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疾病的發生讓我們的患者飽受折磨,一旦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疾病我們要及早做好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爭取使每一個創傷性關節炎患者早日得到康復擺脫困擾,所以有必要瞭解創傷性關節炎疾病的治療方法,一起來看小編的具體介紹。

怎樣診斷關節炎

1.癥狀

(1)早期臨床表現 受累關節疼痛和僵硬,開始活動時較明顯,活動後減輕,活動多時又加重,休息後癥狀緩解,疼痛與活動有明顯關系。

(2)晚期臨床表現 關節反復腫脹,疼痛持續並逐漸加重,可出現活動受限,關節積液、畸形和關節內遊離體,關節活動時出現粗糙摩擦音。

2.體征

(1)步態 不同的病情可有其特殊的病理步態創傷性關節炎為抗痛性步態,即行走時,當患側足著地後,因負重疼痛而迅速更換健側足起步,以減少負重,故患肢邁步小,健肢邁步大

(2)畸形 因負重力的改變可出現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內、外翻。正常膝關節有一定的內翻和外翻范圍,生理外翻角度,正常男性約10°,女性10°~15°標準站立位兩膝相靠,兩膝間距不大於5cm。若膝外翻角大於15°內翻兩膝間距大於5cm稱為膝內、外翻畸形本病臨床以內翻畸形多見。

3.檢查

1.有慢性積累性關節損傷史或有明顯的外傷史,發病過程緩慢。

2.早期受累關節酸痛,運動僵硬感,活動後好轉,但過勞後癥狀又加重。

3.後期關節疼痛與活動有關,活動時可出現粗糙摩擦感,可出現關節交鎖或關節內遊離體,關節變形。

4.X射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關節面硬化關節邊緣有程度不等骨刺形成。晚期可出現關節面不整,骨端變形,關節內有遊離體。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哪些治療方案

①損骨血凝型:

主癥:骨骱疼痛,痛勢劇烈,似同針刺,固定不移,動則加劇,功能受限,少氣自汗,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緊。

主癥分析《雜病源流犀燭》曰:“忽然閃挫,必氣為之震,因所壅而凝一處,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夫至氣滯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由暴力或扭捩、閃控,或慢性勞損過度,致筋損骨傷,血瘀氣滯,不通則痛,故骨骱疼痛,痛勢劇烈,刺痛有定處;損傷後傷血耗氣,故少氣、自汗,血瘀停滯,則舌有瘀斑,脈弦緊。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秦艽3g,川弓6g,桃仁9g,紅花6g,甘草6g,羌活3g,沒藥6g,當歸9g,五靈脂6g,香附6g,牛膝9g,地龍6g。

加減:若久痛不愈而下肢麻木者,可加地鱉蟲、烏梢蛇、蜈蚣等以搜風通絡;若筋脈拘急,僵硬不適,可加五加皮、伸筋草;若肢體沉重加蒼術、薏苡仁、防己以祛除濕邪。

②肝腎虧虛型:

主癥:關節酸痛,活動受限。綿綿不休,夜重晝輕,面色無華。偏於陰虛者,常伴心煩失眠,口燥咽幹,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偏於陽虛者,伴精神委靡,神疲氣短,手足不溫,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主癥分析: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充盈,則筋骨勁強,關節滑利,運動靈活。腎虛則精少髓空,脈絡失和,骨失榮養,致關節疼痛、僵硬。由於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則手足不溫,面色蒼白;陽氣虛弱,陰寒內盛,故小便清利;其舌質淡,脈沉細無力,屬於陽虛的外候。陰虛生內熱,故現咽幹煩熱之證。

治法:補腎壯骨,益氣活血。

方藥:固腎健步湯。

熟地30g,狗脊20g,川牛膝20g,木瓜18g,制馬錢子2g,當歸30g,白芍30g,醋延胡索15g,甘草9g。

加減:寒勝痛劇加制川烏、制草烏各9g;濕勝重著去熟地,加白術、薏苡仁;風勝明顯加青風藤、獨活;有熱加白花蛇舌草、敗醬草;病久者加蜈蚣、全蟲;氣虛加黃芪;腎陽虛者加淫羊藿、杜仲。

③外邪客犯型:

主癥:多有受寒濕病史,腰膝冷痛,局部沉重,自覺發涼,得溫則減,遇陰雨加劇,關節活動受限,舌淡紅、苔白滑,脈沉緩。 主癥分析:多冒雨涉水,或久居潮濕之地,致寒濕停留,經脈痹阻,氣血運行失暢而成本病。如寒邪甚於濕邪,則腰膝冷痛明顯;濕邪甚於寒邪,則重著明顯;天氣陰雨時寒濕更盛,因而痛勢增劇;寒濕內阻,邪淫肌肉筋脈,則身重困倦;寒濕內停,陽氣被遏,則舌苔白滑,其脈沉為寒邪內盛之征,脈濡緩為濕邪內盛之象。 治法:散寒祛濕,溫經活絡。

中醫療法治療關節炎

膝關節炎也被稱為膝骨性關節炎或退行性關節炎,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

膝關節炎的病因比較復雜,包括慢性損傷、肥胖、老化、超負荷運動、飲食、性別、種族、環境、細胞因子以及免疫因素等等。

膝關節炎的發病機理膝關節炎屬於中醫“痹癥”、“骨痹”、“膝痹”范圍,其病因主要由於年老體虛,加以外邪侵襲而發病;外邪指的是風、寒、濕、熱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中醫認為當人近50歲時,肝腎氣血衰少,而肝主筋、腎主骨,與筋骨的關系非常密切,肝血不能養筋、腎精不能充骨,加以正氣虛弱,不能抵抗風、寒、濕等外邪,風、寒、濕三氣夾雜乘虛而入,導致發病。

膝關節炎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疼痛、腫脹、畸形、運動障礙4大癥狀,各癥狀還有不同兼癥和特點,如有些伴有膝關節腔積液、晨僵以及彈響聲等。

膝關節炎的4種類型中醫對膝關節炎的治療長期以來累積瞭比較豐富的經驗,根據不同的類型,可采用中藥內服、外敷、針灸、拔罐、推拿及藥膳調理等方法,取得瞭一定效果。

中醫一般把膝關節炎分為:寒濕阻滯型、濕熱蘊結型、氣血虛衰型及肝腎虧損型4種,看哪種外邪偏盛而選擇用藥,各類型可能互相夾雜,患者多伴有體虛,因為中醫認為體虛是患病的關鍵,若“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針灸治療效果較好中藥治療:常用方劑有獨活寄生湯、二妙散、當歸拈痛湯、大防風湯、麻桂溫經湯、三氣飲等,常用中藥有獨活、羌活、白芍、當歸、黃芪、杜仲、細辛、川芎、桂枝、雞血藤、蒼術、牛膝、海桐皮、苡仁以及甘草等,醫師會根據不同癥型加減藥物。除瞭內服藥外,也可選用以上一些藥材,置入佈袋內加熱後外敷於患處,或用煎湯藥遺下的藥渣以佈袋包裹,趁熱敷患處。

關節炎的日常保健

1、控制體重:因肥胖者關節不堪身體的重壓,加速關節間軟組織磨損,使關節過早退化。

2、適當鍛煉:要多做關節無負荷運動,減輕對骨關節的壓力,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以增加對關節的保護功能。遊泳是最好的預防方式,騎車、走平路也都很好,不要做長跑、打球、爬山等劇烈運動。

3、註意姿勢:經常變換,避免久坐、久站,避免某個部位關節長期處於負重狀態。減少上下樓梯,少走上下坡路,避免反復下蹲。

4、註意保暖:不要讓關節接觸涼風,冷天可帶護膝等。

5、飲食治療:多吃海參、海蜇皮等富含膠質的食物保護關節。牛筋、鹿筋、魚膠、鯊魚骨、烏蛇煲瘦肉或老鴨湯,有以形補形、驅風祛濕的功效。綠茶中含多種化合物有保護軟骨功效,可減緩關節腫痛。

6、食醋療法:將食醋加溫浸飽紗佈墊敷患處,再用電療機或暖水袋局部加溫20—30分鐘,使醋離子導入,效果更好。陳醋不僅有消炎止痛,還能軟化骨刺,但不宜與其它中藥混合使用。或者用黑木耳50克浸泡於適量醋中,一周後開始每日吃木耳飲醋,分數次吃,註意應生吃。

7、生物全息療法:可用壓豆法刺激第二掌骨橈側有關穴位,如頸椎病選頸穴,腰椎病選腰穴,膝關節選腿位等。

關節炎的自我鑒別

1、晨僵現象與關節痛

晨僵為下半夜和(或)早晨起床時關節疼痛、僵硬或不適癥狀加重,起床活動後逐漸減輕。晨僵現象持續時間,短則十幾分鐘,長則大半天。

有明顯晨僵者,往往提示該關節疼痛是炎癥性的,多是與自身免疫相關的風濕病,即傳統概念中的結締組織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陰性型脊柱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等)、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癥、風濕性多肌痛等。特殊類型的骨關節炎(手指出現Heberden結節和Bouchard結節者)和出現繼發性滑膜炎時可有晨僵,但晨僵時間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鐘。骨關節炎患者多無晨僵,非風濕病性疼痛(如外傷、神經性疼痛等)一般無晨僵。

有明顯晨僵現象和夜間疼痛者,往往提示疾病處在活動期,是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或)小劑量激素的指征之一。也可在睡前口服長效非類固醇類抗炎藥。

2、關節腫脹

關節腫脹提示處於疾病活動期。按壓有波動感提示有關節腔積液。按壓手指關節有柔韌感提示滑膜增厚。關節腫脹可見於各種炎癥性關節病變,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下肢大關節、繼發滑膜炎的骨關節炎、痛風等。腫脹和壓痛部位在關節的邊緣或上下方,提示肌腱骨附著點炎癥,是血清陰性型脊柱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瑞特綜合征等)的特征。

3、疼痛與活動的關系

活動後癥狀減輕,提示自身免疫介導的炎癥性病變;活動後癥狀加重,則提示是退行性病變(如骨關節炎)或機械性因素(如椎間盤突出)導致的疼痛。關節疼痛休息不能緩解,長時間不活動反而更痛或僵硬,則提示免疫介導的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血清陰性型脊柱關節病;骨關節炎的疼痛則多發生在活動時,如行走、上下樓梯、爬坡等癥狀加重,休息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