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血壓相反的是低血壓,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血壓太低瞭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面對血壓過低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那麼低血壓怎麼治療?長期低血壓的危害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低血壓怎麼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低血壓病主要是心脾陽虛,陽氣不足,血行乏力所致。因此,治療主要是溫補通陽,佐以補脾健運。可用肉桂、桂枝、甘草水煎服或泡開水當茶飲,有溫補升壓的作用。伴睡眠欠佳者可加夜交藤;舌紅少津咽幹者加麥冬和五味子。此外,根據辨證施治,可輔以中成藥如歸脾丸或人參營養丸等也有一定療效。

一般認為,多數無癥狀性低血壓可通過非藥物治療方法,如飲食療法和體育鍛煉,得以改善。若血壓長期低於正常值,並伴有倦怠、頭暈、心悸、心前區重壓感等癥狀者,則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中醫認為低血壓多與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勞倦傷正、失血耗氣等諸多因素有關,可分氣陰兩虛、心腎陽虛、心脾兩虛、肝腎不足等證型,須辨證施治及調養。平時多吃山藥、苡仁、桂圓、荔枝、枸杞子、栗子、核桃、紅棗、瘦豬肉、羊肉及雞、鴿子等禽類食品,有助於促使血壓回升;同時還應多吃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的水果蔬菜,以及黃豆、紅豆、黑豆等豆類制品,使各種營養攝入充分。

長期低血壓的危害

長期低血壓可使機體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包括:視力、聽力的下降,加之記憶也會隨之減退,低血壓誘發或加重老年性癡呆的概率加大。頭暈、昏厥、跌倒使骨折發生率大大增加。另外會導致乏力、精神疲憊,導致無心工作和學習。並且低血壓會使心情壓抑、憂鬱等情況經常發生,誘發抑鬱癥。據國外專傢研究表明,低血壓可能導致腦梗塞和心臟梗塞。直立性低血壓病情嚴重者,每當變換體位時血壓迅速下降,發生暈厥,導致被迫長期臥床不起,另外長期低血壓也可誘發心肌缺血等。

低血壓與貧血的區別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血壓低確實會造成頭暈,但是血壓低並不等於貧血,這是兩碼子事,話又說回來。貧血的病人也不一定就會有低血壓或頭暈的癥狀,這得視其貧血的嚴重程度與罹患貧血時間的長度而定。

原來,西方醫學給貧血下的定義是這樣的:假如一個成年人在海平面的高度,其紅血球的數量、血色素的濃度或者血球容積小於平均值的情形,就要懷疑是貧血瞭,因此要判斷自己有沒有貧血,貧血不嚴重?最好的方法是抽血檢查。由於紅血球與血色素在身體上的主要功能,便是負責攜帶氧氣,供給給細胞組織所需,因此貧血將影響血氧濃度,病人會常常覺得頭昏、體力不佳、一運動就喘籲籲甚至臉色發白,但是如果貧血的情形已經持續很久,那麼病人身體會產生代償作用,也就是說,病人的身體已經習慣這樣低血氧的狀態,因此他可能不覺得頭暈。

低血壓的范圍

低血壓,顧名思義就是血壓比正常人低。正常的血壓范圍是收縮壓小於120、舒張壓小於80,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會影響血壓,收縮壓在120到139、舒張壓在80到89之間都屬於正常。血壓下降的程度低於正常值,且維持一定狀態時,即為低血壓。血壓的高低可因性別、年齡 、體型而異,但一般成年人若血壓測量多次,值維持收縮壓在90至100mm/Hg以下,而舒張壓在 50至60mm/Hg以下時,就應接受更進一步的身體檢查,找出原因而加以治療。 低血壓可分為原發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和癥狀性低血壓。無自覺癥狀的原發性低血壓可不予治療。如果有暈躍等癥狀,可給予高鈉飲食和藥物治療,癥狀性低血壓應針對原發病因積極治療。

低血壓患者對營養的要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藥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如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後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時,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給藥方法和劑量;對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臥位站立時註意不要過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摔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