,薯片等脆片產品的糖化蛋白含量約是煮土豆的103倍。

常見的食物如何搭配才是最有營養的呢

芝麻配海帶。把它們放一起同煮,能起到美容、抗衰老的作用。因為芝麻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其中的亞油酸有調節膽固醇的功能,維生素E又可防衰老。海帶含有鈣和碘,能對血液起凈化作用。促進甲狀腺素的合成,兩者合一,效果倍增。

豬肝配菠菜。豬肝、菠菜都具有補血的功能,一葷一素,相輔相成,對治療貧血的奇效

牛肉配土豆。牛肉營養價值高,並有健脾胃的作用。但牛肉粗糙,有時會破壞胃粘膜,土豆與之同煮,不但味道好,且土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能起到保護胃粘膜的作用。

糙米配咖啡。把糙米蒸熟碾成粉末,加上牛奶、砂糖就可飲用,糙米營養豐富,對醫治痔瘡,便秘、高血壓等較好的療效;咖啡能提神,拌以糙米,更具風味。

百合配雞蛋。有滋陰潤燥,清心安神的功效,中醫認為,百合清痰水、補虛損,而蛋黃則能除煩熱,補陰血,二者加糖調理,效果更佳。

羊肉配生薑。羊肉補陽生暖,生薑驅寒保暖,相互搭配,暖上加暖,同時還可驅外邪,並可治寒腹痛。

肉配大蒜。俗話說:“吃肉大蒜,營養減一半”,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但從科學上講,肉和大蒜確實應該相伴而食。據研究,瘦肉中含生互B的成分,而維生素B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很短,吃肉時再吃點大蒜素結合,不僅可使維生素B的分析出量提高數倍,還能使它原來溶於水的性質變為溶於脂的性質,從而延長維生素B在人體內的停留時間,這樣對促進血液循環以及盡快消除身體疲勞,增加體質等都有重要的營養意義,因此,吃肉的時候,別忘瞭吃幾瓣大蒜。

甲魚配蜜糖。不僅甜味上口,鮮美宜人,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並含有辛酸,本多酸、矽酸等,實為不可多的強身劑,對心臟病、腸胃病、貧血均有療效,還能促進生長,預防衰老。

鴨肉配山藥。老鴨既可補充人體水分又可補陰並可清熱止咳,山藥的補陰之力更強,與鴨肉共食,可消除油膩,補肺效果更佳。

鯉魚配米醋。鯉魚本身有滌水之功,人體水腫除腎炎外大都是濕腫,米醋有利濕的功能,若與鯉魚共食,利濕的功能倍增。

食物搭配,要多註意以上幾點哦。

日常生活中的偽健康食物有哪些呢

1、全麥面包≠全麥食品

大傢都知道全麥面包更利於健康,因為它富含纖維,能幫助人體打掃腸道垃圾,延緩消化吸收,有利於預防肥胖。 現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全麥面包,但如果一看配料便會發現,真正的全麥面包非常少。真正的全麥面包是用沒有去掉外面麩皮和麥胚的全麥粉制作,顏色有點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麥麩的小粒,質地也比較粗糙,但有香氣。

提示:一定要看到足夠多的麥麩碎片,才能認定是全麥面包,不過口感上真的有點粗。

2、日本豆腐≠豆腐

吃豆腐一個是要得到其中的優質蛋白質,另外一個就是獲取大量的鈣質,但這兩種在日本豆腐中都非常少,雖然口感上很嫩,也去掉瞭傳統豆腐的略微苦味。而我們傳統的豆腐是用石膏和鹵水制成,含有豐富的鈣和鎂,內酯豆腐則是用葡萄糖酸內酯凝固劑制成,不含鈣也不含鎂。很多人認為,日本豆腐就是產自日本的豆腐,日貨顯得精細,然而豆腐是我們傳統的仿間技藝,最傳統也是很正綜的,雖然看起來不一樣,但成分是一樣。

3、果醋飲料≠果醋

果醋及果醋飲料現如今越來越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可是大傢常常很容易將果醋與果醋飲料的概念混淆。果醋是以葡萄、蘋果等水果為原料,通過發酵產生大於5%的醋酸含量,這種東西有助與消化,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等功效。而果醋飲料當中會添加果汁或色素、香精、甜味劑等物質,調配而成,其醋酸含量一般遠遠小於5%,且營養作用少之又少。

4、爆米花≠玉米

小時候吃爆米花大傢擔心含鉛的問題,而現在的爆米花其實問題反而更嚴重瞭。大量的添加劑均是反式脂肪酸的大戶,對心血管不利。而爆米花香精在制作的過程中會含有一種雙乙酰的物質,即便不是生產爆米花的工人,經常吃加香精爆米花,也可能導致一種叫做 “爆米花肺”的疾病。這種病的癥狀是咳嗽和氣短,對人體肺臟的刺激很大。

5、巧克力≠黑巧克力

時下有人說黑巧克力對人身體有幫助,所以很多人都去刻意選擇黑巧克力,可是我國現在的巧克力含糖高達50%,可可含量大多不足。但真正的巧克力苦澀味重,大部分消費者通常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會加入可可脂,可可脂具有奇妙的口感,十分香滑,其含量越高,巧克力的口感就越柔美。可是市面上很多選擇的是代可可脂,成本降低瞭很多,口感上也能做到非常潤滑,遺憾的是沒有什麼營養價值,而且含有反式脂肪酸。

6、果汁飲料≠果汁

果汁屬於鮮榨或者是100%純果汁。而大多數果汁飲料的果汁都有添加劑,而果汁不足,果香味道就不夠豐富,那麼就隻能靠香精讓它充滿瞭果香,又加瞭些色素看起來漂亮瞭,還要加入各種甜味劑、調節酸味的,讓他更適口。可是這裡面的營養與純果汁相比差很多。

7、乳酸飲料≠酸奶

這兩個其實比較好區分,乳酸飲料,在商品的包裝上都會標明,在後面會有一個小字些著飲料兩個字,看配料表就會發現第一項是水,第二項是牛奶,然後是糖,檸檬酸等。包括一些牛奶本應含有的營養素同樣都很低,而且還添加瞭很多成分。比如說草莓味的,就用瞭草莓味的香精,顏色則用什麼胭脂紅等調配出來的。這樣的飲品雖然比碳酸飲料要好一些,但對健康沒有任何促進作用。

8、麥片≠燕麥片

很多人以為麥片就是燕麥片,其實這裡面藏著商傢的貓膩。純燕麥是用燕麥粒軋制而成,形狀比較完整,還有一些是經過速食處理的速食燕麥片有些散碎感,但仍能看出其原有形狀。燕麥煮出來的粥也是高度粘稠,這是其中的葡聚糖健康成分所帶來的,燕麥的降血脂,降血糖,高飽腹感都是由它而帶來的。而現在賣的一些"麥片"或稱為"營養麥片"則是多谷物混合而成的,如小麥,大米等,而且裡面還會加入麥芽糊精,奶精等,降低營養價值還會提高血糖上升速度,不利於心血管健康。

常見的飲食誤區有哪些呢

●誤區一:肉骨頭湯補鈣

[解析]很多骨折的病人喜歡用肉骨頭湯補鈣,其實肉骨頭湯中含鈣量並不高。有人實驗,用1公斤肉骨頭煮湯2小時,湯中的含鈣量僅20毫克左右,但肉骨頭湯脂肪含量很高,因為有骨髓。成人每日需要的鈣推薦攝入量為800毫克,骨折的病人需要更多。用肉骨頭湯補鈣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應當用牛奶或鈣制劑補鈣。

●誤區二:腎結石的病人不能補鈣

[解析]腎結石大多是草酸鈣在尿中沉積,主要是草酸攝入過多,在泌尿道排除時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沉積形成腎結石。防治腎結石的關鍵是減少攝入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竹筍等,即使吃也應煮沸,去除草酸含量。

●誤區三:沒有鱗的魚膽固醇高

[解析]這個歸納不夠全面。的確有一些沒有鱗的魚膽固醇較高,如銀魚、河鰻、泥鰍、黃鱔、鱈魚,但不是所有無鱗的魚膽固醇都高,如帶魚、鯊魚,與有鱗的草魚、鯧魚、鱸魚等相似。

●誤區四:糖尿病病人吃碳水化合物越少越好

[解析]血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有關。糖尿病病人應當適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以防止血糖超標。應在維持正常體重的條件下,維持正常能量的攝入,碳水化合物仍應保持占能量的60%~65%。糖尿病患者每次應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片、新鮮蔬菜等,使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緩慢,血糖不會升高過快,水平亦較穩定;如果單純的少食碳水化合物反而使消化吸收快,血糖很快升高,且持續時間短,容易發生低血糖,出現心悸、頭暈、出冷汗等。

●誤區五:晚上隻吃菜不吃飯可減肥

[解析]單純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攝入過多,消耗太少,能量在體內轉為脂肪積聚,形成肥胖。產生能量的三大營養素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1克可產生9千卡的能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1克可產生4千卡的能量。少吃飯可少攝入碳水化合物,可減少攝入能量,但多吃菜肴會多攝入脂肪,產生的能量更高,達不到減肥的目的,反使攝入的營養素不能平衡,不利於健康。

●誤區六:老年人飲牛奶引發白內障

[解析]有人說由於牛奶含有半胱氨酸,氧化後易損傷眼睛的晶體,使晶體混濁發生白內障,因此老年人不宜飲牛奶。其實,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鈣,是膳食中鈣很重要的來源,牛奶中的酪蛋白亦是優質蛋白,有利於人體的吸收利用。白內障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老年人抗氧化能力低,可以補充抗氧化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微量元素硒、鋅等營養素來預防老年性白內障。

●誤區七:冬令進補要補蛋白質

[解析]所謂補是針對缺而言,缺什麼補什麼,不缺就不補。目前,我國居民膳食中蛋白質供給量是夠的,一般人群沒必要再補充蛋白質;且蛋白質補充過多,反而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增加鈣的排出,更容易產生缺鈣,因此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再補充蛋白質,隻有在疾病時或特殊需要時才要補充。

在我國膳食結構中缺少的營養素是:維生素A、B2、B1、鈣、鋅,因此,補充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才是補得有針對性。

●誤區八:補充維生素C易腎結石

[解析]維生素C是酶的輔因子,與膠原的合成、創傷的愈合、血管的脆性有關;維生素C還有抗氧化,促進鐵的吸收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成人每日的推薦攝入量為100毫克,可耐受的最高攝入量為1000毫克。維生素C的補充,隻要每天攝入量在1000毫克以內,是不會發生腎結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