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經屬於一種惡性腫瘤之一,而且這種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的話,有些人往往失去瞭年輕的生命,對於相關的病因,可以多多瞭解,今天小編和大傢分享,膽囊癌的發病原因。

膽囊癌患者的飲食原則

膽囊癌患者的飲食原則為:

1、加強營養,提高抗病能力。少食多餐,每天4-5次,從流質、半流質到軟食,開始時每次量約小半碗,以後慢慢增加。飲食宜清淡、高維生素、高蛋白,富於營養、宜消化,如面片、面條、各種粥、牛奶、豆漿、藕粉、肉湯等,並給予足量的維生素C,如鮮橘汁等。

2、可適當補充一些鐵劑,經常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

3、禁煙酒、禁吃黴變食物,禁生硬、粗糙刺激之物。

4、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食物應細嚼慢咽,減輕膽囊的負擔。

5、為防止“膽囊切除後傾倒綜合征”的發生,要控制每餐湯水的攝入量,食物的總量和進食的速度,不要讓較多的水或食物一下子進入殘留的膽囊內,很快通過吻合口而進入腸道,一般以進食少量易消化的堿性食物較好。進食後應躺下休息15分鐘左右。避免進食較多的甜流汁或湯水。若出現頭昏心慌、汗出、腹部不適、惡心等癥狀,不必驚慌,躺下休息15—30分鐘後,會慢慢自行好轉。

膽結石可誘發膽囊癌嗎

肝臟分泌減少會增加結石形成的可能;膽固醇增多或膽鹽、卵磷脂減少,膽固醇在膽汁中漸漸結成團塊,也易形成膽固醇結石。膽結石常於體檢B超檢查時被發現。由於膽結石常無明顯病癥,所以易被人忽視。

但要認識到,膽結石是膽囊(膽管)癌致病因素之一,約有1/3膽囊癌患者合並有膽結石。如膽結石反復發作致使膽道反復感染。出現炎癥、黃疸等癥狀時,容易誘發膽囊癌。

一旦在超聲體檢時發現您有膽結石癥,不論您有沒有疼痛等癥狀,都需予以重視。當發現膽結石大於2厘米以上,膽囊收縮不好;膽囊壁增厚或萎縮;膽囊息肉合並膽結石;瓷化膽囊,年齡偏高,病程較長或合並糖尿病及心肺疾病,都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因為一旦確診為膽囊癌,其預後不好,而且生存期短,所以早期防治是治愈此病的關鍵。一般膽結石小於2厘米時,則需定期追蹤復查。

膽囊癌術後常見的5個並發癥

1、膽囊動脈出血

其原因可能為術中損傷膽囊動脈或動脈結紮切斷後結紮線脫落。

2、膽囊床的異常滲血

其原因大多是肝功能障礙凝血機制受影響或在分離膽囊體部時對肝面損傷過多所致

3、膽總管周圍靜脈出血

在肝硬化、門脈高壓的患者,膽總管周圍常有擴張的靜脈,當分離膽囊管時可造成靜脈的損傷而出血。預防的方法是術中操作應細心,謹慎處理出血,避免損傷肝總靜脈及門靜脈,確切止血後才可關閉腹腔。

4、膽管損傷

在膽囊癌切除手術中,膽總管及肝總管損傷的發生率為2%,由於損傷的原因和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後果也不一樣,完全切斷結紮可造成急性膽管阻塞,術後患者會有黃疸表現,部分或完全切斷,未進行結紮或縫合術後患者可出現膽汁性腹膜炎,形成膽汁外漏,很難補救和處理。因此,術中應妥善處理,避免膽管損傷的發生。

5、胃腸道損傷

膽囊癌致膽囊與周圍組織廣泛粘連時,在分離膽囊的過程中易損傷結腸、十二指腸或胃竇,手術操作時應註意。

B超和CT是膽囊癌常用檢查方法

膽囊癌手術治療的預後與癌侵犯范圍密切相關。早期膽囊癌手術切除後效果很好,5年生存率可高達75%。晚期膽囊癌的非治愈性切除術的效果很差,擴大手術切除范圍可能提高生存率,但能否在大范圍內施行,一直仍是個疑問。因此,對旨在提高膽囊癌治療效果方面,最重要是提高膽囊癌的早期診斷。

B型超聲和CT是當前最常用於診斷的檢查方法,特別是前者,幾乎每例膽囊癌患者

都曾做過一次或多次的B超檢查,然而診斷與手術發現的符合率有的卻很低。影像診斷,特別是B超檢查的結果對儀器性能和檢查者經驗有很高的依賴性。繁忙的門診工作條件、膽囊的局部病理改變(如膽囊炎、膽石、膽囊息肉樣病變)及檢查者缺乏對膽囊癌診斷的高度警惕性,可能是影響診斷符合率的主要原因,故加強對膽囊癌警惕性的宣傳教育,可能是提高早期診斷的重要途徑。

膽囊癌化療後還能活多久

膽囊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但由於起病隱匿,無特異癥狀,早期診斷困難,故能手術切除者不多,國內文獻報道為50%。能行根治性手術者更少,僅為20.2%。所以化療作為膽囊癌的輔助治療,在臨床上經常使用。那麼,膽囊癌化療後能活多久呢?以下是相關介紹:

膽囊癌的預後很差,總的5年生存率不足5%。主要與該腫瘤的惡性程度高,轉移、擴散較早,早期確診率和手術切除率均很低有關。正如前面提到的,腫瘤治療的效果與膽囊癌的分期密切相關。凡按良性膽囊疾病行膽囊切除術後偶然發現的Ⅰ、Ⅱ期膽囊癌的病人,常能長期存活,據報道5年生存率可達64%~86%;相反,Ⅲ期以上的病例預後很差。腫瘤若已侵犯至膽囊全層時,則幾乎均在術後2.5年以內死亡。